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陈秀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凸显立德树人目标,是课程性质的应有之义、现实情况的客观要求、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针对当前课程教学存在的学校对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师对课程教学的准备不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欠缺的实际问题,应做到凸显价值引领,全方位整合教学资源;注重思维启迪,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聚焦品性养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立德树人 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7-0054-02
***总书记2019年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学校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提出了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明确要求,是我们推进思政课建设的根本遵循。在此背景下,以***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指引,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如何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凸显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意义
***总书记明确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1.课程性质的应有之义
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当前初中课程之一,出现时间并不长。伴随新课改的纵深发展,直到2016年起,才有了将思想品德、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三门课程教材统一合并为道德与法治的破旧立新。从几本教材的命名上,可轻易看出课程的职责。作为“一门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和法治素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1],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阶段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要抓手和重要渠道。较之其他课程,道德与法治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具有几方面特性:一是专门性。初中阶段只有这一课程具有专门思政教育功能,其他课程只部分带有这种属性。二是综合性。这一课程的教学,既有思想的深邃,也有理论的高度,更有人文的韵味,促使课程彰显出了别样的人文情怀。三是实践性。学生的日常生活是课程教学得以开展和深入的基础。虽然课程教学以讲授为主,但伴随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这一课程的实践理性进一步凸显。从课程目标到内容设置再到具体实施,都将“立德树人”作为重要追求。
2.现实情况的客观要求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这一论述凸显了党中央对青年的关心重视。事实上,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立德树人”就成为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成为教育本质功能的题中之意。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意见》标示着国家层面的决策开始内化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经过几年探索,立德树人开始成为越来越多教育者的共识,并转化为工作理念。初中生正处青春期,身心发展很不平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建构,需要有效的介入与引导。而且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频发,许多学生在遭遇类似情况时选择隐忍,由此出现了自闭等严重心理健康问题。这与学校教育中道德与法治的教育不够直接相关。利用道德与法治课堂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政教育,有助于解决好现实中的相关问题。
3.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自改革开放以来,素质教育就开始孕育,但其真正成为一种教育视域却是新世纪以来。长期以来,素质教育都被看作应试教育的反叛。在素质教育理念下,课堂不再只是知识海洋,而是承载了更多的道德与人文诉求。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是践行素质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人文素质等的全面提升,而不仅停留在文化知识素养的提高上。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准,让他们成为既追求真理,又充满人文情怀的独立个体。因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时下热门,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通过课堂,让学生掌握知识,是教师职业基本职能;通过道德与法治课堂,让学生提升素养,是素质教育不竭追求。
二、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在立德树人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陈宝生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从教育的薄弱处着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并将其作为下一阶段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立德树人”视域下,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不断显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
1.学校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初中阶段是学生心智走向成熟的关键期,道德与法治课程可谓恰逢其时。正确的课堂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可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养成性格。但就目前来说,学校层面上对课程重要性明显认识不足:一方面,课程所占上课时间相对短。初中课程较小学有了较大增加,语文、数学、英语作为核心课程占用了很多学习时间。这样一来分配给历史、地理、生物、化学等科目的时间捉襟见肘,道德与法治课程更加被边缘化;另一方面,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由于成绩评比、中考升学率等硬性指标存在,学校不可能在对这门课程的评价上不体现成绩评价,这就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满足于教学时长的兑现。如福州市2020年中考总分为700分,较之2019年的670分增加了30分,增加的分数包括地理和生物各10分,还有体育10分,而道德与法治仍然是20分。换言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甚至仅是体育的一半。
2.教师对课程教学的准备不够
