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王志艳
【摘要】部分学习科学家认为:学习即知识建构。他们提出学习就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身心理表征,并由此做出推断的过程。思维导图是以促进思维激发和思维整理为目的的思维工具,既能帮助师生进行思维整理,又能促进学生进行思维发散,重组自己的思考过程与认知结构,毋庸置疑地成为学生思维训练的好帮手。在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合理运用思维导图,可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依据和支撑,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特别是在知识整理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向深度发展。
【关键词】思维导图 自主建构 思维整理
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布鲁纳认为,学习的目的是要掌握学科的结构,而不是现成的正确答案,因此学生学习的过程,即学生的思考过程和认知结构的重组过程,是应当给予充分关注的,学生在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同时,还应掌握学习该学科的基本方法,其中发现的方法和态度是最为重要的。由此可见,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认知结构的重组引导其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态度值得教师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积极的实践。
实践教学怎样组织学生有效学习,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知识建构?组块化、双重编码、信息提取的问题就是关键。首先,组块化转换记忆单元,将较小的记忆材料结合成较大的记忆单元,扩大短时记忆的容量。其次,双重编码,同时以视觉形式和语言形式呈现信息,增强记忆和识别。最后就是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进行有效提取,这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思维导图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思维和学习的方法。思维导图的绘制是将学生隐性思维进行显性化,其过程比一般的文本阅读理解包含了更丰富的知识提取,可以更清晰地帮助学生意识知识间的缝隙,从而主动填平这些缝隙。人的思维可以分为线性思维和非线性思维两种,线性思维有助于深入思考,步步紧逼,直至事物的本质,非线性思维有助于拓展思路,发现事物的普遍联系,思维导图的绘制能促使二者结合运用。
在以上理论和认知的基础上,在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笔者有计划、有步骤地将思维导图引入教学实践中,通过逐步的渗透、感受、指导和运用,使学生从看得懂到用得好,逐步接纳这种促进有效学习的工具。以下笔者从四个过程介绍自己具体的做法。
一、思维导图“读”起来——使学生会看思维导图,初步感受思维导图的价值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过程已经渐渐被重视,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将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整理以及创造,以便用于解决各种问题。比如,联想、想象等手段。客观事物总是密切联系的,反映在人脑中而有了各种联想;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学生这些思维过程怎样呈现给外在课堂呢?我们可以通过一些需要进行思维整理或者思维发散的内容,引入思维导图,介绍思维导图的一般特点。这一阶段,先由教师编制思维导图,使学生在产生具体的思维整理任务的时候感悟這种思维工具的优点。
1.把握契机,突出思维导图简明、勾连的优点
比如,整理整数的简便计算方法时用思维导图呈现统摄加、减、乘、除各种简便计算的情况,分四个分支,结合各种运算律,运算律与实例相结合,用不同的颜色加以突出呈现,通过连接线显现知识与方法之间的联系。整理的内容多,简明有序。
2.加强对比,强化思维导图的板块化特点
学生对思维导图的接收以及运用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让学生对思维导图接受、运用过程中特别重要的方法就是通过比较,它能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新事物的好处。人们在进行整理的时候往往习惯于用线性的方式,一点一点往后推展开,但是线性的整理方式容易造成埋没关键词、不便于记忆、花费时间长以及无法有效刺激大脑思维等缺陷。为了让学生感受这些缺陷,我们可以将学生的线性整理方法和初步尝试的思维导图的整理方法进行对比。
通过对比,学生感受到思维导图的特点:中心词突出,板块清晰,内容简明。
3膏旨导读图,促进思维导图的理解和接纳
组织学生研究怎样看懂这幅图:这幅图的布局是怎样的?这幅图的特点是什么?使学生在“读图”过程中,感受到思维导图简洁、板块化等特点。从而对思维导图这种思维工具产生进一步了解以及学习兴趣。
进而介绍读思维导图的读图方法,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减少进一步学习的难度:思维导图的读图顺序是:1.了解主题,从中心开始读取中心主题。2.把握整体,从右上角45。,沿顺时针方向寻找主分支之间的内在联系。3.读取细节,“先父后子”,先一般后具体,从内向外。
二、思维导图“画”起来——使学生进行思维整理,可视化呈现
1.指导画图要求,明确思维导图的意义
思维导图的绘制有着比较严格的要求,这些具体的要求都是为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整理和激发服务的,例如:
