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职院校食品加工类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模式探索

时间:2024-05-07

徐宗华 席会平

【摘要】本文论述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由来,分析了其政策背景和建设意义;在此基础上以高职院校食品加工类专业为例,深入分析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类型及功能、运行模式及存在问题;并从扩大规模,深抓内涵、校企合作,利益共赢和积极认证,多重效益兼顾三个方面阐述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改革的方向,是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良性运行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运行模式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项目名称:职业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机制研究与实践——以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为例,项目批准号:2019SJGLX67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1-0182-03

1.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1.1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由来与政策背景

根据教高16号文件我们可以看出,我国首次明确提出了高职院校应当根据实际需求及专业特征,建立起相应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起良好的校企合作模式。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可以根据校内资源提供相应的实训场所及基地,而企业则投入相应的运行设备或是技术技巧,整个过程由高职院校牵头,企业积极参与并发挥主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有效建设必须充分立足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按照相应的设计布局进行完善,同時企业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在院校中开展教师培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一系列实际工作过程中,以此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共同发展[1]。

国家相关教育部门就我国教育改革及发展规划进行了明确的要求,进一步强调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重要现实意义及其对学生的促进作用。加强工程实践中心、实训基地和企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保障学习者有质量的实习实训需求[2]。职业院校和合作企业要不断完善知识共享、课程更新、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生产实训、交流任职、员工培训、协同创新等制度。推动学校把实训实习基地建在企业,企业把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建在学校。探索引校进厂、引厂进校、前店后校等校企一体化的合作形式。

1.2 高职院校积极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重要现实意义及作用

第一,加强校企的深度合作,从真正意义上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解决社会发展实际需求。实训基地的生产性从本质上来讲是为了结合企业需求,生产制造相应的产品,通过这样的方式为院校中的学生提供更为真实的实训氛围及场所,并且严格按照企业工作流程及生产工艺,百分百还原全过程,通过这样的方式将传统的模拟操作转变为亲身实践,引导学生提前接触社会需求,掌握岗位能力[3]。

第二,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建设高素质团队。随着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有效建设,对高职院校中的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教师必须深入一线了解项目生产的全过程,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相应的技术原理并灵活运用于实践操作过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必须加强与院校之间的沟通协作,与优秀骨干人才进行对接。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可以组织专业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参与到项目生产、研发过程中,不断积累先进的工作经验,而对于企业而言,也可以派遣优秀的骨干人才深入院校,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完善知识结构。

第三,通过建立起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院校实践实训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生产性实训是基于真实的生产过程而开展的项目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创造了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生产效益,通过长期的深度的校企合作实现持续发展。

2.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类型及功能

2.1类型

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有生产型、教学服务型、科研服务型、企业主导型、自主创业型。针对不同的专业,高职院校应当建立起差异化的实训基地,采购不同的设备设施及相应仪器,从而更好地为科研教学提供基础和前提,输出更多的职业人才[4]。例如,对于食品加工类专业而言,生产性实训基地如表1所述,主要有烘焙类、饮料类、发酵类等。

表1 食品加工类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

2.2功能

以食品加工类专业为例,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实习实训功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所学习的一系列理论知识进行了实践认证,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其技术技能。从一定意义上来讲,通过实训实习功能的凸显,高职院校中的学生可以根据专业特征及时了解行业发展的具体趋势及动态,掌握一定的就业能力。

二是再现真实的职场环境。比如葡萄酒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做到以生产葡萄酒为主,苹果酒、猕猴桃酒等不同果酒为辅。高职院校在开展实训过程中,首先了解企业的生产加工工艺、方式方法及具体的流程,严格按照企业要求开展生产活动,并且引导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直到能够独立地完成各项工艺。例如,在生产葡萄酒的过程中,前期学生应当集体参与到生产环节的展示过程中,通过1~2轮的反复观摩学习,逐渐了解破碎、发酵、过滤、罐装等等相应的流程及工艺中的注意事项。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后期就业时才能快速上手工作内容,适应生产、检测等等相关的岗位工作内容。

三是加快院校重点竞赛项目的建设力度及进程。对于企业而言,要实现其可持续发展,首先应当提高专业核心竞争力,而要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则应当积极开展食品加工类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快速建设和有效运用,在后期为竞赛项目的有效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提供相应的基础设备设施。通过这样的方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项目起到一定的榜样示范功能,从而推动高职院校食品加工类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课程的改革创新。

