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摘要】在21世纪,中国已进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而国内教育也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为了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进程,教育教学必须展开全面发展,注重扩展教育规模,提升教学质量,加快改革步伐。本文基于对素质教育要义进行解读,明确21世纪教育改革理论与素质教育的契合,而后总结出具体开展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素质教育 21世纪 教学改革 契合 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4-0180-02
一、素质教育要义
“素质”主要包含三种诠释:其一,事物原本性质;其二,素养;其三,从心理学层面分析,即指人神经系统具有的先天特点。但是,以上这三个含义均无法全面解释素质教育中“素质”这一词语,在21世纪“素质”应获得全新发展。然而,无论如何解说“素质”词义,均无法脱离原本性质及先天特点衍生出的基本含义。从本质角度而言,“素质”既指人具备的基本能力与修养,换句话来讲,是人最基本的组成部分。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将人作为教育出发点,为人的全面发展培育基础能力与素养。另外,有相关学者认为,素质教育属于奠基性教育。针对人的成长与发展来讲,素质教育主旨就是为了推动人实现可持续发展。此种发展可从两层面理解,一方面是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是终身发展。在实际教育进程中,必须为学生终身发展营造优质条件,奠定扎实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成为现代社会主义发展建设所需的精英型人才。
二、21世纪教育改革理论与素质教育的契合
在21世纪话语体系中,教育研究主要任务就是根据释放个体压抑的自由与理性,探究教育普遍规律,随后利用此种规律进行教育指导,进而真正实现人类战胜世界、征服世界的愿望。故而,在现代化框架背景下,教育改革理论与研究标准要从偶然的教育现象中寻找到必然规律,在杂乱复杂的教育现象中找出普遍性教育真理。当前,国内诸多教育研究者以及一线教师均是以此理论框架为基础对素质教育展开全面解读,试图利用固定方法排斥其他解释,致使素质教育理论“满天飞”,在具体实践中相关人士均认为自己开展着正确的素质教育。然而,借鉴21世纪教育观念,教育改革研究不只强调自由与理性解放,更注重在现代框架中寻找普遍性真理,彰显意义、个体感受等均是21世纪教育改革理念研究的标准。如若利用21世纪教育理念界定素质教育内涵,人们更加热衷统一“素质教育”内涵,将时间与精力均耗费在概念内涵界定上。但事实上,素质教育概念具备多义性与丰富性特点,其是伴随时代变化而不断改变的概念,时代特征明显,而其魅力则隐藏在自身演变发展中,即指从传统重视知识结果转变成注重创造知识、掌握知识的方法;从最初基础技能训练转变成培养创造能力。据此,封闭性理论框架无法包含素质教育所有内涵,多样、开放则是素质教育概念的基础特征。
三、21世纪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策略
(一)明确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素质教育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领导方针为内涵,以全体学生为对象,推动其实现全面发展。诚然,全面发展这一思想出现时间较久,马克思主义首创者将个体全面发展作为共产主义最佳理想。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与党的教育方针同样将全面发展作为主要内容。然而,全面发展依旧属于一种特殊“教育理念”,缺少客观现实性。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内教育事业获得伟大成就,为社会经济发展添砖加瓦。但是,因主客观因素影响,国内教育理念与政策距离学生全面发展要求甚远。中国教育以选拔精英为主导,所有教育内容及环节的安排均是为学生升入更高阶层的学校做准备,考试成绩则是衡量学生优质的主要标准。为了考入更高阶层学校,初中阶段便开始划分文理科,而大学专业划分更为狭窄。由此可见,国内教育以学生考试成绩与升学为入手点,并非学生个人发展。但无法否认,此种做法在客观层面上也推动了学生的发展。在21世纪,这种做法已经逐渐失去了其合理性与科学性。现代社会产生的革命性变化,均要求个体全面发展,如若无法做到全面发展就难以成为对国家发展建设作出贡献的精英人才。第一,现代科技综合化,既要求探究与应用科学技术的个体,实现全面发展。在21世纪背景下,各类科学与分支相互交叉、融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以至于科学与社会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第二,经济全球化,既要求相关人员具备宽广的胸怀与竞争精神,可有效应对现实与传统、科学与人文、个体与社会、民族与人类的矛盾。最后,发展整体化,经济、环境、社会发展均要以人作为中心,强调围繞人、依靠人发展。尤其是针对现代社会主义发展建设而言,社会开展的任何工作既要立足于社会生产力及经济发展,又要立足于个体全面发展,并且,只要人能实现全面发展,就能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物质文化财富,而物质文化财富越充足,就更能推动人实现全面发展。基于此,将学生全面发展为主旨的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教育发展的基础,亦是新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
(二)理解知识与素质的关系
