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陈里霞 滕琴
【摘要】幼小衔接历来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但依然难以阻挡“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洪流。通过对N市5所小学的调研发现,小学一年级教材难度较大,而且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课程之间缺乏自然过渡。这是造成一年级新生学业负担重且倒逼“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主要原因。建议政府从组建专业的幼小衔接研究团队、设计幼小衔接课程、建立幼小教师教育的互通机制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从根本上解决“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化 教材难 顶层设计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16-02
幼小衔接历来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特别是近十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杜绝“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但依然难以阻挡“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洪流,是什么原因呢?笔者所能见到的期刊文献、研究报告多数是集中于探讨幼儿园的原因,阐述幼儿园该怎么做,而对于幼小衔接的另一方“小学”则鲜有关注。鉴于此,笔者对N市5所学校(三所名校,一所城乡接合部的还建房学校,一所县城普通小学)的小学一级语文、数学教师共26人,分5次进行焦点团体访谈及3次电话访谈,并对访谈转录文本进行初步的归类、编码、分析之后,发现小学教材难度较大,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课程之间缺乏自然过渡,是造成一年级新生学业负担重,倒逼“幼儿园教育小学化”,进而我们借鉴发达国家(日本、法国)的经验,建议政府从组建专业的幼小衔接研究团队、设计幼小衔接课程、建立幼小教师教育的互通机制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从根本上解决“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问题。
一、教材难度大致使家长要求孩子提前学
一年级的家长多抱怨他们与孩子不堪重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奉劝即将入学的大班儿童家长为孩子早做知识上的准备,也倒致许多不明情况的家长陷入无知的焦虑进而盲目推高“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那么焦虑和担心从何而来?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教材容量大,增加教与学的负担
访谈的5所小学中,4所学校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简称人教版,这也是该市通用的教材),一所使用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小学教材(简称北师大版)。就教学内容和学校课时安排而言,语文的负担重于数学。下面分别谈谈两门学科的教学内容。
1.语文课程
一年级上学期语文的教学内容涵盖了汉语拼音(韵母、声母、连读)、识字、看图说话,阅读绘本、偏旁部首等。内容较多,每一项内容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1)集中快速学习汉语拼音。一个半月时间学完声母、韵母、掌握整体认读方法,并能根据教师的读音准确写出该汉字的拼音。
(2)识字量大。一年级教材有两个生字表,生字表1要求认识的字约200,生字表2要求会写100个字。
(3)阅读量大。学习28篇课文。阅读与识字是绑定在一起的,如果流利阅读教材中的28篇课文,仅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还远不够,至少需认识近300个字这样。
(4)看图说话。在测验中要求儿童用汉字或拼音完整地描述图片内容,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5)偏旁部首。主要认识提手旁和足字旁,了解这两个偏旁部首及与之相关文字的关系。
2.数学课程
数学课程在一年上学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20以内的加减、数的分解和组成、序数、认识时钟、几何图形(平面和立体)、会做简单地应用题。相比而言,数学较语文的教学内容少,而且这些内容也是在幼儿园阶段提倡的教学内容,只不过在教学方法上主要是蕴于生活和游戏中。所以,幼小衔接的焦点更多是集中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上,又重点表现在拼音和汉字的学习。据调研,6位城区名校语文教师认为在规定的课时内能基本完成教材任务,3位名校教师觉得难以完成,而城乡接合部和县城小学的4位语文教师则表示很难。难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识字量大,二是后两所非名校的孩子和部分名校学生在课后缺乏家长的监督和辅导。照此推理,农村的大量留守儿童若是零起点入学,恐怕是难上加难。认为能够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师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家长其实在课后花了大量时间帮助孩子,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家长的焦虑和紧张。
(二)教材缺乏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自然过渡
