时间:2024-05-07
【摘要】中学教育阶段,语文教学具备较强的审美熏陶与教育功能,因此,中学语文课程更多地承担了关注学生情感发展与状态成长的责任,也起到了带领学生进行美育熏陶,树立审美观念的作用,对学生的审美创造与感知能力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所以语文教师应当摒弃应试教育的固有视角,采用多种课堂教学方式,组织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操,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进一步的拔高与训练,达到塑造美的心灵,明确美的理想的目标。
【关键词】中学语文 阅读教学 审美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2-0145-02
在定义上,审美教育,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对人施加影响,从而唤起人的内心对美的感知、追求、向往,这种教育形式能够在很大程度首行推动情感意识方面的发展,塑造正确、良好的审美观念,养成高尚的审美价值观,并建立起具备审美特点的创造力,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中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是必不可少的,而作为引导者的语文教师,则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以潜移默化的熏陶与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取代枯燥无味的重复训练与知识讲解,将教材中选文的美学色彩挖掘到极致,突出文章中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和情怀,促使学生领会其深刻的思想和审美境界,从而在大量的阅读教学中彰显语文科目的审美教学价值。
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学的三个目标维度
(一)培养学生审美直觉能力
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审美教学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过程相对来说比较漫长。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的教学情境中,第一步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直觉,换言之则是让学生对于文字所营造情境有初步的感知与架构,能够在接受的过程中,产生一种直接、愉悦的感觉,初步体会到审美意蕴所带来的非同凡响的体验。这一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有朗读法、展示法等较为直观的方式,能积极调动起学生的思维热情。
(二)培养学生审美想象能力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载体是文字,而文字塑造的形象与意境往往不如图片、视频等丰富可感,这就需要语文教师通过合理有趣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找到文字中能够触发审美想象的抓手,例如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句,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前对教材内容有着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此外,作为中学生,对于一般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已经具备能够在脑海中有所反应的能力,而在进行较为抽象的句段教学时,尤其是针对古诗文教学,就需要教师积极采用多种手段,可借助多媒体、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课堂课本剧的表演与呈现等,唤醒学生对于场景的想象与建构,从而进行独特的审美体验,获得审美价值与感受[1]。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在学生审美接受的过程中,主要使用了直觉与回想的方法,而学生进行审美接受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促使学生结合自己的审美知识,从而进行再创造。作为人类理性的升华与审美的具现,创造代表了学生审美思想发展的高度。而想要在中學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审美创造的能力,首先在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就要营造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发散思考、批判性思考,保持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与特长,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理解阅读教学中的审美过程,激发和促进他们审美创造能力的发展。
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主要步骤
(一)整体阅读
整体阅读主要是指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在课前或整堂课开始的时刻,学生将阅读材料以较快的速度完整通读一遍,进行全文的整体通读能够保持学生的阅读连贯性,并能够使学生获得对于阅读作品的初步感受和整体的印象,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鉴赏作品与学生的初次交流和沟通。作为中学生,此时学生已经具备初级的审美感知能力,能够在通读作品的过程中得到相应的审美初体验,在这个心理感受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得一定程度上的情感认知,便于在此之后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审美感知来进行进一步的审美想象和审美创造,从而更深入地感受到整体作品的思想境界与艺术魅力[2]。
(二)层次阅读
进行初步的整体阅读后,学生对于鉴赏作品有了初步的审美体验,下一步则需要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作品的分层次解读。优秀的文学作品通常能够进行多层次的文学鉴赏与解读,通常包括外在的人物、景物、社会环境等因素的描写,而内在层次则更侧重于对于作者意识和意象层次的剖析,其中包括作者对于人物塑造的想法与用意,借助作品中的人物或环境来表达出的,带有作者主观倾向的想法。语文教师在进行这一阶段的阅读教学时,需要带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境界,由外到内对整篇作品进行分析与理解,结合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帮助学生运用自身的审美想象能力构建具体的情境,去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与人物塑造的用意,从而更好地去解读鉴赏作品的审美价值。
(三)印证阅读
完成以上两个阅读教学的步骤,学生对于鉴赏作品此时已经有了比较全面和成熟的审美感受,不仅是从初步的整体感知上,更是对于作品的境界和深层次的作者思想层次上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这之后语文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对于鉴赏作品的印证阅读,对文学作品进行多次的通读,加深学生对于作品的整体印象,进一步明确自己对于鉴赏作品在审美上的发现。在此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自身的审美创造能力,在理清思路、梳理层次的基础上,对作品中呈现的细节进行进一步的品鉴,从而发掘其背后的审美价值。而此时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针对作品中出现的难点与重点,结合学生自身的想法来实现与作品作者的思想碰撞,从而发现文章中新的解读角度与思想内涵。
三、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进行审美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优化教学内容,熏陶审美情操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以文字为载体的各类作品,我国文字历史悠久,汉字排列有其独特的美感,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可以从领略作品的语言美入手。一篇美文,通常连标点符号都不是随意排列的,它们与文字一起组成了作品呈现给读者的最终审美体验。因此,这也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前备课的过程中一定要做个有心人,对于作品中出现的文本问题要加以品析,包括对于文中标点符号的排布也要做到有所理解,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对文章所展现的情感和思想有着更为直观的理解,更对于文章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趣有着更深的感悟[3]。另一方面,語文教师还可以从作者的思想美、内涵美的层面来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结合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着重强调创作者的高尚情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字里行间的流露与体现,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审美想象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经常出现散文,尤其是景物描写的散文,许多语文教师在进行写景散文的教学时往往只注重对于语言文字和表达效果方面的讲解,并不注重在学生脑海中进行场景的构建,这就导致学生对于写景散文中的艺术形象感受不深。对于散文教学来说,美感并不是固定存在的,而是一种感受,一种感觉,一种依附于文字和意象的体验,因此在进行散文教学时,一定要进行场景的构建,这就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发挥自己的审美想象能力。例如人教版七年级第一篇课文《春》,作为一篇典型的写景散文,这篇文章中存在着许多的审美意象,在教授过程中就不能单纯地从表达效果、修辞手法等语言文字的方面去入手,而是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进入作者所营造的审美意境中,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幻灯片,播放音乐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在讲解《春》的“春雨”片段教学时,就可以采用播放春天的雨声作为课堂背景音乐的方式,让学生从听觉的角度来感受春天雨丝“如牛毛、如花针”的特点,从而结合自己的审美想象能力,更好地去理解文章所表现的情愫[4]。
(三)优化教学反馈,促进审美创造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反馈通常仅局限在课后作业练习中,而作业习题的形式较为固定,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不能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加以思考,对于阅读教学课后的作业,以多种形式来开展。例如对于写景散文,可采用仿写的形式,对于情节较强的小说等作品,可以采用课文改写剧本,表现课本剧的形式,促使学生发挥自身的审美创造能力,与经典作品相互碰撞而产生新的火花[5]。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作为承载了学生思想审美与道德情操发展的重要责任,在阅读教学这一常态化的课堂教学中,不可采用过于死板的教学方式,跳出枯燥练习和应试教育的框架,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也要有着更进一步的思考与优化,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从而获得更完整更深刻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认知,培养学生以审美能力为基础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韦敏.独具慧眼,寻美懂美——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1(9):18-20.
[2]陈晓文.核心素养视域下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1.
[3]曹正华.核心素养背景下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教学研究[D].吉林外国语大学,2021.
[4]侯静.融媒体背景下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21.
[5]张淑梅.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审美想象力的培养探赜[J].成才之路,2020(30):74-75.
作者简介:
陈珍珍(1990年-),女,广西北海人,中学语文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