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时期初中历史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探讨

时间:2024-05-07

【摘要】初中生正处于认知结构不断完善的关键期,而历史学科是学生初中阶段必修的科目,是中国历史发展凝萃的精华。学生可通过对相关历史知识的学习不断促进自身思想境界的升华,对社会发展及自身发展形成正确的认知。因此,历史教师在进行相关内容教学时,应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情况下推动自身认知及发展理念的完善。基于此,本文着重分析部分历史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定策略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以期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关键词】新时期  初中历史教学  愛国主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4-0184-02

一、引言

在全球一体化的推动下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双方文化冲突的局面逐渐形成。初中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的时期,且自身认知结构尚未完善,导致部分学生对我国相关历史文化的了解兴趣不高,对西方文化具有一定新鲜感并产生探索行为,对国家的认知仅停留在表层上,不利于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产生。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促进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发展,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加强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探究,激发学生“犯我国者,虽远必诛”,国家与个人荣辱与共的爱国理念。

二、部分历史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时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转换程度偏低

部分历史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对新课改教学理念的贯彻不深,未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意识,只是将自身掌握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灌输,促进学生对历史相关知识的熟练掌握。但此种教学模式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学习压力,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降低,甚至可能会产生消极情绪及厌烦心理,不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1]。此外,该教学模式不利于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被动接受学习的不良习惯,影响师生和谐关系的建立,只是简单的“学”与“教”的师生关系,不利于师生信赖关系的形成,阻碍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及渗透。

(二)教学模式多样性发展不足

部分历史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时只是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任务的完成,对主动性课堂的构建不够重视,未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差异性教学,导致学生对教学模式的接受程度大大降低。部分历史教学只是引导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进行机械式的背诵,大大降低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背后含义的深刻挖掘,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产生反感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与德育教育的目标相违背,不利于学生思想层次的提升[2]。

(三)课堂上师生互动频率不高

部分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视不足,与学生的互动频率不高,不利于师生关系的良好发展,影响二者情感的增进,降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对于想升入初中校园的学生,教师对学生缺乏一定的了解,若在教学过程中仍是采用“我教你学”的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上师生缺乏一定的互动,学生对教师可能会产生一种疏远感,不利于教师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判断[3]。此外,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的减少,学生对教学模式不能予以真实且及时地反馈,教师不能对自身的教学方式产生质疑,导致师生之间的裂痕及嫌隙愈加扩大,使学生对历史课堂教学产生较差的体验感,易降低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难以使学生对历史产生共鸣,对国家的归属感有所降低。

三、将爱国主义教育渗入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对历史教材中爱国主义内涵的挖掘

初中历史教师若想在教学时有效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应加强对教材内容的掌握,充分挖掘其中包含的爱国主义内容,引导学生对教材内涵进行深度开发,推动学生的有效思考,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此外,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教育渗透时应加强对学生心理特点及擅长领域的掌握,推动学生对教材中爱国主义内涵的深刻感知,促进学生积极思想的形成。初中历史教材中有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显性的,可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有的爱国主义精神是隐性的,教师需引导学生加强自身感知力,对其进行挖掘,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力[4]。

例如,历史教师在进行抗日战争相关内容教学时,学生可从各烈士身上直观感受到其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渗透。而历史教师在进行新中国成立后各科学家表现的相关内容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对科学家钻研精神及刻苦程度进行充分的了解,明确科学家进行科研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国家的发展,解决国家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袁隆平提出的杂交水稻理念可有效解决我国的民生问题,从侧面反映出各科学家对国家的热爱,学生可通过对科学家爱国精神的挖掘,促进自身爱国意识的提升,在历史教学中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渗透。

(二)以多样的教学模式促进对爱国情感的感悟

初中历史教师应加强对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实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首先,历史教师应加强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传统讲授教学模式的转变,使学生通过不同的渠道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如沙画视频及图像等。其次,应加强对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视,促进课堂教学活力的提升,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课堂体验,对历史知识中渗透出的爱国主义精神产生情感共鸣,有效保障爱国主义教育的质量[5]。最后,应加强对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建设,在历史知识教学时有效结合相关历史事件,促进对学生爱国情感的激发,加强对其为国战斗理念的培育。

例如,教师在进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相关内容的教学时,可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对相关影视资料进行搜集,使学生直观感受到圆明园火烧前的繁华与火烧后的破败,对《辛丑条约》的签订具有明确的了解,深刻感受到该战争对我国的伤害,加强对学生为国斗争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学习斗志的激发,使其充分意识到以自身发展驱动祖国的发展,促进其与祖国荣辱与共意识的提升。

(三)以合作学习的方式加强对历史思维的培养

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爱国教育时,应明确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合作学习的方式可有效提升学生的机动性,加强生生之间信息的共享性建设,使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及挖掘,促进爱国教育目标的实现,加强对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6]。

例如,教师可在进行辛亥革命相关内容教学时,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对辛亥革命进行探讨,加强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促进碰撞火花的产生。学生在此过程中会加强对辛亥革命相关历史的查阅,了解革命发生的背景,深刻体会到先辈们为国家发展而斗争的精神,加强对历史人物相关事迹的掌握,对其行为背后含义进行深度探究,促进爱国主义教育有效贯穿于学生的整体学习中,实现对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四)以时代发展特点为依据进行爱国教育

在进行历史教学时,不只应加强学生对民族屈辱历史的了解,促进對其斗志的激发,还应加强学生对祖国伟大之处的了解,促进其民族荣誉感的提升,使学生形成荣辱与共的观念[7]。教师在教学时还应加强对革命先辈们事迹的讲解,使学生充分了解先人们为美好生活所做的斗争以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明确先辈们为祖国繁荣富强所作出的贡献,促进学生对现今生活的珍惜及珍视,加强对其爱国情感的培育,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为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祖国的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加强学生对时代发展特点的掌握,提升其对共产党的追随意识。

例如,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林则徐等相关英雄人物主动投身于救国救民的队伍中,加强对拯救国家道路的探索;康有为等人意识到清朝制度的腐朽,推动戊戌变法行为的产生,以期实现国家由上至下变革目标的实现;而由孙中山为主要领导人发起的辛亥革命,虽在一定时间内取得较大的成功,但后续发展动力不足,未完全转变我国被压迫的命运。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取得巨大的进步,并获得长远的发展,改变我国孱弱的发展态势,使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教师通过对历史进程中事件的梳理,使学生清晰认识到我国发展的艰难进程,促进其民族认同感的提升,加强学生奋斗动机的建设,促进其报效国家理念的形成。

四、结束语

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应加强爱国教育理念的渗透,加强对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建设,促进学生对我国历史的充分了解,使其形成个人与国家一体的意识,促进其爱国意识的提升,以自身发展推动国家建设,促进其对学习的全身心投入。

参考文献:

[1]李少民.初中近代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方法初探[J].天津教育,2021(19):101-102.

[2]叶继定.爱国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1(6):9-10.

[3]谢云云.浅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J].考试周刊,2021(33):141-142.

[4]李强,王元顺.浅析在初中历史课程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5):83-84.

[5]贡保才让.浅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2):278-279.

[6]唐育余.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J].知识窗(教师版),2021(1):106.

[7]张鹃.初中历史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选择[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0(20):41-42.

作者简介:

徐燕妮(1976年5月-),女,汉族,山东威海人,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历史教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