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对幼儿园课程编制与实施的思考

时间:2024-05-07

谢思佳

【摘要】本研究以幼儿园课程编制为切入点,探讨幼儿园课程编制与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幼儿园课程需要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这就要求幼儿园课程的编制者需要编制者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才不会导致课程编制与实践的脱节。对于大多教育理论研究者与一线教师,都没有达到能够编制课程的高度,因此,将幼儿园课程园本化,更符合贴近普通幼儿教育工作者与一线教师的能力范围。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编制 课程编制者 幼儿园课程园本化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7-0040-01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手段,是幼儿园有意识地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经验主要是从各种有益于幼儿身心发展的活动中获取。如何设置课程才能使活动发挥应有的作用呢?这就要求我们课程的设置必须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一、幼儿园课程的编制者

理论是否能与实践相结合,主要表现在课程的编制和实施上,这就对课程的编制者有极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对课程理论有深入了解,同时也要了解幼儿园

实际的现状,到实践中去。许多教师不懂得课程与教学的理论知识,不懂得如何设置活动计划,不懂得教育与教学的价值,而盲目学习“先进理念”,他们不清楚为何舍弃原有的教学模式,也不能理解先进理念的实质,当然也不可能让教学活动发挥应有的价值与作用。

有人将处于幼儿园课程改革中的理论工作者和一线教师分别比作“观光者”和“流浪者”。“观光者”是指那些总是能够发现问题,提出新的观点与看法的教育工作者。他们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总是在恰当时候提出一种理论,推出一种模式,对自己坚持和批判的东西作出解释。“流浪者”是指那些跟着“观光者”走的教师们。他们有时并不懂这样做的意义,但是只能模仿“观光者”的步伐。“作为‘流浪者的教师按照旧的做,不知道为什么行不通,按照新的做,却不知其所以然他们被不断地告知该如何做,被不断地指责不该如何做,惯用的措施无效了,已有的做法过时了,熟悉的标准没用了,只好被推着上了路却不知向哪里去。”[1]可见 ,很多教师都是很难掌握课程设计与实践的关系。

另外,也有许多的幼儿教育理论工作者都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即使有经验丰富的工作者,在面对学前教育如此纷繁复杂的领域时,也很难对每个领域都精通,也只能在自己熟悉、有把握的领域提出意见与建议。因此可见,并不是所有教育工作者或从事幼儿园课程理论的研究者都能够编制好课程的。能够编制课程的研究者也必须拿到实践中去,把实践与理论深入结合,并在实践中体验、反思、修正。

二、幼儿园课程园本化

园本,即立足于本园实际,体现本园特点,符合本园的社会文化背景,由本园的教师进行的,能够解决本园的实际问题。园本有两层含义:第一,是把幼儿需要的东西统合进来,即幼儿需要的普遍的、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课程,也就是说课程的内容、评价及实施需要具有普遍性。英国的课程学者林奇主张,只有在普遍性的标准下,才能进行文化的研究与评价。也就是说,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分享普遍性,那么将会面临分崩离析。在普遍的标准下才可引导儿童理性地判断文化从而以此为基础建立一个合乎伦理的程序。就是既合乎多样性,同时也满足统一性的要求[2]。可见,只有先有一个普遍适合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课程模式,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创造其课程的独特性。第二,就是与幼儿园的实际相结合,在普遍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比如说在不同的民族与不同的地区,就不能用相同的课程,课程的编制要考虑所在民族和地区的特性,否则就会增强教育不公平现象。也就是说课程的设置要符合幼儿园的社会文化背景。一方面接纳主流文化,认同民族文化,同時包容外来文化。

因此可以见得,编制一个统一的“合理的课程”,运用到全国所有幼儿园是不可能的,所以既要有普遍性,也要考虑不同民族与地区的独特性。单一的课程课程是不适宜幼儿发展的。其次,要编制幼儿园课程也并不是所以教育理论工作者,或一线教师都能够编制幼儿园课程的,课程编制者必须要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还要有一个高水平的团队。因此,在课程编制与实施的过程中,把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立足于本园实际,能够解决本园的实际问题就更贴近普通幼儿教育工作者与一线教师的能力范围。

参考文献:

[1]朱家雄.从幼儿园课程编制和实施的角度谈理论与实践的脱节[J].幼儿教育,2009:4.

[2]周智慧.多元文化背景下幼儿园课程评价文化适宜性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4:5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