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刘红 曾蓉
【摘要】手机依赖在大学生中发生率较高,且对其学习、生活带来一定影响。为了探讨同伴教育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干预效果,本文选择一名手机依赖的典型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实施同伴教育。结果发现同伴教育能减少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行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改善消极应对方式。
【关键词】手机依赖 同伴教育 大学生 干预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科学研究项目(16G286)。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3-0214-01
手機依赖(MPD)是一种新型的心理疾病,指个体因为使用手机(短信息、聊QQ、浏览资讯、看电子书、刷微博、玩游戏)行为失控,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1]。据调查[2-3],手机依赖与焦虑、抑郁、攻击、失眠、自杀倾向等心理问题密切相关。因此,手机依赖已成为高校在新形势下所面临的一大新课题。
同伴教育(PE)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由英国学者提出并在世界范围内发展的一种同伴互助式健康教育方式。它是指具有相同背景、共同经历或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形式。众多实践研究发现,大学生这个群体适合采用同伴教育形式,且在艾滋病防治、网络成瘾干预等领域均取得一定研究成果。故本文尝试将同伴教育引入手机依赖的干预,以期找到手机依赖的防治措施,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1.对象
利用香港中文大学梁永炽编制手机成瘾指数量表MPAI(mobile phone addiction index, MPAI)进行大学生手机依赖诊断。该量表包括17题,分为戒断性、失控性、低效性和逃避性四个维度。若17个题中8题做出肯定回答者,即界定为手机依赖者。根据标准筛选出得分高,且成瘾行为较典型的一名同学作为研究对象。
2.同伴教育及干预内容及形式
2.1挑选同伴教育者
在班级挑选两名品学兼优的干部作为同伴教育者,其中一名和手机依赖学生居住在同一间寝室,选择时可以结合同学们自愿、老师推荐等原则,要求同伴教育者应具备以下:自愿、积极、乐于助人、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有耐心、有热情、有责任感,愿意为同学服务,有一定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流技巧,善解人意等。
2.2培训方式
由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利用班级活动、自习等时间对同伴教育者进行不少于3次的培训,每次培训时间不少于30分钟。培训内容:相关健康知识宣传资料,主要包括:①认识同伴教育;②认识健康、亚健康;③健康生活行为方式;④常见的教学方式,健康教育传播技巧等。并在整个培训中、培训后考核以保证同伴教育者的质量,通过考核后正式上岗,发挥他们的同伴作用。
2.3具体措施
每个同伴教育者利用课余时间或集体活动时间向手机依赖的同学开展干预活动,干预活动的形式主要包括小组讨论、黑板报、心理游戏等,每次干预活动对应一次完整详细的活动记录。干预时间为3个月,在干预期间课题组成立督导小组进行现场全程督导。
3.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学生每周上网的时间是56小时;干预后学生手机每周上网的时间是14小时;学习成绩从上学期的8门科目不及格到这学期所有科目全部及格;干预后大学生
心理总分明显低于干预前,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得分均低于干预前。同时,同伴教育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被教育者积极地参与其中,从而转移他们对网络的注意力。可见,同伴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能帮助手机依赖的学生树立文明、健康、科学的上网理念和生活方式,使他们主动建立起牢固的心理防线,从而减少手机依赖的发生。这主要依赖于同伴教育者自身健康的形象和行为模式为手机依赖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并且能够在课堂上和课外时间帮助、鼓励被教育者。同时,本研究中同伴教育者是受过严格培训的班级品学兼优的干部,他们在受教育者眼里有一定的权威性;同时,由于与被教育者之间年龄相仿,彼此有共同语言,所以亲切感和接受性会增加,加之采用了形式多样的教育方法,使得同伴教育活动在气氛轻松活跃而又不失严肃的条件下进行,这些都是同伴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
综上所述,同伴教育在手机依赖的防治上有一定效果。下一步可考虑培训更多优秀的同伴教育者,扩大干预面,更好改善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现状。
参考文献:
[1]李止庸.国内外“手机依赖对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研究综述.中国商品学会学术论坛暨中韩商品科学交流会议,2011.
[2]王玉荣.大学生网络成痛与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3]师建国.手机依赖综合症[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9,(2):138-13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