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罗米娜 邱海燕 陈馥 张辉
【摘要】无机及分析化学作为衔接高中和大学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在育人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和价值观三个层面提出了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并将“思政育人”元素有机融入到教学实践过程中,在教学资源建设、教学组织、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为理工科类课程全面发展课程思政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无机及分析化学 课程思政 教学实践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南石油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X2019KCSZ004),获得校级“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的支持。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7-0050-02
蔡元培先生曾说过:“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
2016年,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发表了重要讲话,并且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可见,在教授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给学生以情感、情怀的熏陶,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引导,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才能达到将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目的。
1.《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目标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很多专业基础课都被压缩了学时[1]。我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环境工程等专业,将原有的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课程进行了合并,形成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为纯理论课,56学时,开设于大学第一学期。
对学生来说,本门课程的学习在专业知识体系构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门课程既联系着高中所学的化学基础知识,又是进一步深入探索相关专业领域知识的起点;对教师而言,不仅要教授给学生相关化学知识,还需将学习习惯养成、科学精神的培养、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等融入教学,切实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达到协同育人、培养有社会情怀的“整体人”。
基于以上目的,本课程教学团队从以下三个层面来设定教学目标:
(1)从知识和技能层面。培养学生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理解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掌握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学科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并通过与化学实验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课本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2)从过程与方法层面。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借助化学学科发展史中的一些著名科学家的故事和经历,激发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教会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要有反复尝试的勇气,对待学习和实验中的问题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3)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通过引入新闻中的一些典型热点事件为案例,帮助学生分析科技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引发的一些社会问题,给学生以正确的价值引领和启示,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接班人做好铺垫。
2.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和实践
2.1教学资源建设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将教学思想和内容传递给学生,那么对于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帮助新生尽快融入大学,对所学专业产生认同感,在教学素材的选择中要有意识地将“化学基本原理与专业特色相结合”,将专业教育融入教学中。比如在给环境工程专业学生教授沉淀、溶解、平衡知识点时,可以结合环境水污染治理、化学沉淀法去除重金属离子等内容进行;给应用化学专业(油田化学方向)的学生讲授该知识点时,可从油气管道结垢及处理方法等出发,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些化学基本原理的教授过程中,带领学生认识所学专业的研究领域,这将激发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同时有助于他们产生学习内驱力,这也正是大一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思政育人的重要实践目标。
同时,为了更好地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引导学生,需要将课程知识点与思政育人元素进行有机融合,对与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的科学发展史、科学小故事、社会热点话题等进行精加工,形成课件、微课视频、文献资料等教学资源,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将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功能充分发挥[2]。表1中列举了几个我校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中的“立德树人结合点”。
2.2教学组织与实践
三年来,在对我校化学化工学院4个专业的大一学生进行《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将设计的课程思政育人环节逐步在线上和线下课堂展开,我们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较好的效果,团队教师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课程思政的实践:
(1)言传身教、构建微教育环境。进入大学的新生,对于一切都还很新奇,很多学生仍然沉浸在高考胜利的喜悦中,很容易忽视对于自身学习和生活的管理。大学课程的难度、深度、广度和高中的课程是有区别的,同时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也一直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变化[3]。这个阶段更应充分挖掘师生感情、班级风貌、学生交流等隐性教学资源的作用。在手机和平板电脑触手可及的今天,新时代大学生的“圈”文化、“圈”行为已经成为生活日常[4],因而教师与学生的联系也将不再局限于课堂。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学生思想的引领者,教师应该身体力行地贯彻“终身学习”的理念,不仅要保持对所在专业的发展方向的敏感,也要对网络时代信息技术的更新保持热情。理解学生以及这个时代的新事物,实现与学生的共情,这些都将成为师生交流过程中的隐性教学资源,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2)思政融入、点燃课堂。简单的说教、鸡汤式的劝导,并没有真正的将育人理念和思想融入于课堂,反而会让课堂陷入尴尬,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在专业课程思政融入点设计中,应该更多地将所教授的知识和具体的实例进行有机联系,让学生自己从中去感悟和体会,这种教学实施的过程往往给学生以惊喜,很容易点燃课堂,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发其更深层次的思考。例如在教授化学反应速率中“催化剂”这一知识点时,我们引入网络新闻“水氢燃料电池”的报道,从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个新闻报道,从而得出所谓的“特殊催化剂”是不存在的结论,因為水不可能再没有外界对其做功的情况下自动转化为氢气和氧气。不仅小结了本章知识点,同时也教育了学生们对于网络上的新闻不能轻易地全盘相信、全盘接收,多思考,利用科学知识去予以鉴别,形成自己对世界的认识。
(3)线上线下、思想引领。课堂教学的时间和容量都是有限的,在疫情期间经过2020年春季学期的“线上课堂”实践过程中,很多老师都发现,构建一个线上教学平台,可以更好地实现全方位、多维度育人目标,这也为更好地实施课程思政提供了平台,将课堂上不能开展和延伸的教学活动拓展到线上平台。教师可以将科学家生平故事、科学发展史等内容精心设计成视频、文字材料、微课等,放在线上资源中,丰富学生的课后学习资源,这种做法不仅弥补了学时不足带来的影响,而且更容易获得自媒体时代学生的认同。
2.3评价方法
科学、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单一地评价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很多时候会导致学生缺乏对所学知识及知识体系的思考,仍旧沉浸在高中的“题海模式”中,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和创新精神。借助现在的网上教学平台如学习通、慕课堂等,教师可以更多地设计问卷类的问题,好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对非标准答案式问题的简单论述,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借助问卷、观后感等方式对课程思政的效果进行评价,能够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状态和价值观,更好地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3.结语
当教师只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时候,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比较疏远的,学生认为从教师这里只能获得有关“术”的原理、方法和技能,没有更多的交流和共情,学生难以理解这些知识对其将来的学业、职业以及人生的意义。课程思政的目的就是将这些内容融入到传授知识和技能中,促使教师和学生就有“道”的交流。学生不仅容易从心理上接受和认可教师,而且进一步激发其对专业、对将来从事的职业的认可,这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有利的。
参考文献:
[1]刘海燕,代小平,张瑛,宋卫余,张楠.压缩学时背景下无机化学教学改革[J].大学化学. 2021,36(7):2010009
[2]贺武华,张云霞,杨小芳.“课程思政”育人方式转变应处理好三对关系[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14(6):60-64
[3]刘婧靖,王平,谭春红,何禹震,陈文琪,肖锡林.以学生为中心探讨大学化学与高中化学教育的衔接[J].化学教育. 2019,40(8):92-96
[4]吕小亮.“00 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質及其培养对策[J].当代青年研究.2019,360(3):46-5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