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戴丽锦
【摘要】新课改使得小学数学数与代数的教学目标在知识教学之外,增加了应用性。想要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补充数的来源相关内容;进行情景教学;注重学生课前实践,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与代数 来源 情景 实践 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8-0031-02
在小学数学中,数与代数的内容包括以下的方面:对数进行基本认识,包括整数、小数、分数以及负数和百分数;能够对数进行基本运算,包括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以及在运算定律下对等式进行认识和运算;认识简易方程。小学数学教学数与代数旨在通过实施合理的课堂教學模式,让学生掌握这些内容,然后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够利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对数的来源进行阐释
数有着自己的发源,有着自己的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进行数学的来源、数的发展的阐述,比如阿拉伯数字的产生,我国古代是如何计数与计量,数在时代发展中的价值等,这有助于学生形成数的符号意识,并且对数与代数这种抽象的知识产生兴趣,当然,如果不是教师纯粹阐释,学生主动进行思考,效果更佳。比如,在教学负数的时候,教师可以加入一些负数来源的内容,负数并不是西方先发现和应用的,中国对负数的认识要比西方早百余年,在记账的时候,总会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这个时候,我国的账房先生发明了黑筹与红筹的方式来区别,黑筹为有余,红筹为不足,当然也有的账房先生用算筹的不同摆放方式来区别有余和不足,这就是负数思维的起源,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下如果你卖糖葫芦赚了100元,你如何记,如果你亏了100元呢,在学生作了一番思考和回答之后,教师再正式介绍现在西方的负数表示方式,虽然我国较早有了负数的思维,并采取了一定的方式进行表示,但是对负数进行具体解释以及用“-”这种简洁的方式来表示负数,是西方的专利。在这种先引再思后结的教学模式下,无论是学生的兴趣,还是学生的思维,都被调到了一定的高度上,学生会集中精力地去学习接下来的内容。
二、采取情景教学模式
数学不同于语文,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与严密的逻辑性,因此,如果语文勉强可以通过死记硬背实现知识的教学目标,数学则是无从谈起,而且,即使是语文知识目标的实现,也是五五分成的,学生只是知道了知识却并不会用。鉴于此,教师需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于数与代数而言,能够形象化抽象知识再好不过,可以使用情景教学模式。比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与其向学生描述几个数的和乘以某一个数作积等于这几个数分别与某一个相乘后作和、反之亦然或者是让学生不断练习125×3+125×5=125×(3+5)、25×(4+8)=25×4+25×8这样的例子算术,亦或是仅仅向学生介绍a×(b+c)=a×b+a×c,让本来就抽象的符号更加抽象化,不如用这样的方式教学,让学生进入分苹果的情境,有五个女生每人分三个苹果,有四个男生没人分三个苹果,一共需要多少苹果,如果有九个女生每人分三个苹果,一共需要多少个苹果,如果是九个男生每人分三个苹果,一共需要多少苹果,如果不分男女的九个学生每人分三个苹果,一共需要多少苹果,那五个女学生和四个男学生的性别发生了变化,所需苹果数量是否不变,同学们,据此可以得到一个等式5×3+4×3=(5+4)×3,因为是等式,左右调换位子是不变的(5+4)×3=5×3+4×3,这些数字如果进行变换,等式依然成立吗,比如20×3+20×5是不是等于20×(3+5)呢,12×(5+10)是不是等于12×5+12×10呢,同学们自己举一些这样的例子,在这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知抽象公式,如果用a表示一个数,用b表示第二个数,用c表示第三个数,如何列出乘法分配律的等式来。
三、注重学生的课前实践
在学习课程之前需要进行预习,然后才能有所选择地进行课堂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在课前预习时,通过看教材对所要学知识进行初步了解之外,也要强化预习的实践性,即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生活中的数学,然后让学生体验如何运用已经学过的或者是即将要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明白数学的意义所在,从而获得成就感与积极的学习动机。比如,在学习数的简单加减运算之前,教师可以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带着学生去商店购物结算价格,即使学生不能做得很好也无所谓,当然能够做好是最好,在这期间,学生不仅明白了数的计算的价值,也可以实现提前训练,为课堂上学习运算打下铺垫,此外,学生也可以形成数的抽象的具体认知,1可以是1个苹果、1块儿糖、1包面、1包饼干、1袋糖果、1袋东西,是抽象出来的符号。
四、鼓励学生思维的发散
虽然罗马只有一个,可到达罗马的路不仅一条,虽然数学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可是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获得,学生时常从多个角度探究答案,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势,形成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是当前社会最需要的个人品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关注、引导、鼓励学生思维的发散,不拘泥于标准答案,很多时候,标准答案的解题过程只是一个参考,并非绝对。以下面的题为例:妈妈买了50块儿糖果,第一天聪聪和姐姐吃了14块儿糖果,第二天聪聪和姐姐吃了16块儿糖果,糖果比妈妈买时少了多少块儿?一般学生的思路是先求得剩下多少糖果50-14-16=20,然后拿这剩下的糖果和原来比较得出答案50-20=30,没错,这解题的思路和答案都没有问题,但是这不是唯一的甚至是最简的解题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进行思考,求糖果比原来少了多少正是求糖果被匆匆和姐姐吃掉了多少,那么解法便是14+16=30,这种思路简洁明快创新,在这种解题思路下,这道题是给出了冗余信息的,学生需要能够排斥掉冗余信息,并且进行信息的转换。
学生对数与代数的感悟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学生应用数与代数的能力也不是在传授式教学下可以完成的,教师需要优化自己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实践,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刘久成,刘久胜. 代数思维及其教学[J]. 课程.教材.教法,2015,12.
[2]潘海燕. 探究小学数学数与代数的高效课堂教学策略[J]. 2015,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