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构建精读类文本语文要素落实的整体框架

时间:2024-05-07

张莉

【摘 要】统编版语文教材以“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双线并进的方式编排文本,因此,面 对教材单元中的精读类文本,教师要积极从文本内容入手,感知文本表达的构思、聚焦作者的语言 描写,通过资料的拓展和对比,构建精读类文本语文要素落实的整体性框架。本文提出以内容为 基、构思为经、描写为纬、对比为领,构建该框架。

【关键词】精读文本 语文要素 对比拓展 聚焦语言

统编版语文教材以“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双线 并进的方式编排文本,旨在落实新课标“语文课程是工 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的理念。因此,落实语文要素 理应成为使用统编版教材的重要范畴,面对教材单元中 的精读类文本,教师要积极从文本内容入手,感知文本表 达的构思、聚焦作者的语言描写,通过资料的拓展和对 比,构建精读类文本語文要素落实的整体性框架。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 读时,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 的” “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教师要紧扣这 个单元中的精读课文,充分发挥教材文本的范例和载体 效能,更好地推动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不断发展。现以 单元中老舍名篇《北京的春节》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和 尝试。

一、内容为基:统整联系,提炼表达内容

在落实语文要素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过于生 硬、操之过急地实施教学,很多教师视语文要素为救命稻 草,将其作为解读文本、提供语文教学整体质量的重要支 撑。因此,很多教师总是将文本解读、教学设计的重心偏 向语文要素,这就导致学生课文还没有读透、文本内容还 没有理解,就直接开展语文要素的训练。缺乏对文本的 深入感知,语文要素的训练就无从落脚,这就需要教师树 立以内容为基的认知,引导学生通过统整联系,提炼文本 表达的内容,为语文要素在精读类文本的落实奠定基础。

比如这篇《北京的春节》要落实“分清内容的主次, 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语文要素,就需要对 课文所描写的内容进行概括与理解,否则何谈所谓的 “主次之分”。这篇课文围绕着北京过春节的习俗,以时 间为序,分别介绍了腊月初八、腊月二十三小年、除夕夜、 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这几天的具体习俗,以生动的语言 呈现出北京春节的热闹、祥和,并激发学生内在原始的生 活经验,将思维和情感推向春节的情境和状态。

语文教学不以文本的内容为重,但并不意味着就排 斥内容,甚至是换弃内容。任何一种能力的训练、任何一 种语文要素的落实,都必须建立在对文本内容深入了解 和熟悉的基础上,否则都将是浮在空中的形式主义。在 这一案例中,要想分清内容的主次,并洞察作者如此设置 的良苦用心,岂有不了解文本内容就直接分清主次的道 理。因此,在学生整体感知和概括的基础上,教师帮助学 生以时间为轴线,提炼和概括了文本的内容,形成了文本 内容的框架,为后续践行语文要素提供了载体。

二、构思为经:前后对比,感知表达结构

从一篇文章创作的情况来看,拥有、捕捉文本的素材 才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_步。面对素材就必须要经历必 要的对比、删选、统整和规划,因此我们所阅读到的文本, 其内容已经是经过作者围绕中心加工过的,是一种艺术 化、构思化的结果。高年级学生要能够从文章的整体性 视角关注文本,既要把握文本的内在结构洞时又需要促 进学生表达结构的内生价值,从而将教材精读类文本的 范例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比如这篇《北京的春节》,篇幅较长,内容丰富,其实 作者所拥有的素材要远比课文中所呈现出来的丰富得 多,但为了表达的需要作者进行了必要的遴选和调整。 从现有文本的内容来看,作者所重点描写的是腊月初八、 腊月二十三小年、除夕、正月初_春节和正月十五元宵节 的热闹场景以及繁华景象,而对于其他的内容则是一带 而过。作者为什么不全面铺开,完全展现春节前后的情 况呢?为什么要以设定主次的方式来呈现呢?为什么要 主要描写这些,而对其他内容次要描写呢?这就是作者 在拥有大量内容的基础上,对表达素材的研制和遴选技 巧了,其中一个关键点就是作者创作时的“读者意识”。 正是考虑到很多场景和习俗,与全国各地的习俗相仿甚 至是相同,所以作者没有必要将读者所知道的内容全部 呈现,而是进行了智慧的遴选。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上,不仅了解到课文主要描写的内容和次要描写的内容, 更为关键的是洞察了作者如此设置的真正用意,站立在 作者创作的角度对文本结构进行了审视性解构。

