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跨界视域下的高职联合培养模式应用研究

时间:2024-05-07

【摘要】本文通过跨界视域下,高职专业教师通过校际合作,校内跨专业、跨学科联合,依托高职专业教师联合工作室,搭建形成信息化课程项目中的多专业、多学科的融合知识点。在大学生“双创”比赛、大学生科研课题以及企业项目制作中构建联合培养模式,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职人才。

【关键词】跨界  高职  联合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2020年度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课题“高职院校跨学科联合培养模式应用研究”(XJ2020JG001);2018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题研究项目“校企德育互融在高职生职业素养培育中的实践与研究”(2018SJSZ24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1-0185-03

“惟创新者胜、善跨界者赢”[1]。跨界研究是创新方法的重要手段之一。第四次工业化革命需要创新型人才。因此大学需要培养更多、更全面的创新型人才[2]。信息化时代下,唯有创新发展才能让高职毕业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以及找到就业、创业新渠道。因此,在高职在校培养阶段,需要研究如何更好地让高职学生获得他们感兴趣的知识点内容。激发年轻人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思维,需要专业教师具有跨界视域。当下社会任何知识技能不仅仅局限于本专业的知识点内容和技能要求,需要融合多专业、多学科的综合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跨界”思维不仅包含本学科知识点融合还包括跨学科知识点延伸。高职院校授课过程中,“专业融合”不是新型研究内容,很多专业会适应当下社会需要,延伸专业课程内容,通过相关其他专业的知识点内容,让本专业的学生更好地掌握技能要求,为未来学生就业打下基础。但是传统的课堂授课、课程安排等诸多条件限制,导致“专业融合”时效性差,更新不及时,针对性不明显等诸多问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让大多数学生在本专业外掌握更多与未来相关职业技能拓展,但是无法做到精准、快速、有效。因此,就需要在课程体系改革中,通过跨界视域找到更加适应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模式,才能在未来的第四次工业化革命中提供具有“工匠精神”的年轻一代工作者。专业与专业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融合知识点的寻找与提炼,是高职院校跨界视域下的培养模式的基石。本文通过跨界视域下的培养模式具体实践,高职院校课程平台、联合工作室和校际间跨空间、跨时间联合培养的具体做法,为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应用研究做出参考案例。

一、高职教师工作室培养模式的转变

首先,高职教师工作室可以让教学资源面向项目化、个性化,易于产出成果。因此,高职院校大力建设教师工作室,对各类教师工作室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与设备,同时也的确产生了众多的项目与成果,以及培养出众多品学兼优的学子们。比较传统课堂教学,工作室教学方式更能发挥出教师的专业优势能力及个性化的学生辅导。而如何让高职学生更好地融入专业,从教师工作室出发,不光需要对学生的本专业知识进行培养,还需要开阔学生的专业眼界和专业渠道,多角度的、多方向的融合其他门类知识点。教师工作室在发挥高职专业教师专业特长的情况下,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的培养模式,让更多的学生能够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但是其弱势是在于学生自主创新性不够,导致当下高职院校教师工作室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瓶颈。如何更好地发挥出教师工作室的优势,同时更好地发挥出高职院校优秀且成果众多的教师工作室的优势,就要在优秀教师工作室的组织与带动下,通过跨界视域,重新审视教师工作室项目建设,打破从企业—教师—学生的层级项目任务,通过企业—学生—教师—学生—企业的多元混合式的项目寻找,让学生在提问(企业)—研究发现(学生)—寻找知识点技能(教师)—提出建议(教师、企业)一解决问題(学生)。高职院校的教师团队的组建与壮大,也正是基于多元混合辅导带来的巨大的时效性和成效性。但是跨专业、跨学科联合培养模式的建立,是基于企业真实需要项目上,打破以往由教师辅导“必定成功”前提,通过发散性思维,建立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型学习的目的与目标,在“行”和“不行”之间,找到还有“行不行”的其他处理方式,循序渐进地引导教师工作室的学生创新思维,跨专业、跨学科寻找对于目标解决有利的各种专业、学科的处理方式。改变教师主导地位,突破学生“不行”的固有思维,以学生为主体,大胆让他们去“天马行空”,最后教师再指导性地落实到严谨性规范上。通过只讲知识点内容,不讲预判,让学生在“失败”中学会“成功”。

