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刘建国 蒋桂英
【摘要】“课程思政”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一种隐性教育。具体到某一个专业就是把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实现国家“三全”育人理念。本文以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课程为例,就将思政教育充分融入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必要性、途径以及思政元素的挖掘等进行探索,落实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接轨,实现实践教学环节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新农科 农学专业 实践教学 课程思政
【基金项目】石河子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新农科视域下西部地方高校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编号:JGZ201902)。
【中图分类号】S-4;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2-0179-02
2020年6月8日,教育部组织召开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部署《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贯彻落实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刻认识推进高校课程思想建设的战略意义,充分发挥好专业课教师的“主力军”、专业课教学的“主战场”、专业课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推动课程教育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果,使高等学校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同步进行。
构建立德树人长效机制,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代表新的思政教育理念,就是在课程中承载思政、将思政寓于课程,在各类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中所蕴含的政治思想教育资源与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实现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引领,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1]。
实践教学是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农学实践教学环节融入思政教育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实践教学的目的,不仅要巩固专业理论课知识,更在于通过实践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同时,实践教学也不只注重学生技能的提高,更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如何使农学实践教学在新农科背景下,实现专业人才培养所要求的多重功能,并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始终,需要进一步探索。
一、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特点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各种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形式,即实践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实践教学有一定的宽泛性,是相对比于课堂理论教学来说的。它在实验室、生产现场等实用场所进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与做相结合,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独立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
1.实践教学具有实践性。实践教学是指教师运用学科理论知识,创设教学环境,有组织、有目的,引导学生进行实际应用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在一定的专业场景情况下,根据实际问题进行实践教学,创造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和技巧,提高具体的职业能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实践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在于辅导和引导学生体验和操作,这在教学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和相辅相成的。
2.实践教学具有教育意义。实践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独立操作,还需要教师的讲解、示范和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考虑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从而使学生获得实用的知识,掌握实用的技能,提高职业道德,并最终提高学生综合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掌握技能,还要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其中包括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
3.实践教学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实践教学主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在课堂、实验室、制造等实践场所,在教师、学生的指导下,用脑用手,独立完成一些学习任务,以获得知识和技能,是一种培养专业能力和各种综合素质的综合性教学组织。
二、课程思政融入实踐教学环节的必要性
1.当前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较为单一和传统,除了按照国家课程标准设置的政治思想理论课之外,培养方案中很少涉及具有本土、本校或本学科特色的政治思想类教育课程。另外,政治思想教育的方式简单而陈旧,仅局限于教材中的内容,没有把本校的、本专业具有特色的政治思想教育资源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中。
2.实践环节是承载思政教育的重要场合,有利于思政教育与“休闲”教育相结合。实践教学相比课堂理论教学具有机动性、灵活性,不拘泥于课堂,可去田间、实验室、高新农业区、休闲农庄、农业博物馆等,可安排参观、考察、体验等环节,可安排专人讲解、听汇报、看网络视频、亲身体验等,符合思想政治教育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结合。
3.农业院校实践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贴近生活、贴近专业的原则,有利于提高农业大学生对我国农业事业的热爱,提高农民发展农业事业的积极性,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合理安排思想政治要素和农业实践内容的有机衔接,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实践内容的印象,促进学生对农业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根据我校地处新疆兵团的特点,在农科专业中深入挖掘和弘扬兵团精神。它强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校本模式,更容易引起农业大学生的共鸣,尤其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高校。有利于提高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扩大地方高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三、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思政元素挖掘
专任教师要充分发掘农学专业实践环节课程思政元素,整合事例、典型人物、案例等各项思政资源,并有意识地将其融进教学设计过程,在各门专业课程的不同模块中详略得当地穿插进行思政教育,实现课程思政教育内容的创新。
1.教导学生继承传统,弘扬中国农耕文明
中国农业历史悠久,农耕文明影响深远,中国古代5大农书《氾胜之书》《齐民要术》《陈旉农书》《王祯农书》和《农政全书》有四五千年历史,内容涉及土地利用、农田布局、土壤耕作、合理密植、中耕除草、掌握农时等,是自先秦时代农业技术的总结,提出种庄稼要处理好天、地、人的关系,强调在掌握天时地利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作用。是中国精耕细作农学传统理论的重要发端,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劳动结晶,是弘扬中华农耕文明的历史宝库。
2.学习行业先进人物,培养爱岗敬业精神
宣传行业先进人物和他们突出的社会贡献及感人经历,对于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思想道德素质的示范和激励作用。例如,袁隆平院士一生致力于农业,关注农业,关心农民。他是一位热爱农业、热爱农村、热爱农民的科学家,长期从事杂交水稻育种,为解决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问题做出了举世闻名的贡献。为我们创造了一份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我们今天深入学习和弘扬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三农”建设,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利用兵团精神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
兵团在履行屯垦戍边历史使命中形成了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核心内涵的兵团精神。利用我校地处兵团,由兵团建校的特殊地位,充分利用军垦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时就采用将兵团精神融入到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教育内容中,将军垦文化、兵團精神、胡杨精神与专业教育结合,让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红色文化的熏陶和红色精神的洗礼。
4.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专业素养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具有把教学设计与适应情境变化相融合的能力。如在农学专业大田参观实习中不仅看高标准农田、长势良好作物,还要看低产田、长势不良作物,如盐碱地、风沙地,培养学生专业责任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参观现代化农业、机械化作业、精准农业,培养学生现代农业的理念;培养学生的爱农理念、自豪感和专业认同感及动手操作、劳动观念;培养学生尊重农业劳动成果、珍惜农业劳动果实的意识;到科研院所,参观科研地、育种地,聆听科研专家的科研经历、科研成果和服务社会的成就,培养学生的专业责任感和为农服务和为民解忧的使命感。
5.开展科技服务,锻炼学生社会责任感
通过暑期“三下乡”、科技之冬、参与老师科研项目等环节,参与农业科技推广也是实践教学环节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农科类大学生一般都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在从事农业生产技术推广活动中,学生可以了解农民疾苦,劳动的艰辛,农业技术的落后,农民对农业科学技术的渴望,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和社会责任感,既可以将专业理论应用于生产实践,又可以在实践活动中丰富专业知识和社会技能。
四、总结
在新农科背景下,地方农业高校必须以新农科建设和区域农业特色为契机,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地方农业高校的高质量和深内涵发展。与传统农业教育相比,新型农业教育需要强调人文主体精神,这是现代大学教育理念的精髓,也是后物质时代的要求。在新农科背景下农学专业实践环节课程思政建设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责任,讲授实践课程的教师除应具备高等教育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外,还应具有专业实践能力、技术服务能力、教学教学手段的创新能力以及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依据新时期农科类大学生自身特点和农林院校办学特色,从理论育人、实践育人、党建育人、科技创新育人、校园文化育人等五大理想信念,加强农科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农科类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现代化农业从业者和建设者,肩负历史使命,在潜移默化的正确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和感染下,产生职业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从而加深对专业的认同和树立职业理想、激发敬业精神。
参考文献:
[1]张雪莉,方希林,钱婧雅.“新农科”背景下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西部素质教育,2020(5):11-12.
作者简介:
刘建国(1968年-),男,汉族,山东济宁人,农学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农学专业教学与科研。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