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严燕 刘忠
【摘要】本研究对多模态交互式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学习者的听力习惯和传统听力教学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多模态交互式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模式对大学英语的二语非专业学习者听力认知习惯有显著性改善。
【关键词】多模态 听力认知习惯 大学英语
【Abstract】This research compares the listening cognitive habits in the traditional listening teaching and the multi?鄄modal interactive listening teaching of college English,proves that multi-modal teaching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listening habit of ESL non?鄄profession learners.
【Key Words】Multi?鄄modal;Listening Cognitive Habit;College English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3-0119-01
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的交互式听力教学模式强调教师不应该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多地应该是课堂上的组织者和协调者,知识可以通过人机互动、生生互動、师生互动等多种途径获得。这种教学模式正如Brown在其《交互式语言教学原理》中所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知识需要的丰富多彩性,给学生创造一种轻松、自由、愉快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拓展个性的空间,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1]
Halliday认为:在具体的社会交互中,参与者会用各种各样的符号资源来构建意义,各种不同的符号资源就构成了多模态[2]。对于学习过程而言,多模态的认知、感知手段包括听觉学习(auditory learning)、视觉学习(visual learning)和触觉学习(haptic learning),后者又分为体验学习(kinesthetic learning)和动手操作学习(tactile learning)[3]。
也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多感觉并行使用提高学习效率。如听到“sour”可联系味觉感知,产生酸的味觉体验;学习"table”则需要激发视觉感知,在大脑中联系桌子的图像;而“cry”则要调动听觉和视觉感知,产生难过的表情和哭泣的声音等等。可以这样认为,听力理解过程是多模态的认知过程。此外,在各个感官交互作用下,抽象的听觉模态最终转变成由图像、动作、声音等所构建的多模态场景。因此,听力理解结果也是多模态的。
基于以上认知,我们在多模态听力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不同媒体和不同模态的特点促进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进度,重点通过输入模态(视觉学习)输出模态(动手操作学习)的转化提高学生英语语言固化的效率,发展学生包括语言识读、媒体识读和批评性识读能力在内的多元读写能力。
在国外二语听力理解的研究起步较早,已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研究结果。Kenneth认为听力理解过程在顺序上有五个成分,并且后一个成分总是依赖于前一个成分的存在,即辨音、感知、记忆、解码、使用[4]。Anderson对听力理解过程的划分更为简单,他把听力理解划分为三个相互联系而又循环往复的过程: 感知处理、切分和运用[5]。Abbott等则认为,外语的听力理解过程与母语的听力理解过程有相似之处。他们认为,听力理解包括感知、解码、预测与选择等过程[6]。
他们都将听力定义为一个主动的意义构建过程,听话人不只是简单地将所听内容进行解码,还主动从看到(视觉学习)或听到(听觉学习)的信号中获得信息,并将其与他们的已有知识相联系(触觉学习、动手操作学习)。基于以上学者对听力理解的描述,二语听力理解总是涉及到感知、解码等过程,而这些任务则需要学习者借助各种感觉去完成。
本次研究中,我们选取了重庆某大专院校6个班298人进行了两种听力教学模式中学习者听力习惯的比较。SPSS测试结果如下:
本次准实验研究表明,多模态刺激下的信息转换活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意义建构,例如,在引入阶段通过图片、视频和音乐等的多模态手段进行图式激活比单纯的教师介绍更具优势,而在视听任务后阶段进行语言跟读、快速写作、专题辩论、模拟访谈和角色扮演等活动也有助于实现视觉和听觉模态向口语和书面语模态的转换,这种多模态间的信息转换学习方法有利于提高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内化程度和记忆的持久性,强化听力理解的良好认知习惯。
需要注意的是,在第二语言听力教学的过程中,多模态任务比单模态任务更能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提高语言教学的效率(Harmer 1998)。并且,任务或活动中涉及的模态多寡也会对二语听力学习的习惯的改善效果产生显著影响。因此,教师在进行听力教学活动中应通过现代教育技术选择具有多种模态特征的教学活动,多方面的刺激学习者的多感觉器官,促进他们对输入的语言和文化信息进行感知、理解、编码和储存,为有意识和自动化的产出活动做好语言和认知的习惯性准备。
参考文献:
[1]Brown H D.Teaching by Principles: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M].Prentice Hall:Regents.1994.
[2]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85.
[3]Reid,J.Learning Styles in ESL/EFL[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Thomson Learning Asia,2002:36.
[4]Kenneth,C.Developing Second Language Skills;Theory to Practice[M].Houghton Mifflin Company,The Center for Curriculum Development,INC,1976.
[5]Anderson,J.R.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M].New York;W.H.Freeman,1985.
[6]Abbott G,et al,The Teaching of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Practical Guide[M].Glasgow and London:Collins,1981.
作者简介:
严燕(1975.9- ),女,汉族,重庆人,讲师,硕研,研究方向:教育政策与实践。
刘忠(1969.1- ),男,汉族,重庆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