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王丽晶 赵丹 邓楠 崔林 姜瑶
【摘要】急性后极部多发性鳞状色素上皮病变(acute posterior multifocal placoid pigment epitheliopathy)以发生于色素上皮水平和脉络膜毛细血管水平的多发性圆形扁平状黄白色病变为特征的炎症性疾病。国内对apmppe病例报道数量较少,偶见误诊,现将我院一例典型apmppe患者分析如下。
【關键词】急性后极部多发性鳞状色素上皮病变 诊断 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色素上皮层病变 葡萄膜炎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2-0209-01
一、病例摘要
男,24岁,左眼视物不清3天,初诊于外院,诊断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次日就诊于我院,无家族眼病史,既往体健,体格检查未见异常。裸眼视力左眼0.15,右眼0.04,矫正后左眼0.5,右眼1.0。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结果:双眼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玻璃体(-)。彩色超声检查显示左眼球后壁视盘颞侧见低回声隆起,大小约8.8×3.1×1.27mm,低回声内部及周边可见丰富血流信号。核磁共振检查提示左眼球后壁局限性增厚,未见占位,有出血可能性,及蝶窦粘膜下囊肿。
眼底彩色照片显示左眼底后极部网膜可见四处黄白色扁平病灶,大小不等,约1/5~2/3pd。视盘轻度水肿,边界欠清。(见图1a,1b)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显示:静脉期左眼黄白色病灶处呈弱荧光,随时间延长可见荧光素渗漏;晚期视盘为边界不清高荧光,黄斑区及鼻上方可见荧光湖。(见图1c,1d)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显示:对应FFA病灶呈荧光遮蔽,晚期荧光渗漏;约3min视盘表面可见渗漏,晚期荧光减弱。
诊疗:强的松 40 mg 晨顿服;地塞米松2.5mg左球后注射;嘱两日后复诊。
两日后患者自觉症状好转,矫正视力达0.6;眼底彩色照片病灶同前未见明显改变,oct检查显示视网膜水肿减弱,处方同前。嘱患者三日后复查。
三日后复查,矫正视力达0.8+,眼底彩色照片及oct均显示眼底病灶逐渐清晰,黄白色病灶逐渐消退,处方同前,地塞米松隔日球后注射一次。
一月后复诊:患者眼底可见点状色素沉着,黄斑水肿完全消退。
二、讨论
急性后极部多发性鳞状色素上皮病变较为少见,主要发生于20~30岁的成年人,男女发病比例相近,有关于此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多被认为与血管炎症或病毒感染相关。发病前可有类似病毒感染的表现,如发热,头痛,乏力等;少数患者可出现颈项强直,耳鸣,听力下降等类似vogt-小柳原田综合症前驱期的改变。近年仍有学者将apmppe与眼部神经系统变化相结合进行研究,暂未有明确结论。眼部症状可表现为闪光,眼前暗点,视物模糊及视力不同程度下降;眼底多发性黄白色病变,多成散在分布,偶见融合病灶,严重时可伴发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少数患者可出现轻度的前房炎症反应或玻璃体炎症反应,尚可出现视网膜血管炎,黄斑囊样水肿,视乳头炎,网膜下新生血管等病变。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显示活动性病变于造影早期和中期显示弱荧光,后期出现强荧光与染色;非活动期病变显示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透见荧光,椒盐样斑驳荧光。吲哚情侣血管造影检查显示活动期与愈合后病变均呈早期和晚期弱荧光[1]。视野检查可发现中心暗点及旁中心暗点。临床多与鸟枪弹样脉络膜视网膜病变,vogt-小柳原田综合症,匐行性脉络膜视网膜炎等相鉴别。本病具有自限性,可于发病后数天消退,视力多恢复至0.5以上,但由于部分患者早期易被误诊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2],从而进行对应治疗,引发永久性视力下降。应尽早行荧光造影检查可进一步明确眼底病灶状况,与多种疾病进行鉴别诊断,降低误诊率,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状况。
参考文献:
[1]卢宁,王光璐,张风等.多发性后极部色素上皮病变的吲哚青绿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J].中华眼底病杂志,2000,16(1):6-8.
[2]刘洋,李艳芳,尚宁等.APMPPE误诊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视网膜病变20a1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2):5330-5331.DOI:10.3969/j.issn.1009-6647.2007.22.115.
作者简介:
王丽晶,1994年毕业于锦州医学院眼科专业,后任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功能检查室主任,副主任医师,在儿童斜弱视治疗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儿童屈光不正框架眼镜的验配,合理指导患儿家长进行有效的弱视训练,并于大连率先开展RGP的验配工作,从事眼前节病及眼底病的激光治疗二十余年,有大量的临床病例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