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

时间:2024-05-07

汤少杰

【摘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应当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的起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品德。为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选择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内容和话题,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关键词】小学 品德与社会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8-0067-02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小学教学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教学内容上贴近日常生活,满足学生学习需求。近年来,品德与社会教学在小学教学中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凸显,而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也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当注重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结合。

1.新课导入注重生活化,优化教学内容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基础环节,做好这个环节将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新课导入的环节就应当注重生活化。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中有很多都是取材于现实生活的,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选取一些生活实例进行教学内容的展开,这样学生能将学到的知识更好的应用到实际中,提高观察和思考的能力。采用生活化的导入方式更符合小学生认知事物的习惯和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课堂参与度,突出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特点和目的。例如,在学习《我们的学校》这一课时,教师应当明确这一课内容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的特点,帮助学生体会校园生活的快乐。在新课导入时,教師就应当强调校园生活的这几个方面特点,突出丰富的校园文化内涵,加强学生在学校中的归属感。

在导入新课时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与校园生活相关的歌曲、视频等,如《同桌的你》、《校园中的喜悦》等。在歌声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校园生活中的一些趣事,了解学生对校园生活的看法和感受。学生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上学过程中对同学、教师、校园的看法,然后再通过全班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其他同学对于学校的看法。通过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学生能够更好的融入到校园生活中,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2.教学活动生活化,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

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息息相关,要切实提高小学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质量,教师应当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研究,合理应用教学资源,为学生打造生动、活泼、有趣的课堂氛围。此外,教师还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用新课标的标准来设计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自主性,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教师还应转变传统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的民主性,从向学生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家人的爱》这一课内容时,教师应当明确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感受家人之间无私的爱,让学生学会感恩和爱人,并对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报答家人对自己的爱。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来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讲述成长过程中家人做过的最让自己感动或印象深刻的一件事。还可以请学生到讲台上讲述与家人相关的故事,让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感受家人对自己的关心和爱。课程结束后,还可以让学生给家人制作卡片或写信表达对家人的感恩,或是替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感受家长的付出。

3.创设生活化情境,拓宽学生视野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能够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增加其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与此同时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品德与社会课中相关的知识要点。在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不再局限于课堂小学的单一形式,而应当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和形式,让学生有更多发展的空间和平台。与此同时,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中也应当注重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不能脱离社会实际,否则,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无法真正起到效果,反而会浪费宝贵的上课时间,降低上课效率。

例如,在进行《说声“谢谢”》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首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在当代社会中,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容易受到父母的溺爱,从而形成自私、娇惯等性格。这些不好的性格习惯一旦伴随学生成长将严重影响其今后的发展,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应当抓住机会,及时帮助学生改变这些不良的习惯。为此,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学会感谢他人。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先让一名学生扮演在操场上跑步摔倒,另一名学生扮演好心的路人,将受伤的学生扶起来,并为他止血。受伤的学生在受到帮助后对另一名学生说“谢谢”。通过这样的表演,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当自己接受他人的帮助后应当怎么做。角色扮演的方式也能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内容与现实生活更好的联系起来,今后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场景,学生也能做出正确的反应。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一课的内容,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创建更多类似的场景,或让学生开动脑筋,自己想出类似的情境,并进行展示和表演,这样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还能帮助学生建立举一反三的能力。

4.结语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与生活联系紧密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有大量的教学资源和实例可供参考和应用。教师应当在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利用,真正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作用,让学生能够从这样的学习过程中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改正一些性格和习惯上的问题。在新课标的要求下,生活化教学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应当注重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有效的应用到生活中。

参考文献:

[1]段红国.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优势研究[J].赤子,2015(12):74-77.

[2]王瑞卿.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生活化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6(36):35-37

[3]张强.浅析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生活化教学[J].速读旬刊,2015(11):62-6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