其次,高职院校建立教师联合工作室,在非同专业、同学科教师之间进行专业交流,项目问题解决探讨,有助于教师之间科研能力的增长。相比较本系本专业的教研室制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下的信息化程度日新月异的时代要求了。因此,以学院教师工作室之间的融合合作,通过具体科研项目、指导学生项目等,在其联合工作室之间进行专业间、学科间交流,必定会产生出新的火花、新的思路。有助于教师团队成长,在有限的空间及时间内,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学能力等综合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教师们在学院内部形成自我学习完善,共同在项目化运作过程中学习其他优势专业、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其他学科的知识点内容。提升教师本身创新意识的同时,加快成果转化和项目内容的完善。

最后,教师工作室之间进行跨专业、跨学科研究能够对教师的科研活动提供优势互补的作用。从教学层面上看,教师之间联合辅导学生,有助于高职学生多专业、多学科进行知识点科普、知识点融合。对学生创新、创业都有巨大的辅导优势。近年来,无论是高职教师的精品研究成果还是学生创新、创业的“双创”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些代表性成果、比较有特色项目等都能找到“跨界”研究,联合指导的痕迹。因此,研究专业与专业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融合知识点,找到能够更好的、多角度、多渠道的解决问题办法,不仅对学生,也对教师有巨大帮助。因此,高职院校跨专业、跨学科之间的联合教师工作室运行机制,建立综合信息化知识点项目平台研究本身也是一种创新研究。

二、通过信息化课程平台,搭建混元知识点内容

利用信息化课程项目平台指导学生。未来的高职信息化课程发展,必定会产生综合性高,知识点紧跟时代特点的要求,项目化程度更高的变化[3]。随着近年来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同时高职学生学情也发生变化,使用信息技术融入到课堂授课中,针对当下高职学生的特点,转换授课思路,才能把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落实到位,这也是现代化高职教育的必然趋势[4]。项目的依托放在教师面对面的辅导上,那跨界视域下的联合培养就在空间和时间上显得不可能。但是通过信息化课程平台,在某个优势专业的课程体系下建立多专业、多学科的联合培养知识点内容,通过网络的形式,在线形成学生需要的、教师掌握的融合知识点内容。通过学生自学、讨论、留言答疑等多种形式,不光可以在院校内部间进行跨界联合培养,还可以打破校际壁垒,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通过课程项目在线申报、汇报、答疑、制作、总结,在时间、空间上形成点对点,点对面的联合辅导。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组建的专业课程团队,信息化课程都是从本专业不同课程间构建知识及技能体系,这也是当下专业体系的主力。要完全打破这样的体系不应该也没有必要。但是在项目化课程体系下,拓展知识点内容和延伸知识点内容也是当下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亮点和积极的有益补充。所以,建立专业教师的跨界视域,通过不同专业间、不同学科间的知识点互融,能够极大地体现出课程特色和亮点。能够在交叉学科间激发出教师乃至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基于信息化平台中的课程建设,在项目化课程体系中增加交叉学科的知识点内容,延伸专业构架,扩大专业操作面和专业广度具有积极意义[5]。通过在同课程中,不同出发点,发布信息化课程平台某项目的知识点内容,吸引学生自看、自学。不同学科的专业教师团队在信息化课程平台中互享知识点信息内容,校际间同专业信息化课程实现项目实施共享。最大程度上利用好信息化课程平台,在空间维度上搭建跨界融合知识点内容,利用整合资源,方便学生掌握跨专业、跨学科知识点内容。

