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吴建功
【摘要】认知层次化规律是认知的基本规律,也是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根据此规律,国际贸易学课程教学可以设计诸如渐次推进的教学法、从具体到抽象(由表到里)的教学法、理论联系实际的认知延伸教学法、层次化自主认知教学法以及研究探讨式认知创新教学方法。
【关键词】认知 层次化 国际贸易学 教学方法
【Abstract】The law of cognitive hierarchy is the basis of cognition, education, teaching and personnel training. According to this law, the teacher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can design methods such as gradually advancing method, being from concrete one to abstract one, cognitive extension method of integrat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hierarchical autonomous cognitive method and research-based cognitive innovation method.
【Keywords】cognition; hierarchy; international trade; teaching methods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省普通高校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湘教通〔2020〕9号,序号366)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7-0040-03
认知方法、内容、过程和结果是有层次的,人们对事物的认知都是渐次循序进行的。认知包括初级认知(大致相当于感性认知+形象记忆+想象)、中级认知(涉及对事物局部特征的抽象思维,对事物个别特征的认知,如对概念的认定、基本判断和推理,此为初级抽象思维或理性认识初步)、高级认知(对事物全局、事物本质特征和事物发展规律的全面认识和把握)和创新认知(发现新问题,并针对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新方法或新理论)等层次。认知层次化规律是认知的基本规律,也是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是否遵循此规律决定着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成败。在认真探究认知层次化规律基础上,本文认为国际贸易学课程教师可以考虑采用如下基于层次化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
一、渐次推进的教学法
教学是个层次化的认知过程。首先通过案例图文背景说明,对接受的信息进行感觉和知觉,形成初步记忆和具体想象(初级认知),在信息记忆积累和具体认知达到一定程度后,会生成概念、进行分类(中级认知),之后最终形成对问题本质特征的抽象思维和复杂想象(高级认知)。比如我们在讲述国际分工时可设想和利用下列国际分工情形开展层次化认知学习。利用认知层次化规律,教师可以采取层次化循序推进的教学法:
第一步,利用图片和视频课件资料让学生感知此国际分工和贸易情景。具体情景:A国在生产棉花,A国棉花出口到B国;B国某工厂在织布,B国制成布后出口到D国;C国服装品牌公司对服装进行设计;C国服装品牌公司委托D国工厂制作服装,服装制作完成后出口运往F国市场;E国某旅游者Mr Wang在F国旅游,该旅游者在F国的市场上购买服装。
第二步,在感知、想象和形象记忆此情此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几个基本概念:国际化生产,国际分工,国际市场,国际贸易,比较成本理论。接着与学生一道探索这些概念的内涵,并记忆。可以让学生用语言复述上述情景,让学生进一步想象,如果各国各自为政,不进行贸易我们的现实世界又是什么样?
第三步,利用上述对材料的感知、想象及对相关概念的认识,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思维):国际分工的必然性和条件是什么?我们可以用什么理论来阐释这种情况?比较成本理论为什么较之绝对成本理论具有更大的适用性?
第四步,要求学生借助相关贸易理论(如比较成本理论、H-O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用语言(口头或书面)对相关国际分工理论进行全面权衡比较,分析各个理论的优缺点,学会灵活运用这些理论解释分析国际分工问题。
二、从具体到抽象(由表到里)的教学法
认知是个由浅入深、由表象到本质层次化推进的心理活动。理论课程教学务须遵循认知的由具体到抽象(由表到里)的规律。比如以对中美贸易战的分析为例。首先,引出中美贸易战的背景材料和基本概况,让学生对此问题有个大致的感知印象、了解,解决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第二步,借助所学的贸易利益理论和贸易政策理论,分析产生此问题的利益矛盾和政治经济基础,揭示贸易战产生的原因、动机、影响因素,这是解决为什么的问题;第三步,对此问题我们该采取什么立场、方针策略?如何变不利为有利,如何籍此改变我国粗放型的贸易发展战略?这是解决怎么办的问题;第四步,对中美经济关系未来走向和中美贸易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预测,有哪几种可能的发展趋势?在每一种趋势下我们该怎么办?这是解决对未来趋势把握的问题。由此,课程教学中,学生对中美贸易战问题的思考会逐渐深刻,逐渐抽象,逐渐接触问题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此方法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也符合基本的教学规律。在此教学过程中,学生综合运用了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手段,来达至对问题的深刻认知和把握的目的。
三、从理论到实际的认知延伸教学法
理论联系实际,从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再到新的感知、思维论证,此方法有助于在课程教学中开展多回合层次化的认知训练,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国际贸易学》教师可以在各章节教学中启发和引导学生运用国际贸易相关理论阐释和探究世界贸易现实问题。进而,以此提高学生认知水平[1]。理論与实际的结合不仅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国际贸易基本知识与理论,而且对其思维素质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个很好的锻炼。教师布置研讨主题供学生研讨并就此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2]。课程教师也可安排学生按小组进行案例研讨,就案例所涉及的问题本质进行由浅入深的多层次剖析,发现和揭示国际贸易发展中一些具有规律性的特征。国际贸易理论开放性较强,有许多问题值得学生以发散性思维方式进行多视角探讨。该课程的开放性特征为学生创新性学习提供了舞台。对于国际经济中的新问题和新现象,可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挖掘[3]。
四、层次化自主认知教学法
学习是个主动的过程,学习主体积极参与其中并非被动接纳,主动构建自己的对新知识的理解,然后做出推论(Merlin C.Wittrock,1974),在知识的生成基础上形成反省认知和新的推论。教师可引导学生发现事物内部联系和发展规律,达至教育与认知能力培养的目的[4-6]。研究式教学以探索真理为目的,旨在促进学生分析认知能力的提升。
