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微课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利用的实践研究

时间:2024-05-07

付玉霞

【摘要】数学在小学阶段的教育工作当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对提升学生理性逻辑思维能力等综合能力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推进作用,由此足以见得教师教好数学,并引导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却发现,很多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导致教学有效性大打折扣。究其原因,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数学教学已经难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微课教学模式应运而生。那么,教师应当怎样利用好微课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更加出色的完成學习任务呢?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根据个人教学经验与近年来层出不穷的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  微课教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1-0144-03

微课走进小学数学课堂当中,并深入应用,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方面能够产生极大的影响,改变了小学阶段数学学科知识抽象、琐碎的弊端,将知识有效的整合,形成知识框架,并以图画、视频、音乐等形式呈现出来,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要利用好微课,就要从了解微课,认识微课;利用微课,提高效率;利用微课,开拓视野;利用微课,转变角色四方面入手,将微课的功效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

一、了解微课,认识微课

顾名思义,“微课”是以“微”为主要特点的一种教学方式,其开展的主要载体为教师制作,或从互联网等信息获取渠道中搜索而来的教学视频。这一概念起源于美国教育家戴维彭罗斯的“60秒课堂”教育理念,旨在教师利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此前的一段时间内,微课往往是一种美好的教学理念与愿景,难以付诸实践,而伴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相结合,已经成为了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必经之路,微课就此拥有了实践意义。微课在小学数学课堂当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将学生注意力最为集中的“黄金时段”充分利用起来。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以课件、视频(六到十分钟为最佳)为主,并为其配上与教学情境、教学内容氛围相符合的音乐,使课本中的内容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进而促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接收信息,更好地起到教学的效果。但在使用微课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当明确,微课始终服务于教学活动,不能出现“为了使用微课而使用微课”的“赶潮流”思想,导致微课教学的效果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

除此之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用正常的教学语言去录制微课视频,切忌在微课视频中长篇大论的论述课本中的理论部分内容,也不能采用过于专业化的语言,使得微课视频失去代入感,导致学生认为微课与传统课堂同样枯燥、死板的观念,加剧微课教学有效性的下降。

二、利用微课,提高效率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数学教学工作当中,教师却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进行教学,教师讲得滔滔不绝,而学生坐在座位上听得昏昏欲睡,让数学学科的抽象性、琐碎性发挥到了“淋漓尽致”,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的教学质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都被极大的削弱,大幅度的降低了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有效性。而使用微课教学则能够有效地规避此类问题的出现。而使用微课时,教师同样需要明确,微课始终服务于教学,必须要以数学教学为主体,并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及主体作用,脱离了数学与学生这两大主体的微课教学体系,最终定将流于形式。

例如,教师在执教《包装盒——长方体与正方体》一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掌握“三视图”这一重要的数学概念。但有相当一部分的图像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与想象,教师也难以使用较为直观的语言去让学生了解三视图的概念,但借助微课的教学资源与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与教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通过制作视频,从各个角度去展示组合几何体,在展示一面后,将这一面的三视图图像画出,这样一来,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便能够直观地看到三视图是经过怎样的变化过程而得来的。有效地解决了教师难讲、学生难懂的问题。此外,教师需要注意,视频中需要给学生留出相应的思考时间,视频节奏不宜过快,若视频节奏过快,便会导致思维跟不上教学视频,失去了微课教学的意义。

仍以此课为例,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上述方法之外,在课堂中,教师也可以在微课视频或课件中插入自身对于板书设计的思考,让学生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理解本课中“引导学生认识、学会画出正方体与长方体三视图”的教学目标。不仅如此,在课件或视频中插入教师的板书设计,也能为学生提供解题思路方面的指导,进而帮助学生能够在实际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在脑海内逐渐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微课,开拓视野