学校以传授知识为使命,21世纪素质教育依旧将传授知识作为教育的关键职能之一。然而,素质教育讲解的知识,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基准,并非升学考试所需知识,其囊括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在早期,人类主要传授人文知识,随着自然科学的出现,科学知识渐渐变成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现如今,学校素质教育将科学与人文知识放置于同等位置,有助于协调学生左右脑。其次,知识内化。素质教育注重对知识的了解与消化,使知识成为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若只是盲目记忆并未消化应用知识,不可称之为素质。譬如,思政课程成绩高者,道德素质并非如同成绩一般高,此种案例并不少见。尤其是在21世纪下,知识量暴增,陈旧率不断提升,学校也只能教授学生基础知识,而培育学生知识获取能力要比传授知识更加重要,教授学生知识掌握方法,培育其学习能力。另外,能力与素质进行比较,素质是根本。能力以素质为基础,素质以能力作为表现,素质高低决定着能力大小。只有具备较高素质,才能在认知与改造世界中呈现出较强的创造力。但是,素质教育强调的能力,并非某种特殊操作技巧,每一种工作均需要对应能力作为支撑,如工人要具备吃苦耐劳能力、学术研究者要具备创新创造能力;再者,现代青少年在不同行业、领域频繁流动,他们的职业与身份经常发生变动。基于此种情况下,学校难以确定学生未来工作岗位,也无法在学校培育学生生活与工作所需要具备的综合能力。学校只要负责为学生奠定好扎实基础,培育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基础素养即可。而且,素质教育强调的能力,不但囊括体力与智力,还囊括情感、信念力、想象力和洞察力等非智力因素。爱因斯坦曾经说过,钢铁般的意志要远比智慧重要,性格伟大才能创造智力成就。总而言之,素质包含知识与能力,但知识与能力却无法与素质化等号。素质教育以传授知识、培育能力为基准,提升学生全面素养。从最初知识教育发展观到能力教育观、到现代素质教育观,是我国教育理念的伟大进步。
(三)重视思想品德素质培育
人的素质属于多方面的,囊括德智体美劳,而“德”则占据首位。换句话来讲,思想品德与道德素养是人不可缺少的素质。常言道,教师是铸造灵魂的特殊工程师,思政教育则是教师首要职责。在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教师主要职责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思考,随后教授学生具体知识。从古至今,我国均十分重视“德”。江泽民曾提出“以德治国”,而论语则提出“为政以德”。因中国正处于新旧世纪和体制的关键交替阶段,中西文化、思想相互融合激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加之,现代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增快,人类交往愈发频繁,致使人的思想会受到各种因素干扰。现如今,人的社会公德以及职业道德,做人、做事方法,逐渐成为其事业成败的主要因素。在21世纪,思想品德十分重要,但当前思想品德教育现实状况却差强人意。主要呈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广大教师未能真正意识到教书育人职责的重要性。第二,德育工作无法积极自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缺少全面性与针对性。第三,德育未能融入到知识教育及学校管理整个过程。第四,德育内容与方法相对陈旧。基于此,加强与完善思政教育,提升学生道德水平,是21世纪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其关乎学生健康发展及社会全面进步。除此之外,还要注重培育学生创新精神。某一知名人士曾经说过,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祖国发展的不竭动力。教育并非只是向学生灌输知识,管理学生,其应是发现、挖掘学生内在创造潜力,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启发创造性思维,培育创造精神,打造大量创新人才,这样一来,学校才能为祖国发展建设提供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优质人才。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的主旨是为了提升国民素养,培育更多优质人才。而素质教育以人才规格作为入手点,重视人才的综合发展,并逐渐形成新的人才观、教育观。由此,国内教育教学要以素养教育观为基準,以培育全面发展的优质人才为前提,改革教育体制,扩大培育规模,完善教育形式,实现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任务。
参考文献:
[1]翟寅.基于信息化素质教育的新思路分析[J].电子技术,2021,50(9):214-215.
[2]陈晨.论核心素养视角下高校开展美术教育的途径和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21(17):120-121.
[3]刘剑虹.***素质教育论述之探究:溯源、体系和教育学意义[J].浙江社会科学,2021(9):13-23+155.
[4]王翼扬,霍楷.中国高校美育素质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湖南包装,2021,36(4):172-173.
作者简介:
刘亚芳(1983年5月-),女,汉族,河南许昌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从事公共管理、法学教育理论研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