对于大学生来说,阅读层次化自主认知的一种很重要手段。指导学生阅读(无论是预习性阅读、延伸性阅读、复习性阅读)是学习掌握国际贸易理论重要途径,读者要付出艰苦的智力劳动[7]。阅读是层次化的认知活动,认知心理学认为:读者通过对接受的信息经过知觉和模式识别后形成记忆(初级认知),在信息记忆达到一定的积累后,产生了概念化和分类(中级认知),最终形成固有的思维与问题解决方式(高级认知)。教师可以指定学生阅读系列国际贸易读物如案例材料等,逐渐提升对某国际贸易问题的认知层次。使学生由浅到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点到面逐渐把握国际贸易相关知识和理论。对于一些需要同学们了解,为课程学习提供背景的知识,可指点学生进行初步阅读或泛读,学生可借助语言对相关知识材料进行感知和具体化的想象或记忆。此学习过程以感性认知为主,辅以初级理性认知。对于需要认真学习掌握的核心知识和理论,可要求学生进行深度阅读或精读,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进入抽象思维、抽象想象和抽象记忆阶段,形成一定的体会心得,得出一定的观点。当阅读学习达到一定程度时,学生对国际贸易理论有了系统和较完整的认识、体会和把握时,国际贸易知识由零散、碎片化变为系统性、条理性的知识体系,这是知识掌握的高级层次。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对某些国际贸易领域新问题进行探索性、创新性探究,提出一些新观点、新思路,新的真知灼见,这就进入认知的创造阶段。
五、研究探讨式认知,创新教学方法
研究式教学是以解决问题为前提,在问题的引导下实施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8],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探索重要知识,并选择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学生可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个课题的研究。针对国际贸易学热点问题,指导他们收集积累认知材料,开展深度思维[6]。研讨式教学须遵循认知层次化演进规律,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接触形象直观的具体材料(如故事或案例、视频、图片等具体化的素材),学生对这些材料进行初步的认知,即进行感性认识(主要通过感觉、知觉、想象进行)。在有一定感知认识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对材料涉及的问题的本质特征及其与其他问题的相互关系进行揭示和阐释(进入抽象思维阶段,采取逻辑判断推理之方式)。而后进一步运用所学的经济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对材料反映的国际贸易中的一些带有规律性问题进行深度的探讨,并可以提出各自独特的观点和看法(进入认知的创新阶段)。目标导引的研究式学习有助于培育逐步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学生从具体的问题入手,观察问题表象,运用抽象思维方式,深入分析问题的起因、本质。在研究式教学中,教师须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8-9]。
案例分析是研究式教学法的一种重要手段。案例分析涉及感知、思考、语言推理论证等多层次的认知环节,案例分析和案例教学是应用层次化认知规律最好的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方法不是让学生强记案例内容,或寻找最终答案,教师要给学生发挥想象力、思考力和创新力的空间[10]。案例给学生提供了认知的素材,学生可以先通过案例进行感性认识,对案例描述的情形进行感觉和知觉,并在想象和形象记忆基础上借助语言思维对案例所表述的问题进行概括。这属于认知的初级阶段。之后,学生通过抽象思维对案例所蕴含的问题本质和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探究,这属于认知的高级阶段。进而,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相关的国际经济贸易理论对国际贸易案例中的深层次问题进行剖析,努力揭示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存在的一些发展规律和本质特点。倡导发散型思维的案例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1]。教学中可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提升学生探索研究能力。学生可以英国脱欧为例探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退”问题,学生可以跨境电子商务案例分析新型贸易方式对传统贸易的影响[1]。案例涉及的内容不宜过多过细以免影响学生对案例的理解[12]。案例教学不仅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运用,还要看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练习,其对问题理性认知能力是否得到提升,学生是否从案例的具体形象的感性认知上升到了抽象而有逻辑的理性认知,看学生能否通过案例分析达至对贸易问题的具有规律性的认识,教师须指出学生分析的思路是否正确、方法是否恰当等[11]。
创新是学生能动性、主动性的最高表现,引导学生创新是研究探讨式认知教学法的最高境界。课程教师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着力培养其认知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对问题的分析过程中发现新问题,能以新的视角、思路对问题进行新的阐释,并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和看法。可让学生针对新问题撰写研究报告,鼓励他们提出新看法、新思路[6]。借助探索式教学方法,《国际贸易学》课程可避免从理论到理论的“空对空”式讲授,将理论内容与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贸易感知、经济感知,提升对国际经济贸易问题的专业认知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婷,刘宏青,张韵风.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贸易学》课程教學内容改革研究[J].高教学刊,2017(2):134-135.
[2]刘婷.“四位一体”的课程教学新模式研究与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7(23):132-133.
[3]罗建兵.国际经济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创新[J]. 教育教学论坛, 2012(40):58-59.
[4]何丽君,何丽霞.高等学校研究式教学策略的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7(4):37-39.
[5]胡梦轩.威特罗克生成学习模型在《国际贸易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 文教资料, 2015(8):154-155.
[6]张杨.研究式教学在国际贸易学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3( 1):56-57.
[7]孙伟成.基于认知理论的大学生差异化阅读引领研究[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9):39-42.
[8]张莉娜.在《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教学中引入研究型学习方法的思考[J].新西部,2010(24):216+215.
[9]张英.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平台+基地+实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基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视角[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36(12):100-104.
[10]郭忠兴.案例教学过程优化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0(1):59-61.
[11]王丽辉.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3):138-140.
[12]刘秀莉.浅谈国际贸易课程的课堂实践教学改革[J].改革与开放,2010(8):163-16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