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何婧
【摘要】阅读教学的最高目标就是能够运用已掌握的阅读知识和已形成的阅读能力来读懂课本外的文章,要达到这一目标,我认为阅读教学除了感受和理解所读作品之外,还要注重由课内向课外的拓展、延伸,注重阅读迁移的规律和方法,让学生学会迁移。
【关键词】阅读能力 有效衔接 小学语文 课内外 课外阅读 课内阅读 阅读教学 课外读物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5-0118-02
一、阅读现状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但学生阅读面窄,朗读水平差,语言表达能力弱,这已经成了当前小学生的“语文通病”。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更需要拓展性积累,更需要情感的投入,更需要个性的体验。只有把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实现新语文课程的目标。
二、衔接课内外阅读应遵循的原则
(一)培养兴趣,立足课堂,拓展课外,构建有效融合课内外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设法运用多种手段燃起学生阅读欲望,激发阅读热情,培养其浓厚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上好每堂阅读课,利用课余时间自主阅读,充分享受阅读的空间及阅读带给自己的快乐。
(1)走近专家,激发学生阅读欲望。
为了营造课内外阅读有效融合的氛围,我校经常会请一些儿童文学作家进校园进行讲座,介他们的成长经验和作品,如:芝麻哥哥、管家齐等,让学生走进他们的文学世界。作家们新鲜的文学给养,让孩子们热情剧增,有效激起了学生读书的欲望。
(2)搭建班级读书平台,学生读书热情高涨。
结合学校开展的课题研究,我在班级建立了班级图书角,课间向学生开放。为了补充图书种类,设立了班级图书交换空间,让学生可以互相交换阅读。搭建班级读书平台有效地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不少学生从此对阅读产生浓厚兴趣,喜欢上了阅读。
2.创设氛围,养成阅读习惯
为了保证阅读时间和阅读数量与质量,学生每天早读15分钟,午读自主阅读15分钟。还要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和孩子一起进行“亲子阅读”,每周有一次用餐时间与孩子谈读书感受;每月逛一次书店,给孩子选购几本好书。这样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只要坚守不懈,就能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探寻课内外有效融合的阅读方法,依“法”导读。
经过反复的阅读实践,我归纳出以下几种可行的阅读方法。a.精读法。b.选读法。c.浏览法。d.摘录法。e.批注法。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不断循环往复、相得益彰,使学生在长期的阅读体验中逐渐找准并掌握适合自己的方法,提高阅读效率,丰富语感积累。
三、研究实践,探索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教学新模式。
(一)读物介绍课。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基础,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向学生推荐,与课文有关的读物、原著、作者的其他作品、或者相同体裁的作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
(二)疑难点指导课。注重培养学生善于审视文本、发现阅读障碍,能先自行释疑解惑的习惯,把学生的“阅读菜单”分为“生字新词是基础”、“不动笔墨不读书”、“善思会问多查找”三大块。
(三)阅读欣赏课。教学时主要指导学生抓准文章“美点”,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去欣赏优美的语言,吸收丰富的营养,发展个性,学会以欣赏的眼光阅读,以评判的思维体会。
(四)综合评点课。这类课型对所读内容不面面俱到,而是选择一两个阅读点进行专题式评点、赏析。
(五)成果汇报课。这类课型主要是让学生自主展示。
四、科内课外相互辉映,生活处处皆语文。
将课内所学的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拓宽语文学习的外延,使学生的“阅读经验”与“生活经验”相结合。课内课外,内引外联,让生活处处皆语文。
(一)開展系列活动,保持阅读期待。开展阅读活动,保持持久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将课内所得之法运用于课外阅读中,化方法为能力。
(二)倡导广泛、自主、个性化的阅读。充分开发各种阅读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改善学生的阅读环境,真正实现个性化阅读。
(三)提倡师生共读、亲子共读。教师与学生一起阅读,做学生阅读的领路人。提倡亲子共读,培养家庭的阅读氛围。
(四)注重激励评价,养成阅读习惯。把对阅读能力的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构建“活动和考核”相结合的课外阅读评价的体系,增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内驱力。
语文学科的社会性和实践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应当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把课内教学和课外拓展融成一个整体。把课内学到的知识、技能,在课外得到有效的巩固和应用。以课堂为核心进行适宜的拓展阅读,不但能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发展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而且会让课堂教学充满无限生机与活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