线条使用规则:第一,尽可能使用曲线;第二,线条由粗到细,线条的长度与线上的关键词等长。
颜色使用规则:第一,避免单一颜色;第二,线条一个分支一个主色调。
颜色使用规则中“避免使用一种颜色”是为了显示不同的知识板块,而父节点与子节点使用的颜色相同则是为了体现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而“线条的粗细”也体现了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
2.运用课堂板书,指导思维导图的绘制
在课堂教学中指导思维导图的制作方式是最为贴切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教学板书是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应该提炼中心词(课堂教学板块),梳理知识点以及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确定思维导图的分支(教学的具体流程)。这无疑是将备课与板书一致起来。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板书中来,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关系的深层理解。
3.示范多样形式,指导学生自主灵活绘制数学思维导图
学生实际绘图过程时既需要思维激发又需要思维整理,常见的是两者是交替进行深入,激发的过程中碰到需要整理的,可以随时整理,整理中发现的不足,也就进一步促进了激发。手绘思维导图时,两者难以有效融合。而在电脑里借助思维导图软件,两者虽然可以无缝地融合,但软件制作的思维导图不便于绘制学生脑中的图像,也有局限。所以究竟选择手绘还是软件制作,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
三、思维导图“议”起来——使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再现知识、优化整理,发展评价能力
1.作者復述,促进作者的思维整理
评议同学们制作的思维导图,首要的任务就是要读懂图,知道每一幅图整理的内容有哪些,分几个板块整理的,每个板块之间的联系是什么……所以说读图的过程就是一次学习、思维的整理与发散的过程。例如,学生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一课后立即制作了思维导图。作者复述自己的思维导图时,清晰地介绍了自己将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分两个板块进行整理,每个板块又从构成、计算方法(又分一般情况和特殊情况)两个方面整理。图文并茂,内容全面。
2.发动相互评议,完善认知结构的建构
思维导图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思维的整理和发散,所以每一幅作品都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过程的展现。在实践中,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思维导图作品的评价,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对知识结构的进一步认识,可以明确整理不当之处,及时优化,更有利于加强知识板块的丰富以及巩固。比如下图:
同学们评价意见是:1.主题应该是“体积和容积”。2.体积和容积分两个板块整理,分别使用两种颜色;3.体积单位也是容积单位,只是计量液体的体积常用升和毫升,这点图中理解有误;体积单位所举的例子只是“接近”单位体积,应该注明;体积和容积的关系这幅图也没有说明,应该补上。
3.激励创新,促进儿童思维整理和发散
思维导图的特点决定了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所呈现的问题进行一系列加工,包括知识点的回忆或者复习,知识点的整理和抽取,知识关系的梳理和排列,等等。这一系列过程极具个性化,所以要鼓励学生个性化地绘制思维导图,尝试把自己的想法画出来、排列出来、写出来。
四、思维导图“用”起来——使学生养成主动运用思维工具的习惯,促进高效率学习
1.把握思维导图的绘制时机,及时进行整理
什么时候绘制思维导图?有的学生在新授课结束后进行学习所得的整理,也有的学生喜欢做单元整理的思维导图,甚至有的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做学习计划、做预习框架,等等,都体现了对知识结构主动整理的意识。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喜好做出不同选择,下图是一位学生在学习《表面涂色的正方体》一课后,晚上回家就将课堂研究的问题用思维导图呈现出来(尽管不是很完美正确)。
2.重视思维导图的修改,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者以动态变化的发展的观点看待知识,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一种新的假设。有的学生一直在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作品,这恰好体现了学习的过程:在整理中提升,在提升中重新整理,不断完善。
3.跨学科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思维整理与思维激发的习惯
作为一种思维工具,如果能够感受它的作用,就能主动推广,我们可以将思维导图应用于作文、做学习计划、做自己的时间管理等方面,不断优化绘制的方法,提高绘制效率,更能促进学习方法的不断改进,使思维向深度发展。
综上所述,促进思维发展,课堂的教学方式很重要,借助一定的思维工具既能提高效率又能促进思维深度。当学习发生时,有三个几乎是同时发生的过程:习得新信息,转换,评价。思维导图能有效促进知识转化,把知识整理成另一种形式,以便超越所给予的信息,逐步自我建构,使教学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