四是有效对研究成果进行吸收转化。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生产性实训基地不仅仅能够推动教学改革,实现人才培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为院校开展科研活动、研发技术产品提供相应的基地。比如食品加工类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承担教师烘焙、发酵、果蔬新产品、肉类新产品研发及功能性食品研发项目。通过项目研发,可使教师本身技术水平得到提升,参与的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5]。

3.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模式、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

3.1运行模式

根据相关的实际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目前食品加工类专业实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有效运行的主要模式为:

第一,由高职院校对生产过程中所需要使用的一系列原材料进行直接购买。这主要针对于烘培等等相关的实训生产基地。

第二,由高职院校提供相应的生产资金,对生产出的一系列产品进行销售,从而达到资金的回笼,这样的模式主要针对水产品加工、葡萄酒生产线、果蔬加工实训室等。

第三,高职院校从整体上不提供任何实训基地的资金,而是由专业系部进行自筹,购买相应的原材料,并且通过销售相应产品的方式进行资金回笼,以此实现实训基地的有序开展。

第四,高职院校及系部均不投入任何资金,而是由学生自发组成团队,由团队成员进行自筹,而院校则提供相应的场所,学生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自负盈亏。

3.2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规模较小,能够生产的产品种类过少。例如,针对烘培实训基地而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实现长期的规模化的生产发展,但由于不同班级、不同学习内容,学生操作熟练程度的不同,相比于当前市场中的部分已经成熟的企业而言效率低下,无法在长时间内保持生产经营的稳定性、持续性。另外,部分实训基地类似于过去的小作坊,虽然其安全性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但却无法达到国家相关质量标准。

其次,生产性实训基地在申请许可证时难度较大。根据上文我们可以看出,基地的整体生产规模过小,但相比于市场中一些企业而言,在人力资本构成上具有较大的优势。因此安全性、规模性较好,并且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受到了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认可,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其生产经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在申请许可证时,必须由公司和企业法人进行申请,生产性实训基地扎根于院校,而院校则是事业性质的单位,其所有资产资源均属于国家,因此在申请的过程中难度较大。

最后,高职院校尚未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起健全完善的实训体制和机制。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虽然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已經开设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并且逐渐投入使用,教师及学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产品的生产制作,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目前大多数院校认为通过实训基地所产生的一系列经济收入都应当归院校所有,久而久之,教师与学生认为这样的生产性质对于自身而言毫无意义和价值,也不会关心基地是否产生收益,甚至有的学生创造了收益,但同时会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导致师生积极性大幅度下降。归根结底,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并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制度规范,设置贴近实际学习生活的奖惩制度,阻碍了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良性运转。

3.3提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效率及水平的主要策略及途径

首先,高职院校应当有针对性地扩大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整体规模,深入分析基地开展的内涵价值,并且加强对整个过程的管理,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生产的可持续性。同时,规模的扩大不仅仅可以包容更多的学生积极进行实训活动,深入不同岗位进行实习实训,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能力及效率。通过营销回笼的方式解决部分学生的生活问题[6]。

其次,加强校企合作深度,实现共同发展。根据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共同进行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开发,根据相应的协商条件,有针对性地提供硬件设备设施及软件技术。院校提供基地场所,而企业则提供相应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生产线,直接参与到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同时,院校可以提供相应的场所基地及设施,而企业只负责提供技术及管理模式、运行机制,最终根据相应的比例进行收益的分配。同时整个过程均应当按严格按照企业要求进行规范,所有的生产参与者都应当获得相应的报酬。

最后,加强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认证,切实提高生产效益。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应当立足于设计和规划两个模块,努力向国家相关认证标准靠拢,按照相应的要求,科学合理地进行选址设计、生产布局,搭建起高效的组织结构。

参考文献:

[1]宋涛,徐亮.高职校内生产性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2):145-146

[2]葛启文.校企共建共享模式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探索与实践[J].物流技术,2016(12):185-186

[3]马妙明,崔亚琼. 高职校物流管理专业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9(8):183-184

[4]蔡智军.职业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模式探索[J]. 辽宁高职学报,2016(6):72-74

[5]王艳艳.浅议高职院校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与技能竞赛[J].新西部,2017(3):24

[6]林红梅.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模式运作机制的研究[J].职教论坛,2013(6):86-8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