三、跨界视域下的机制构建

(一)以赛促练、以赛促融

无论是教师工作室制还是信息化课程构建,都需要有项目前提。促进跨界视域的联合培养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通过竞赛的方式。每年的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大赛,比赛多,要求高,参赛严等特点,特别适合大学生利用现有资源进行专业整合,提升专业学习与实践能力。而对于专业教师来讲,融合专业、融合学科下跨界培养教学能力,教师自身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升帮助巨大。笔者所在学院联合工作室的信息化课程融合下,通过教师的融合专业的信息化教学比赛“三制融合”三维工作室运行机制的理论探索及实践[6];信息化精品课程的建设;2018、2019两届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实践,积极探索混合工作室、混合专业、混合知识点的“跨界”混合式教学,以及MOOC、翻转课堂在信息化教学平台及手机APP上(泛雅平台和学习通APP)的教学实践应用。学生通过跨界项目,家居空间摄影(融合本学科多专业)、交互式墙绘(融合多专业)、机械色彩(融合学科)、家居创意产品定制直播(融合多学科)等创新、创业项目,最大程度上发挥出当下大学生多信息、多渠道敢于创新的思维,获得大奖收效明显。

(二)学生科研、促进融合

高职院校的科研不仅仅是教师的任务,众多高职院校也在加大对学生科研项目的支持。鼓励高职学生在科学研究上进行技能可行性探索,产品创意化开发,更好地提升高职学生在创新、创业能力方面的提高,为我国在创新领域的发展提供基层力量。学生科研项目在教师工作室的指导下,通过信息化手段在多专业、多学科教师的联合指导下,发散年轻人的活跃思维,提升年轻人的知识储备,通过多学科学生团队的构建,从而完善最后完成其科研任务。大学生科研项目不仅仅是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更是学生能够应对未来瞬息万变的经济社会的融合能力的培养。能够真正做到学而优则做的创新精神。

(三)企业转型、创新融合

学生最终需要走向岗位。企业的需要不仅仅是当下岗位、技能需求,更需要专业人才能够适应乃至引导企业走向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因此,复合型人才就成为企业急需的“宠儿”。

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就需要从学校进校开始,培养学生的跨界视域,需要教师首先就有跨界视域。能够在企业项目中找到“不可能”、“不现实”、“不应该”的问题,通过逻辑的、科学的整合、替代、提升,最后能够为企业提供创意想法、解决实际问题、现实需要。学生在后疫情时代的企业转型下,提炼出专业间、学科间的复合技能,从而为企业转型、产业升级储备创新思维方式。

四、总结

创新赢得未来。跨界联合培养模式作为本专业有益且必须的补充,可以打破以往高职学生的固化知识点内容。从多角度、多专业、多学科的知识点学习中,学生能够找到适合当下年轻人感兴趣的知识点群。相对于“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的作用,跨界联合培养模式指导学生知识点学习更加精准,适合学生快速变通。跨界视域下多专业、多学科联合培养模式不仅能在高职院校内部开拓专业教师自身专业视角,完善提升专业教师创新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打破传统技能培养模式的局限,丰富学生专业眼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激发高职学生创新精神。通过高职联合教师工作室为场地、信息化课程项目平台为载体,大学生科研、比赛、企业项目等形式,伴随当下信息化时代的转型升级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风起云涌,跨界联合培养必定会形成高职学生技能培养新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宁(北部战区陆军政工保障室).惟创新者胜善跨界者赢[N].解放军报,2020-03-23(006).

[2]眭依凡.大学: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兼谈美国著名大学的成功经验[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3-9.

[3]吕岚.“互联网+”时代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1):76-79.

[4]魏慧哲.地方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分析和提升[J].中国成人教育,2018(3):134-136.

[5]佘昉.教学APP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科技,2018(05):39+41.

[6]佘昉.三制融合下工作室校企合作信息化课程研究——与江阴南国之风装饰产教课程为例[J].艺术科技,2019(02):49+51.

作者简介:

佘昉(1979.11-),男,講师,硕士,主要从事艺术设计及相关课程研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