三、描写为纬:聚焦语言,习得表达技巧

这个单元中所设置的阅读层面的语文要素是“分清 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很显然, 其中“分清内容的主次”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并没有太 大的难度,只需要在概括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稍做对比, 内容的主次就能知晓,其最为关键的训练点就在于第二 个内容,即“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这个单 元的选文可谓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极好范本。

还以《北京的春节》一文的教学为例,面对所需要主 要描写的内容,作者的写作方法有两点是值得学生关注 的:其一,没有对重要描写的内容展开“地毯式轰炸”—— 全面铺开写,这种方式无异于是“面面俱到等于一点不 到”,而是突出描写了最具特色的一两个民俗,比如正月 初一春节时的拜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时的灯会等。这种 有选择的事物描写,有助于凸显中心、展现亮点,让意欲 重点描写的内容更加清晰化、鲜明化;其二,是作者在描 写时的语言,很明显,这篇课文的语言前后都洋溢着浓郁 的地道北京味,这不仅仅因为作者老舍是土生土长的北 京人,同时也因为这篇文章所展现的是北京味的春节。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零七八碎儿” “玩 意儿” “闲在”等鲜明“京味儿”的语言进行感知与品味, 感受这种独特的语言所形成的表达效果。

有鲜明的内容作为支撑,有经典浓郁的语言作为辅 助,作者在凸显主要描写的事物时就有着与众不同的味 道,教师引导学生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感知就深化了认知 体验,让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习得作者的写作方 法,从而将“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 部分的”的语文要素真正落到实处。

四、对比为领:扩展资料,丰富表达认知

统编版语文教材在选择和编排中就一直坚持大量的 阅读,总主编温儒敏先生就说过“要让学生大量地读,连 爬带滚地读”,体现在教材中,这一理念也非常鲜明。比 如每册书中的“快乐读书吧”,课后常有“阅读链接”板 块。语文要素代表着一种专项的能力,或者是语文能力 的某一具体维度,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一个相对 漫长的过程。为此,教师就需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所呈现 出来的内容,帮助学生在课文中习得方法之后,进行扎实 的巩固和训练。

比如学习了《北京的春节》之后,教师借助课后习 题中“阅读链接”栏目——这些都是描写春节的事情, 可以让学生在读一读的基础上,与课文内容进行整合对 比,想想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们进行交 流。从内容层面来看,舒乙的《北京的春节泻斯妤的《除 夕》,在习俗上都对教材的课文内容有了积极的拓展和补 充,凸显了这个单元“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人文 主题;在写作层面上,这两篇阅读拓展的文章,对学生历 练“分清主次”的语文要素有着各自的作用。比如第一 篇舒乙的《北京的春节》,一开始就直截了当地指出“最 具戏剧性的要算二十三祭灶了 ”,很显然作者对于二十三 的小年夜没有全面铺开,而是重点描写了 “祭灶”;而斯 妤的《除夕》一文,所采用的描写视角与前面两篇文章则 完完全全不同,他摆脱了前面两篇文章从第三视角的方 式描写的传统,以外婆劳作的线索来描写自己感受到的 内容,这与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腊八粥》形成了相得益彰 之势,更为落实这个单元的习作奠定了基础。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了教材中现有 的文本资源,以语文要素落实为抓手和目标,引导学生在 统整、对比和整合的思维下,为落实、巩固和延续语文要 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注语文要素是使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最为重要的 内容,单元中精读类文本与单元语文要素的契合度是非 常高的,是落实这一语文要素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要 从语文要素和文本内容的关联处入手,帮助学生在理解 文本、辨析对比、积极落实和巩固延伸的过程中,将语文 要素落到实处,更借助要素铸造学生的语用实践能力,推 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