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摘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教师与教师之间人际关系问题未能缓和或化解有关。本文在大数据视角下,发掘出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中“教师与教师”间的矛盾问题,并探寻出缓和(或化解)二者间矛盾的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 人际关系
【基金项目】宁波大红鹰学院2017校科研基金项目(一般项目1320171003)。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3-0190-02
大数据就是互联网发展到现今阶段的一种表象或特征,这些原本很难收集和使用的数据开始容易被利用起来了。本文顺应时势,通过访谈调查、大量的问卷数据和正规网络渠道的商业数据,建立合适的数字模型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中的“教师与教师的人际关系”进行了模糊综合评价(本文所指教师,是指没有行政职务的教师)。用大数据思维发掘出现今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中“教师与教师”的人际关系问题,并探求其潜在的调适建议。
1.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中教师与教师的人际关系问题(即矛盾)
对高校教师群体而言,每个教师都是具体的利益主体,主张自身的主体性、权利和自由意识不仅具有法律上的合法性,在人际道德层面上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这些个体意识被过度强化,只追求个人的权利与自由,而忽视、回避教师个体的责任与义务、以及教师群体的发展意义,那么教师群体的人际关系矛盾冲突可能就会在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中滋生起来。
本文运用大数据的“关注效率”思维对比出高校教师与教师间的人际关系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同一或不同学科(专业)教师之间矛盾;二是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含暂时处于后进状态教师)之间矛盾;三是个体不同的能力差异造成的教师之间矛盾;四是因学生评价、教育评估差异造成的教师之间矛盾。
因此,因教师与教师间人际关系矛盾引起的职业倦怠问题便相继出现:有的教师过分强调自己所教学科、专业的重要性,或是对不同于自己学术观点和教育思想的教师,对其理论思想没有进行充分论证、考证基础上,就在公开场合上进行主观否定。或者,个别教师与同事关系达到“情感衰竭”,失去工作的动力与热情。但迫于现实岗位调换或满意工作并不这么好找,以及各种因素的考虑,许多高校教师因工作同事引起的职业倦怠问题上一直采取自我回避:将自身和工作同事保持距离,工作态度不认真或较真,随意敷衍或鸡蛋里挑骨头,不服从组织团体安排等;或表现为对工作同事和周围环境采取冷漠、忽视的态度。
2.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中教师与教师的人际关系问题(即矛盾)的调适建议
2.1知己知彼
正确认识自己,同时又能正确认识他人,这是调节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中的人际关系问题的思想基点,也是教师与教师间化解矛盾的前提。一个人际关系素养自觉的教师,应当对自己所处的群体心理特征有大概的了解,以便使自己能在群体相处中多发扬积极一面,克服消极一面;使自身言行更加符合教师这一职业的要求。
“知己知彼”,不仅可以从身心层面消弱因职业倦怠带来的“衰竭情绪”,还能消减“刻意”的表象。比如,原先会刻意将自身和工作对象保持距离,现在会因发现学到他人长处,在心态上不会这么排斥了)这不仅利于处好同事关系,更能丰富、提高自己眼界,充实内心。
2.2尊重宽厚
高校教师间的矛盾常常是因为同事间的尊重没有达到应有的度而造成的,原本可能是芝麻大点的小事,却有可能导致了隔阂和矛盾。其实,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偶尔遇到个别不堪信任的人是常事,天天在一起交往处事,彼此间产生一些矛盾也是在所难免的。因此,“尊重宽厚”,它作为教师人际关系调节的必备条件,是既利于教师自己心理健康,也有利于和睦同事关系的一剂良方。
要正确对待教师间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挫折,作为高校教师必须正确分析产生挫折的主客观原因,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更不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要采取谅解宽宏的态度,这样,既有利于帮助自己尽快从职业倦怠消极状态走出来,使自己的身心获得健康,也有利于和睦教师群体的关系。
2.3团结竞争
健康的学生集体的形成,是以健康的教师群体的形成为前提的。试想,教师经常教育学生要团结友爱、互相关心帮助,而学生所接触到的教师群体则是勾心斗角、互相拆台,这一方面会使得教师的说教失去应有的可信度,从而降低教师威信;另一方面,这种不团结的人际关系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导致学生间不正常的人际关系出现,其危害是极大的。高校里,如果教师群体工作是团结一致、学术氛围是互相协作的,要培养和形成健康的学生集体也就不是太困难的事了。
当然,我们必须注意到,这里“竞争”倡导的是建立在“二个基础”之上。第一个是:在教育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主张团结协作、共同提高的竞争。第二个是:在公平、民主、公正原则的基础之上的竞争。(即优胜劣汰的规律对于群体中的每一位教师都是适用的,竞争的机遇和条件对于群体中的每一位教师也都是基本平等的。)而不是靠关系的照顾,金钱的贿赂等不正常手段来赢得竞争的胜利。当然更是与那种弱肉强食、你死我活、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社会中不正当的“厚黑学竞争”是有本质不同的。
2.4身心健康
在现实教育教学工作中,由于高校教师工作性质、分工、学术科研要求、专业職称、技能等种种特殊因素的作用,使得有些教师(潜意识里带有)或表现出一些异常的心理,出现一些心理障碍。比如,对同事产生羡慕妒忌狠(从心理学上看,这是种看到他人快乐自己便不乐,看到他人痛苦自己却快乐的情感,这种障碍心理带有一种怨恨情节)有这种心理障碍的教师,怎么可能做到同事间和睦相处。
因此本文倡导,高校教师请学会保持情绪的乐观与稳定,自己能控制自己的情感,不怒不躁,能正确管理自己心性,而且从身心健康长远看,心理上的淡定与从容,学会了选择与放弃,这与个体开启今后健康、豁达的人生至关重要。因此,高校教师还需要学会排除心理障碍,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身心健康,这也是教师群体中建立良好同事关系,真正为自己职业倦怠消除负面影响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张慧英,宫火良.高职院校教师工作倦怠的现状及建议[J].教育与职业,2016,(13): 69-71.
[2]王兴国,李尚伦.高校青年教师全面发展中的矛盾性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6,(14):147-150.
[3]刘爱生.美国大学教师与行政人员的人际关系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7,(03): 73-79.
[4]傅端香.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J]. 高教探索,2015(03):119-122.
[5]金春寒,叶勇.价值感的矛盾与冲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心理溯源[J].思想教育研究,2017,(01):92-96.
[6]王青.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和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14):68-69.
[7]李莹莹,唐海滨,彭勃.象牙塔中的隐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审思[J].中国高等教育,2014,(23): 54-55.
[8]周萍.新文明道德视域下高校教师人际关系调适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03): 157-158.
[9]周萍.可持续发展观下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6,(13):118-11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