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对自主新式课堂及问导式教学之探讨

时间:2024-05-07

【摘要】教育与教学是一个分不开的话题。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教育发展似乎处于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那么问题究竟出在何处?是我们教育的根基不达标,还是教学的方式存在誤差?近年来针对基础教育的问题推进试点改革,提倡逐渐抛弃传统“传授式”的教学模式,将“自主新式课堂”、问导式教学一步步推广。那么“新式课堂”的魅力何在?又如何做到因地制宜,结合各自学校特征进行有特色的发展?本文欲针对这样的问题,做一个简单明了的探讨。

【关键词】教育改革 自主课堂 问导式教学 特色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170-01

一、自主新式课堂的案例探讨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中小学真正开始涌起了“新式课堂”的风潮。关于“新式课堂”,我认为这里并没有完整的定义, “新”字意味着破旧立新,然“破”之不同于“废”,在于它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革故鼎新、推陈出新。列举两个学校的案例,我们可以针对自主新式课堂的发展做一个简单比较。

1.“二七一”课堂教学模式

昌乐二中为什么声名远扬?近年来源源不断前往参观的人士究竟参观得何物?如果对昌乐二中的发展稍作了解,便不难得知——这“火”的正是他们的“二七一”课堂教学模式。“二七一”教学模式的含义是:①“2”代表20%时间属于教师,老师的“讲”不超过10分钟;②“7”代表自主学习(自学、讨论、展示)占70%的时间约30分钟;③“1”代表10%的时间即约5分钟组织“反刍过关”。这样的模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自主。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二七一”课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自主讨论、自由展示,实在有疑惑再去问老师,学习完全由学生掌控——这种主人翁的感觉更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发展。提升成绩并没有错,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二七一”课堂模式切入重点,大胆创新,是新时期我国中学教育的不二典范。

2.“1121”课堂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源自德州一中,所谓“1121”:一个目的——在减轻学生不合理的过重课业负担的前提下,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一个原则——先学后教;两种课型——自主课和互动课;一个载体——导学案。剖开所有外部因素,“先学后教”和“导学案”相结合,难道不正是自主的体现?德州一中的“1211”模式侧重于对学生的引导,主要表现为晚自习提前向学生下发即将要学习的学科的导学案,导学案又表现为填写和思考相结合,学生翻阅课本后对要学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进而填写导学案以完成初步的巩固、并写下自己仍有疑惑的问题或见解,教师统一翻阅后对学生的问题做出总结,在第二天的课堂中师生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和解答,旨在脱离“讲授式”的模式,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度和理解力。

二、关于问导式教学

关于教和学,在这里我想引用一句话:“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紧接于教学模式后的,就是教学方法。教育要求改革,既要着力于课堂模式,又要着力于教学方法。“问导式”在我看来,无疑是一种较为有效、合理的新型教学方法。

“问导”即“问题导入”,带着问题去思考探究,往往比漫无目的地思索更直接且高效。这里的“问导”主体由教师变为学生,不再是教师提问题、学生尝试解答;而是学生思考后提出疑惑,进而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诚然,问导式教学能够进行的前提是“问”,假设学生“问”不出来,是否教学就无法进行?我们不能随意否定这种可能性,所以能够进行问导式教学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学生先前的知识储备。任何新知识的快速接受都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量,才能完成新知识的同化。问导式教学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积极性,针对某种范围的知识,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基础之上,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这时往往会达到单纯的回答教师问题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三、问导式教学的合理运用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

要注意的是,问导式教学方法虽值得提倡,但并不适用与所有的课程,也并不优于所有的教学方法。

1.问导式教学更适合的是具有延展性的、灵活的知识,并不适用于固定性较强的、主要依靠教师传授的知识,在适用的课程范围内,也不能自始至终地只使用问导式教学方法。以数学为例, “1+1=2”,这是根据他已有的知识也无法思考出的问题。各个学科都有其基础性问题,是学生无法凭借自己接触到的。在进行问导式教学前,教师必须要保证学生已有足够的知识储备。

2.学生提不出核心的问题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相信学生,给学生时间,不要因为学生提不出自己想要的问题而放弃对其的启发引导。

四、感悟与小结

自主课堂、探究教学,这些或许都只是漫长教学道路中的昙花一现,能否真正长久地存在下去,还要看它们是否符合教学的内核、是否能经受住时间和历史的考验。伴随着教育改革涌现出的还有许多新鲜的教育教学方法,各有千秋,教师作为直接实践者,有压力的同时,更要有动力。

作者简介:

熊甜(1987-),女,湖北荆州人,小教一级,本科,研究方向:问导式课堂。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