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李健
【摘要】阅读教学是文本、生活与人的心灵之间的一道桥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学习语文不仅仅是运用语言文字去感知和表情达意,更重要的是发掘和体悟文本之中蕴含的哲理性与思想性,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思维和审美的能力。长期以来,许多阅读教学都过分地侧重学生读书技能训练,而忽视了发掘和体悟文本之中蕴含的哲理性与思想性,观摩了诸多优质的课后,我把语文的教学大致分为三个梯度,即“深入文本” 、“拥抱生活” 和“感悟规律”。
【关键词】读书 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5-0107-02
所谓“深入文本”就是对教材的定位与挖掘,它要求老师要有一定的阅读深度,并能够一步步引导学生找到往文本深处走的路。作为指教者仅仅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出作品的写作特色是远远不够的,更要体会到作家的情绪,站在笔者的高度去看问题、想问题,品味出更深层次的意味。之后的教学才能引导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先触摸到挡在前面的“门”,激发学生探知的欲望,学生才更迫切地需要找老师来拿开“门”的钥匙,也就是读书的方法。然后,设置问题情境,引导他们对门后的道路进行探索。在这期间,老师要做的就是就是提醒学生不要走“岔路”,并组织好他们的力量,使得大家能够团结起来扫平路上的一个个障碍(难点),标记好一处处重点“路段”(重点),直到到达文本的核心。学生吃透文本的过程就是对事物本质逐渐解析的经过,因为学生的能力存在差异性,所以,这一环节我们再怎么深挖都不为过,其目的是让学生都能在语文的课堂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份“满足感”。
那么,充分了解了这“一事一物”,是否就代表这一课已经“学好”了呢?不然!因为,文本仅仅是生活中的一个缩影,其映射出的是生活的一个角落,它的作用可大可小。往大里说,它是老师教学时的一个重要抓手,是同学们形成并完善学习方法的必经之路;往小里说,它就是我们“大语文观”学习中的一个参照,为我们走进生活提供了一个巧妙的切入点,架设起一座桥梁。这座桥让我们从文本本身走出来,融入到生活的“大舞台”,这样学生就不再像以往那样只能在“管中” 窥豹,而是深入其中,更加全面地融入这个多彩的社会,体验不同的人生,丰富自身的阅历,感悟生命的真谛。在他们人生的启蒙阶段,就引导其形成正确鲜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故此,我把这一阶段定为“拥抱生活”,也是寄托了一种积极阳光的生活热情。技巧就是善于发现生活中有意义和有趣的人或事物,而且要勤于思考和想象。作为自己的知识积累,这就是自己的“墨水”了。当然多看书是必不可少的了。看书可以陶冶情操,也可以是你的文笔更加优美,还可以引起你的思考,当然,生活中多留心经历过事情,把自己的情感历程及时记录下来,在遇到类似情景的时候方能理论联系实际谈出个人的见解。
一直欣赏一句话——“好的文章都源自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个人认为,前半句是对作家文笔魅力的肯定:它能够轻易在人们脑海中勾了一幅幅的生活场景,使读者很容易地融入到一个个书中的角色中去,体验到不一样的人生。而后半句则因人而异,因为这一部分正是要求我们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去俯视生活、感悟规律——“大浪淘金”真正能从平凡中梳理出不平凡的东西,这并非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需要我們有总揽全局的眼界和提炼精华的技能。真正的读书不含任何目的,诸如应考、炫耀等因素不该混入其中,视读书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不牵强、不做作,读时会不自觉地将心神投入,枯燥烦闷时,读书让人心情愉悦,心潮起伏时,读书让人平静自然。长此以往,读书改变的将是一个人的品味和眼界,也会磨炼出他遇事不惊、百折不挠的生活态度。学生读了一些书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后,就会禁不住拿起手中的笔,抒发出自己的见解,描述他眼中的天地,这一步走得自然而然,不约束、不强制、一切水到渠成。我希望我的学生是拥有这份语文功底的人,所以,每节课我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品读文章,重视随堂生成的不一样的观念,肯定他们思想中迸现的“火花”,因为与众不同并不意味着它就是错的,学生常常在鼓励中阐明观点、树立信心,也往往是这一过程培养了他们思辨的意识,让他们终有一天会达到我的期许。
语文这门学科不仅仅是运用语言文字去感知和表情达意,更重要的是体现人文内涵。不同的人读同一本书得到的往往不相同。当学生养成了“品读”文章的习惯,具备了深入浅出剖析文章的能力,方才达到了我们向课堂要效率,跳出固有教学模式这一囹圄的目的。这是一项长期的育人工作,要想收获最为甘甜果实,需要我们老师用持久的毅力与汗水去浇灌!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