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翁茜茜
【摘要】幼儿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场所,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关注幼儿的表现,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和各类教学活动中,幼儿告状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这也是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行为偏差的一种普遍行为,因此教师要正视这种行为偏差,不能一味的责怪和否定,而应该针对性、有区别的对待,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让幼儿能够更加独立的解决交往中遇到的问题,提升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大班幼儿 告状行为 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50-0001-02
前言:
幼儿的告状行为是由人际关系的变化引起的,幼儿在与同伴的交流过程中容易发生冲突,从而引起告状行为。那么幼儿教师在遇到幼儿告状的时候应该怎么做?采取忽视的态度或者训斥的态度都是不对的,教师在面对幼儿的这种行为时,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告状”到底好不好?哪些因素会使孩子“告状”?只要教师能够针对性的思考这些问题,在处理幼儿“告状”行为的过程中就能够做到科学有效,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帮助他们形成更加健全的人格。
1.幼儿“告状”行为动机研究
1.1依赖成人
幼儿阶段的孩子还没有形成独立的思想,也不具备很强的认知能力,因此在这个阶段培养幼儿的独立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这对幼儿的健康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幼儿教育是社会关注的重点话题,很多幼儿都是家里的宝贝,家长对幼儿过分的宠爱,造成幼儿有严重的依赖性,这对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1]。幼儿过分依赖成人是他们告状的主要动机之一;比如在日常的生活中,幼儿对周围的情况和人员行为没有自己的判断能力,什么都需要征求老师的意见,从而产生告状的行为:老师,小明把椅子弄倒了、老师,他上课说话了等,这些告状案例都是幼儿征求老师意见的一种告状行为,幼儿这种依赖成人的思维会阻碍他们的发展,严重影响幼儿独立解决能力的提升。
1.2引人注意
幼儿阶段是孩子形成性格特征的重要时期,如果幼儿在家里受到了很多的宠爱,那么他希望在学校也同样受到宠爱。在实际的幼儿园学校中,班上的幼儿很多,老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孩子的感受,很多幼儿会感觉自己遭到了无视,与自己在家中的待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此很多幼儿为了吸引老师或者同学的注意,通过告状来体现自己,希望引起老师的注意力。比如很多幼儿告状的时候会说这样的话:老师,小明上课的时候跟别人说话,我没有说。这种告状行为主要是幼儿有意识的展现自己,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认可。另外幼儿还会因为嫉妒而产生告状的行为,比如教师在课堂上夸奖了某个同学,其他幼儿就会特别关注这位幼儿的行为习惯,一旦有什么做得不好的地方就会给老师告状,希望老师能够对这名幼儿产生不好的印象,其实这也是幼儿为了证明自己,表现自己的一种行为。
1.3家庭原因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长的教育观念往往会影响幼儿的思维发展,很多幼儿产生告状行为的原因与家庭教育是紧密相连的。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对自己的孩子过分宠爱,这对造成孩子很多不良习惯的养成,比如性格强硬、没礼貌、自我意识强等,很多家长还会给孩子灌输一些思想:在学校要强硬一点,不能让其他孩子欺负你,如果有人欺负你就回来告诉父母,或者告诉老师,这类语言会强化幼儿的告状行为,幼儿缺乏自己的思维能力,影响幼儿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1.4年龄影响
幼儿阶段的孩子年龄普遍都是6岁以下的,这部分孩子在发展过程中有非常明显的特点:第一,幼儿阶段的孩子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全面的看待问题,他们大多数时候都不能正确的评价其他幼儿的行为,更不能评价自己的行为,当他们发现其他幼儿与自己的做法不一致的时候,他们就会征求老师的意见,从而产生告状的行为;第二,幼儿阶段的孩子在老师的教育下对道德规范等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他们自身的分辨能力非常弱,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都喜欢依赖老师,把老师的评价看得很重要,这也是幼儿产生告状行为的主要动机[2]。
2.“告状”行为的处理方法
2.1了解幼儿告状的动机和目的
作为老师,在处理幼儿告状行为的时候首先得了解他们告状的动机,这样才能针对性的处理问题,一般来说,教师了解幼儿告状的动机和目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倾听。在日常生活中,老师是与幼儿接触最多的,也是幼儿最依赖的人,所以幼儿有什么事情都喜欢问老师,倾听是老师了解幼儿告状动机的主要途径之一。第二,看。教师要随时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比如教师看到两个幼儿在争同一个玩具,过一会儿其中一个小朋友就跑过来告状了,在遇到这种状况的时候,教师就能根据自己看到的情况进行处理。第三,问。这是了解幼儿告状动机最直接的方法,教师在询问的过程中要注意分析幼儿的心理活动,用耐心的态度对待孩子,防止对幼儿的心理产生影响。
2.2認真倾听,并区别对待
幼儿还没有形成很强的认知能力,他们在判断是非对错的时候都会以成年人为参考和模仿,这与幼儿时期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是相符合的。因此教师在面对孩子“告状”行为的时候,首先应该是认真倾听,确定孩子告状的类型,然后再针对性的给出解决策略,因为不同的告状类型有不同的解决办法[3]。比如在处理在面对幼儿争夺玩具的“求助型告状”情形中,教师就要做到公平公正,要求孩子们自己协商解决,并结合这种状况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孩子学会分享,让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
2.3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会降低“告状”行为的发生,因为当幼儿具备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后,在生活中或者学习中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解决,而不是依赖教师和父母,让幼儿的心理发展更加成熟。比如教师在幼儿的教学中可以多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组织幼儿观看他们感兴趣的动画视频,但是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要给幼儿提出一些要求,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进行评价,培养幼儿的判断能力和评价能力,同时教师要结合幼儿的评价给予针对性的指导,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这对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进行角色扮演,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感受平时感受不到的东西。
2.4家园合作且榜样示范
家庭和学校都是培养幼儿的重要场所,因此幼儿园应该加强与家庭的合作,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促进幼儿良好品质的养成,从而减少告状行为的发生。比如有的幼儿喜欢乱扔垃圾,班上其他幼儿就会利用这个行为向老师告状;当教师遇到这种状况的时候,首先是自己做良好的示范,将教室的垃圾捡起来,为幼儿树立榜样;然后教师可以表扬那些“告状”的幼儿,让他们保持讲卫生的好习惯,同时也给另外的幼儿带来隐形的教育,对他们产生积极的影响。
结语:
总的来说,幼儿的“告状”行为并不是一件很坏的事情,恰恰这种行为反映了幼儿对行为规则的认识。幼儿教学老师在面对幼儿“告状”行为的时候,应该注意辨别告状的类型,这样可以帮助教师针对性的进行分析,采取科学有效的解决策略。其实幼儿告状行为的动机不是单一性的,告状动机十分复杂,教师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应该树立正确的态度,把情感因素运用到教育过程中,注重对幼儿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奠坚实的基础,最大限度的减少幼儿告状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赵亚.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特点及原因探析[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年03期
[2]吴爱兰.幼儿“告状”浅析[J].徽州师专学报.2015年04期
[3]周长秋.谈教师对幼儿“告状”的分析评判能力(三)[J].山东教育.2016年Z6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