幼儿园的教育注重兴趣、习惯的培养,在学习要求上没有明确的量化标准,也没有考核要求,学习是相对轻松和快乐的。而小学则有量化的学习任务,明确的考核,特别是语文课程,学习内容多。孩子们在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环境等方面还没有来得及适应小学生活时,就要背负着如此沉重的学习任务,如果没有正确的认识和科学而理性的准备,会造成家长和孩子的紧张和焦虑,进而助长了家长“提前学”的意识。
二、教材难度大带来的教育误区
每一位家长都希望孩子能较好地适应小学一年级的学习与生活,为其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由于大多数家长对教育缺乏科学、理性的认识,加之人云亦云,造成了对“提前教育”的推波助澜。
(一)教学内容超量
由于多数家长不明白从幼儿园入小学时在知识方面衔接的具体要求,致使一些民办幼儿园和培训机构以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作为竞争筹码而逐步加大学习内容,透支幼儿的早期学习。
(二)教学方法不当
访谈中教师抱怨最多的是幼儿园阶段教师教学方法不当,对孩子造成难以纠正和逆转的影响。特别是幼儿园阶段数学学习中的珠心算、手指关节计算方法。这两种方法与小学一年级所教的“破十法”、“凑十法”相冲突,老师很难纠正先前算法,进而影响到后期的心算及儿童数概念的形成、加减运算能力。
调查发现,幼儿园在幼小衔接工作中的主动性更强一些,而小学虽有所涉及,但很快就进入了小学生的知识学习模式,这就造成了当孩子表现不好时,小学教师习惯性地归因于幼儿园。通俗而言“幼儿园做的事,小学不满意”。而幼儿园教师并不明确幼小衔接有哪些具体的要求,特別是课程内容应该达到怎样的程度,于是造成了“互不相通”的尴尬局面,其根本原因是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交流、沟通的机制不够,而建立机制则需要政府的顶层设计。
三、政府应架起幼儿园与小学互通的桥梁
从访谈来看,小学教育中也会有幼小衔接的安排,如一年级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不会急着去上课,先把规矩立好,比如听铃声,进教室,各种排队(集训、离校、午餐、课间操)。但会不自觉把幼小衔接之事归为幼儿园应该做好什么,家长应该做好哪些工作。但访谈转录稿中7位教师11处出现“幼儿园应该……”之类的表达。而幼儿园虽然有“幼小衔接”的自觉意识,但由于缺乏交流、沟通机制及相应的标准,多是按自己的理解进行相关工作。若要连接两头,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联动,进行顶层设计,搭建互通、交流的机制与平台。在此方面,日本、法国的幼小衔接举措给了我们启示。
(一)成立专门的研究组织
幼小衔接涉及到幼儿园、小学、家庭、社会等方方面面的联系,非一校、一园所能解决。需要建立一支稳定而高质量的专家团队来研究幼小衔接的现状、提出改善的策略。
(二)实现幼小课程的衔接
访谈中,发现小学一年级教师面临的困难主要有两点:一是教材容量大,二是幼儿起点不同,所以普遍提出一个设想,如果我们不能阻止家长和幼教机构“提前学”的势头,不如引导她们有计划、有目标、有质量地开展学习,告诉家长和幼儿园“幼小衔接”具体要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如在法国,实行“教学阶段”制度,即将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分成三个学习阶段,第一阶段为初始学习阶段(2-5岁),包括幼儿园的小班和中班;第二阶段为基础学习阶段(5-8岁),包括幼儿园大班、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第三阶段为加深能力学习阶段(8-11岁),包括小学三年级、四年级和五年级,从而使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合为一体。该制度强化了幼小一体化,对我国建立幼小衔接教育制度建设具有借鉴价值。
(三)建立幼儿园与小学教师教育的互通机制
在我国,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分属两个不同的专业,除通识课基本相同外,专业课程独立开设,使得两类教师在专业知识与能力上形成了较大的差别,这种差别对低年级儿童的影响较为明显。尽管已是小学生了,但心理特征的变化远不如学习与生活的变化得那样快,还需要小学教师在各个方面给予一年级儿童自然过渡。法国的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都由省立初等师范学校培养,法国的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同出于一个专业,其聘用考试科目也一样,因而可以互调互换。这些发达国家的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了小学一年级的教育内容、目标和要求,为科学的幼小衔接找到了方向。在我国,幼儿园和小学都几乎处于独自探索状态,缺乏联系,进而造成“幼小不衔接”,致使儿童在入学适应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也致使家长陷入了焦虑和紧张,这是导致“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重要原因。政府应借鉴、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建立幼儿园与小学在课程、教师培养培训等方面的互通机制,以求从根本决幼小衔接的困难。
参考文献:
[1]王小英,邓宏,曹书楷.日本幼小衔接的新举措[J].比较教育研究,2013(2).
[2]胡春光,陈洪,法国幼小衔接教育制度的内涵与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1(9).
[3]李娅菲.法国幼小衔接教育制度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
作者简介:
陈里霞(1981—),女,江西庐山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幼儿园课程研究。
滕琴(1980—),女,江西南昌人,講师,学士,主要从事学前教育信息教育与研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