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林娜
【摘要】要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就必须注重小学品德课程生活化,通过生活搭建小学品德与实践的联系,从而丰富他们的生活,提高知识技能,提升他们的生活经验,顺利促使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
【关键词】生活 品德课程教育 课程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4-0076-01
现行的品德课程教育大多空洞,靠教师说教,加之无法用具体分值衡量,从而导致小学品德教育大多挂在空中,雷声大,雨点小。现实生活中,社会信息日趋多元,导致思想教育难度加大。新课标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而要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就必须注重小学品德课程生活化,通过生活搭建小学品德与实践的联系,从而丰富他们的生活,提高知识技能,提升他们的生活经验,顺利促使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这里,笔者结合实践,重点谈谈小学品德与生活之间的结合:
一是联系生活,拓展教育空間。
教育是生活的一种形式,它来源于生活又归纳于生活。所谓的课本、书面知识,某种程度上讲,只是生活知识的一种高度概括。因而真正有生命的课堂根植于生活,对于小学品德学科来说,尤其如此。相对而言,生活是小学品德学科最好的素材,主要的来源,生活处处皆课堂。因而作为教师,需要以生活为根基,尽可能围绕教学内容,从生活中挖掘素材,这样既帮学生在生活中解决问题,又能真正关注学生品德成长,关注他们内心的需求,从而真正体现小学品德教学的意义。
比如《换个角度想一想》这一课的教学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换位思考的办法解决生活中和他人产生的矛盾,这就需要我们从生活中选取素材。因此,教师在课前让学生写一写自己学校和家庭生活中最大的烦恼,在课堂活动选择其中的典型案例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分析产生矛盾的原因,思考为什么会产生冲突,有什么避免矛盾或化解冲突的方法,最后让学生来当“化解员”,学生从中学会化解烦恼,多角度地看待和思考问题。
学习《我生活的社区》这一课时,针对学生生活在社区中,但很少留意社区生活给我们带来的方便这一学情,教师提前一周给学生布置任务,收集自己小区里的信息,比如有哪些公用设施、活动场所、服务机构、了解社区的工作人员等等。如有可能,可以用父母的手机或相机给拍下来,全班交流。这样学生讨论就会滔滔不绝,充分感受到社区生活给我们带来的便利。
二是搜集信息,丰富教育载体。
小学品德不是空洞的,而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教师在学习时,不要照本宣科,更不要空洞说教,而是立足学生生活,从他们周边寻找有价值的素材,让学生思考,让学生讨论,让学生探究。课本案例是参考,而不是权威,教师要学会活用教材。
比如学习《呵护我们的身体》这一课时,教师收集学生发病案例,通过这些案例呈现让学生产生一种真实感,产生一种探知的渴望,为何我们会生病?该如何保持身体健康?接着教师出示知识窗,让学生研究后进行小组讨论,哪些是良好的生活习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当怎么做才能更好地保持身体健康。从衣食住行全方面对学生教育,让学生自己根据实际知道呵护我们的身体要有健康的生活习惯、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还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三是走进社会,深化教育实践。
说,更需要做。相对而言,小学品德虽然立足学生思想教育,但更多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来检验自己的认识,加深对品德教育的理解以及认同,从而最终形成一种道德习惯。这是教育的过程。因而针对品德课,更需要组织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田地,走进工厂,去学习,去实践,从而在社会大课堂里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提高修养。
比如在学习《亲近大自然》这一章节时,笔者通过春游活动,组织学生去郊外赏春,通过看、听、闻等方式留心观察,寻找春天到来的种种迹象。然后,引导学生在家里和家长一起种植植物,在学校与同学一起种植一棵植物,做观察笔记。通过课内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感受生命的成长,体验收获的不易,并培养了学生勇于实践,做事有始有终的品质。
虽然教材内容是有限的,但是教育内容却是无限的。教师要树立大教育意识,树立生活即教育的意识,时刻注意利用身边资源,生活资源,给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通过游戏来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达到愉悦身心、放飞情思的目的。课堂只有突破教室的限制,小学品德课程教育才能真正根植于学生的实践之中。只有坚持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的教学理念,才有既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提高了主体参与能力,从而增强了品德课程的实效性。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