微课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及教学内容,是微课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数学课堂相比的另一优势。学生对于微课学习有着极强的新鲜感,且由于微课教学资源、教学内容丰富的特点,不易使学生丧失对微课的兴趣与对微课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便可抓住这一点,使用微课去拓展学生的视野。想要达成此目的,教师需要在课程导入环节当中大做文章,通过微课教学视频的引导,让学生快速地掌握本课的学习目标与主要的学习内容。与此同时,教师在视频当中所设计的趣味性问题,与趣味性较强的操作,更有助于使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教师在执教《人体的奥秘——比》一章的过程中,教师在微课视频中,带领学生完成了“比”这一数学概念的基础学习之后,便可通过巧妙的语言,简单介绍人体比例,并出示卡通形象的“人体比例图”或文艺复兴后三杰之一的达芬奇所做的“人体比例图”,带领学生了解比背后的故事,以及相应的发展历程。学生在视频当中可见到课本之外的内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并通过更加详细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到“比”对于现实生活的重要意义,进而使学生能够投入更多的精力到学习当中,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的相关知识。与此同时,学生的视野也被极大的拓宽,对于提升学生修养、见识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再如,教师在执教《中国的世界遗产——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一章的相关内容时,在课件或视频中,会插入中国世界遗产项目的图画或视频,让学生不仅能够在视频中学到数学知识,更能够直观地看到我国的文化、建筑瑰宝,同时,教师可在图片中插入文字,对这些我国的世界遗产项目进行简单介绍,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些内容,进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见识。不仅如此,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微课资源也能够充分地唤起学生保护文化传统、保护古代建筑的意识,在数学课程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利用微课,转变角色

小学阶段的学生接触数学不久,他们的学习方式仅仅局限于机械记忆,对于教师教授的内容,也仅限于生搬硬套,没有自主学习意识。但随着微课使用的不断深入,学生会逐渐习惯各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并逐步转变角色,由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逐渐转变为主动探求、主动学习的角色,成为学习的主人。与此同时,微课的教学视频有着时长短,能够随时存储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反复观看,让学生能够随时学习,进而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受到“应试教育”思想与“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往往更加倾向于采用相同的标准去要求班级中所有的学生,这种教学方式与教育观念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但换个角度去看待这种教学方式与教育观念,必定会存在部分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因教师制定的标准过高而丧失了对数学知识与数学学习过程的积极性;也会存在部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因教师定的标准较低而丧失了对数学知识的挑战欲望,进而逐步认为数学简单,没有挑战性,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也就是说,没有做到“因材施教”。但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微课教学则可以完美的避免这两种问题,在课件或视频当中,教师为不同情况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随堂练习题目,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课堂当中获取最基础的知识,同时也能引导学生挑战较高难度的题目。另外,在微课中,教师可以设置“拓展思考”类型的开放性题目,以此进一步活化学生的思维。

除此之外,在微课使用逐步深入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同样会发生变化。通过教学视频,教师逐渐从课堂教学的单一知识输出点的角色以及教学活动、教学过程绝对权威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了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者与引导者,也演变成了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带头人。同样,学生的角色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学生从以往课堂中被动的一方转变为主动的一方,与教师之间互相配合,在课堂中演奏出更加和谐的共鸣,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在课堂当中充分发挥主体地位下应有的作用,在这种作用下,学生自身就能够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五、课前课后,养成习惯

微课教学不仅局限在课堂的教学过程内,更应当存在于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的过程之中。在使用微课教学时,作为教师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这种教学形式的兴趣非常浓厚,也就使得学生愿意看、愿意学。那么,在学生拥有兴趣的前提下,教师将微课应用于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环节,同样能够产生很好的效果。

在教学开始前,教师需要在课前制作两个版本的课件或视频,其一不包含随堂练习答案与课后思考方向,其二为教师正式授课所用,包含的内容更加全面。完成此步骤之后,需要教师在正式授课前,在视频与课件中任选其一,通过微信、QQ等社交软件发送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观看,进而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随后,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为学生解答疑惑,起到更好的针对性效果。在课堂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重新完成课前发放的视频或课件中的内容,进而起到巩固教学成果的效果。

例如,教师在执教《完美的图形——圆》中圆的面积部分时,教师在课前发送给学生的资源中,展示“化圆为方”的过程,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圆形与所学过的长方形相联系,但不在其中展示圆形面积公式。这样一来,学生便会对圆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产生疑问,进而使教师在课堂中开展针对性更强的教学活动。课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与课前发放的材料,给出自己对于圆形面积公式的思考,并重新完成材料中包含的随堂练习题目,进而起到巩固教学效果的目的。这样一来,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学生便能够形成固定的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教师想要在课堂教学当中充分地利用微课资源,首先,需要对微课有清晰的认识,了解其特点、基本形式、开展教学的基本方式等,进而能够熟练地使用微课去开展教学活动;教师也要利用微课去提升教学效率与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微课的趣味性为主导,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强化学生在课堂学习当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还要利用微课资源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展示课堂之外的精彩纷呈;更要利用微课,转变教师自身与学生的身份,构建新型的课堂模式;最后,教师要借助微课的力量,干预学生的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过程,完成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参考文献:

[1]高麗娟.小学数学教学中微课设计及教学方式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1):150.

[2]吴利.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方法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9(45):169.

[3]樊天隆.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数学微课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11):13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