学校层面的认识不足有上层政策导向的问题,但由此引发的教师对待课程的问题却更是应当引起足够重视的。实际上,教育部先后印发了《中小学道德与法治工作指南》《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等,规范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对态度卻参差不齐。有的认为,纯粹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而已,只需糊弄。有的认为课程无法量化,由此带来了教学思路混乱、过程粗糙。也有老师“各自为战”[3],缺乏总体思考、集体研究。这给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带来了诸多问题,一方面教学方法单一,基本以讲授为主,而且是满堂灌,偶有例行公事的提问,但缺乏对学生的有效引导;另一方面畏难情绪作怪,自我提升的努力不够。调查发现,79.4%的教师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进行人文价值教育有一定的困难[4],因此,他们不善于也不乐于将立德树人理念贯穿在教学中。
3.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欠缺
教师的准备不足也对学生上课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单一教学模式,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打压,无法营造和谐共生、教学相长的局面。教学内容的空洞则使学生无的放矢,只能是功利性地掌握所谓的知识要点,对于真正有意义的理想、信念、生命等关键词则往往视而不见。教学与现实的脱节则使学生难以产生共鸣,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率低下。试问,如果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丧失了学习兴趣,无法获得学习乐趣,又谈何立德树人呢?如果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程学习的主体,而是沿用旧有的老师高高在上的教学姿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无法被最大程度地激发;如果不能有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生大概就只能是“对牛弹琴”的“牛”。
三、立德树人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完善路径
从根本上讲,开展教育活动最终都是为了立德树人,而道德与法治毫无疑问是这一目标在初中阶段学习的最显性课程。在此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要在以下层面做更多努力。
1.凸显价值引领,全方位整合教学资源
作为初中阶段学生德育培养的主渠道,道德与法治课程肩负着培育塑造学生灵魂的重要责任。通过这一课程的教与学,要让学生知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国家倡导什么、禁止什么,才能逐步培养起学生的政治认同和公共意识。比如在学习承担社会责任时,一方面,要通过讲述正面故事,弘扬精气神、提升正能量,让学生从骨子里深刻体会到国家的制度优势、民族精神等。例如疫情背景下,可与时俱进大力宣传抗疫战线上涌现出的钟南山、李兰娟以及所有的医护人员,尤其是90后、00后等勇于逆行的感人事迹。可以通过重点展示钟南山连夜赶往武汉在餐车上闭目休息时的图片,引发大家通过课堂讨论、小组交流等,从小厚植爱国情怀、高举爱国旗帜,树立为实现国家梦想而努力奋斗、知行合一的坚定信念。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青少年学生年龄小、经验不足、认识能力有限等实际,多渠道整合教学资源,注重通过一些反面事例引导学生认识到不良倾向的危害性,再通过疫情期间的典型事例帮助他们明辨是非,养成辩证思维的良好习惯,从而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注重思维启迪,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初中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思维能力与思维习惯是至关重要的因素。道德与法治课程绝对不能采取满堂灌的传统形式进行教学。这就要求老师在课程设计时凸显思维启迪的重要性,大胆创新。
一要强化问题意识,着力创设妥帖的问题情境,让问题碰撞出最美的思维火花。例如针对《网络生活新空间》的教学设计,采用组织辩论赛的方式让学生在唇枪舌剑中大胆假设、小心求證,通过质疑、辨析、争论来学懂弄通网络生活有利有弊。
二要强化具体体验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体验和感悟。例如在学习《关爱他人》时老师可以以自己生活中的经历,用故事讲述的形式来影响学生、感染学生,让他们在生活的细节中体会到关爱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从而使他们时时心怀感恩。
三要鼓励思维创新,营造多元课堂。说到底,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方法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如果一个老师在自己的课堂上永远都是墨守成规、安分守己,学生大抵也都只能是依葫芦画瓢、按部就班。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营造宽松的氛围,敢于突破常规,多渠道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3.聚焦品性养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让学生知行合一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追求所在,也是其立德树人诉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学的成功与否,成绩当然是一个衡量的标准,但更重要的还在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比如在学习《孝敬父母》这一内容时,通过教师自己的现身说法,唤醒孩子们的感情,从而自然而然地学会感恩父母和家人。因而,教学上应将“行”作为一个很重要的维度进行凸显。
一是要以理论引导行动。要在课堂上以讲授说理的方式,引发学生共鸣,让学生提升觉悟、提高认识,从而让学生在想和做上有理有据,让课堂所学入脑、入心。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与培养方向,围绕它们来设计安排课程。
二是要以事例引导行动。要让初中阶段的学生建构起自身的行为准则与立身之本,最好的方法是通过古今中外典型人物事迹的模板构建,让学生能够通过课堂的学习做到见贤思齐,深受启发。先进人物既要有“高大上”的,也要有“接地气”的,从而给学生树立起多元的参照对象。
三是要以实践引导行动。理论是枯燥的,事例说到底都还是有些距离的,因此,更好的做法是通过真实的实践来获得知识的增进。例如在教《学会合作》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有计划地将学生划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合作完成一项社会调查,或者种一棵树,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明白合作的意义所在,从而树立服务社会的奉献意识,寓教于乐又促进成长。
***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立德树人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长时期的渗透和培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强化自身素质,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将自己打造成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新时代思政教师,才能够真正让道德与法治成为引导初中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关键课程。
参考文献:
[1]苏逵.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的建构、实施与创新[D].云南师范大学,2017.
[2]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9.
[3]林情华.立德树人视野下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问题与改进[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11):61-62+68.
[4]李翠仙.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加强人文价值教育的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8.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