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职院校翻转课堂教学质量保障激励机制构建初探

时间:2024-05-07

何司彦 林石狮

【摘要】翻转课程是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通过构建“135”翻转课堂实践平台,建设“教学技能+视频技能+组织技能”三结合、优势互补的优秀教学团队,构建适用于翻转课堂的课程体系,促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多样化,能在一定程度下保障翻转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帮助建立科学灵活的保障激励机制。

【关键词】翻转课程 教学质量 保障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18-02

1 高职院校采用翻转课堂的优势

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 Classroom”,源于美国教师的教学创新,是指由教师提供录制或现有的微视频和课前资料包,课前学生对资料包内容进行学习和测试,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答疑解惑。

我国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重视技术素质教育,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以适应企业岗位能力无缝对接的需求。与此相对应,高职学生文化课基础差,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普遍反映上课听不懂;部分学生缺乏求知欲和上进心,对核心课程提不起兴趣,导致课堂纪律涣散。采用翻转课堂模式,学生课前可根据认知水平安排学习,反复阅读知识视频材料,克服知识难点,增强自主学习能动性;课堂互动使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并作出针对性辅导,有助于学生深度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2 高职院校翻转课堂面临问题

2.1 传统人才培养方式和课程体系结构,无法支持翻转课堂的有效实施

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基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周课时在22-26之间,以每门课程每周4学时计算,每周同时上6门课程;每天约4.5学时课堂学习时间。若这些课程同时使用翻转课堂模式,特别是工程类等需要查阅大量资料或实地调研的课程,受限于课前学习时间,无法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完成每一门课程的课前学习任务。教学改革流于形式。

2.2 高职院校师生的行为和思考模式,难以在短时间内快速改变

当学生面对一种新的教学行为方式时,会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看法做价值判断,这些判断深受目前行为和环境的影响。高职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习了十余年年,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适应需要时间磨合。从听老师讲课,转变为课前看视频自学,变被动为主动;从自己学,转变为小组讨论学习,这些都是对固化的行为模式和思考模式的挑战。

对教师而言,高职教师工作负荷大,对视频编辑软件不熟悉,难以迅速适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制作出适用的微课程资料包。高职院校教师普遍周课时数较高,大部分院校平均周课时为12节,部分教师达到16-20节;教师还需负责指导学生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兼顾科研和班主任工作。与之相对应,翻转课堂建设需要制作大量配套微课程视频,需要教师投入不少于课堂教学2倍的时间和精力,编写课前任务书、构思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视频录制和后期剪切等工作,在高强度的教学工作背景下,教师们普遍感到精力不济。

2.3 人才培养模式保障体系构建有待创新和再设计

翻转课堂的教学成效如同“瑞士奶酪模型”,应从信息平台环境、课程设置、教学环节、教学资源、教师培训等多方面的统筹建立保障激励机制,应是高职院校教育模式改革的整体配套。目前部分高职院校教学设施不足以支持翻转课堂的建设工作,不少高职院校办学条件和思想认识不足,对教师进行翻转课堂改革的支持力度不够。

3 翻转课堂保障激励机制的构建

3.1 在学校宏观层面,构建与翻转课堂理念配套的保障激励机制

3.1.1 努力探索,构建“135”翻转课堂实践平台

“1”是指建设一个“微课程建设和课程资源包共享”的专业信息化平台。“3”是指建设“自学”、“互学”、“导学”等三个学生学习系统和场所。设置微课程视频资源自学教室,为学生营造视频自学氛围;设置视频制作室,为教师录制高质量教学视频提供场所;设置协作化学习环境,设置项目指导教室,为教师课堂辅导和学生小组讨论提供合适的场所;“5”是指在翻转课堂教学准备中提倡五个环节:“提供资源,激发自学”“设计情境,组内互学”“课堂研讨,解惑释疑”“深入练习,拓展提高”“反思提升,评学共享”。

3.1.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适用于翻转课堂的长效运行机制

针对影响翻转课堂实施的关键性制约因素,从课程体系设置、课程时间安排、教学质量监督和保障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根据翻转课堂的规律统筹安排课程,对适用于翻转课堂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机制进行研究。

可建立互补型课程安排表,一天只安排一门翻转课堂课程,课型除了教师辅导课,还应包括练习课、巩固课、小组讨论互学课、研究性学习课等。可安排每天上午7:30-9:30为小组讨论互学时间;上午10:00-11:30、下午2:30-4:00为教师上课辅导时间,保证学生的自学和小组互动讨论时间。

3.1.3 建设“教学技能+视频技能+组织技能”三结合、优势互补的优秀教学团队,建立教师激励制度。

创新教学人才培养标准,创新用人机制,构建有利于翻转课堂建设的教学团队管理机制,完善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整合汇聚风景园林设局专业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利用双方优势,共同探讨翻转课堂建设,建成一支既掌握娴熟教学技能,又精通视频录制和编辑能力;既能教授专业知识,又善于组织课堂活动的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

3.2 在专业执行层面,构建与翻转课堂理念配套的课程体系

3.2.1 专业岗位深入调研,构建适用于翻转课堂的课程体系

根据专业岗位调研需求进行课程合并,减少课程数量,减少周课时数。对于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可采用小学期的上课形式,即在每学期末设置2-3周为小学期,单独进行综合课程的实操,统一的时间段有利于时间的整合与思考的连贯,有效促进专业技能的提高。

3.2.2 建立课程负责人备课制度,促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多样化

课程负责人组织课程组进行集体备课,教师根据各课程内容和性质,选择合适的翻转課堂模式,如环形四阶段模型(体验参与—概念探索—意义构建—展示应用)、太极环式(教学准备—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闯关式、积分评价式等。学生根据任务单要求进行课前的学习,完成相关任务,并为课堂讨论或演示做准备。

3.2.3 加强教材改革,编制适宜的翻转课程配套教材

翻转课堂必须配套相应的教材,采用项目教学的方式进行教材编排,每个项目下可设置课前任务布置、课前自学知识、课堂任务布置等栏目,构建与翻转课堂理念相匹配的教材。

3.2.4 重视学生态度评价,建立全方位的翻转课程考核体系

探索包含学生专业技能考核、学生态度素质考核、教师教学实践能力考核、翻转课堂教学质量考核、翻转课堂微课程资源库建设考核等一系列整体性考核体系。重视过程性考核,发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使考核能准确反映学生的知识能力掌握程度、态度素质情况、教师课程建设和教学的全面工作。

参考文献:

[1]何司彦.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科教导刊,2015,(10).

[2]何司彦.中职学校园林专业群的构建与探索[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17(4).

[3]赵兴龙.翻转课堂中知识内化过程及教学模式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02.

作者简介:

何司彦(1983—)女,汉族,讲师,在读博士。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