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蒋月红
【摘要】读写教学中,要紧扣“语文要素”,解读表达密码,夯实课后练笔;聚焦“语文要素”,兼顾教材特色,创生读写训练点;依据“语文要素”,分解写作内容,助力单元习作教学,真正打通读写通道,实现读写一体化,提升学生的表达素养。
【关键词】语文要素 课后练笔 读写训练点 单元习作教学
阅读与写作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历年来,各种版本的教材都比较重视“读写”结合策略。在读写教学中,自觉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二者结合,才能有效地提高读写能力。著名特级教师魏星老师也说:“君子动口,但更要动手。阅读与习作相互影响,相互造就,读写结合是学习语文最重要的途径。”
统编版小学语文更加重视读写结合策略。不仅从三年级起,重新植入了读写例话和专门的写作单元,而且大量选文结合单元习作目标,编写了一系列课后小练笔,指引教师更多地关注单元习作训练目标,关注读写结合。但纵观当前的教学现状,我们发现“读写结合”的目的性不明,针对性不强,达成度不高。究其原因,是教师孤立了“读写结合”,没有理清“读写结合”和“语文要素”的内在关联。
那么,我们如何利用好统编版教材,基于语文要素的落实,在阅读教学中,优化读写结合,真正实现读写一体呢?
一、紧扣“语文要素”,解读表达密码,夯实课后练笔
统编教材课后的小练笔,均为编者精心设计,与“语文要素”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如果不能吃透编者的意图,不讲策略地练,流于形式地练,是学生写作低水平的重复,做的是无用功。因此,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整个单元,研究小练笔和“语文要素”的关联,找到小练笔的落点和达成路径,实现小练笔的最佳效果。
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文《慈母情深》后编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笔: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我”拿到钱时“鼻子一酸”。你有过鼻子一酸的经历吗?试着写一写。要求学生写一写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鼻子一酸”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写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就是要写自己真实的经历,产生的真实情感。怎样表达自己的真情呢?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方法,那就是将自己的情感藏在描写的场景以及细节中。因此,我们在教学课文时,就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走几个来回,用一颗敏感细腻的心去关注场景,聚焦细节,体会“慈母情深”,同时领悟到:表情达意并非要直抒胸臆,把真实丰富的情感蕴含在细节和场景里更为高明,读来也更耐人寻味。小练笔时,只要稍做提醒,学生就会很自然地将习得的方法迁移到小练笔中。交流时,扣住描写“场景”和“细节”的文字来体会情感,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又一次巩固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课后小练笔,不能孤立地看待,而要把它系统地放进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过程中,引导学生由读学写,努力打通“读”和“写”的通道,在阅读中体会,在写作中提升。
二、聚焦“语文要素”,兼顾教材特色,创生读写训练点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统编版教材的很多内容,从句式表达、段落构成、抒情联想、精彩描写等很多方面都可以作为练写的材料。它们或是修辞精彩生动,或是细节描写精细,或是段落结构清晰……但并非教材中有什么就可以练什么,想要练什么就练什么,而是要有利于“语文要素”的落实。因此,我们可以兼顾“语文要素”和“文本语言特色”,寻找适切的训练点,在练笔中达成读写之间的初步迁移和交融,达到积累和运用语言的目的。
1.尝试仿写
所谓“仿写”,是模仿某些范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进行适当的模仿训练,是进行读写结合的重要借鉴。
以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为例,课文第16自然段写法特别,运用拟人的写法,将花、鸟、虫的形象赋予人的特征,展现出无穷的生命活力,同时运用“愿意……就……”的句式,语言轻松,一气呵成,生动地表现出一切事物都没有任何约束,都是自由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萧红在表达景物自由的同时,其实就是在表达自己自由自在的心境。这样的语言是作者独特的表达,独特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独特的情感。仿照这样的语言进行训练,恰恰能让学生想象到更多自由自在的生物,进一步体会萧红所要传递的这份自由,这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相契合的。于是,笔者设计了一组写话训练:展开想象,用上“愿意……就……”的句式,模仿作者写倭瓜、黄瓜、玉米等手法,写一写作者在祖父的园子中无拘无束的生活。这样的练笔设计,引领着学生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体会到了童年生活的快乐与自由,锤炼了语言,习得了方法。这是语言纳入后的应用,这是情意领会后的倾吐,学生展示想象,用笔思维,融会文意。
2.挖掘留白
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资源出现越来越丰富的势态,统编版教材中含有很多意犹未尽的“留白”,或一个词语,或一幅插图,或一个标点……在教学中,教师要聚焦“语文要素”,善于深度解读教材,抓住与文本有密切关系的“留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这也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途径。
五年级上册《桂花雨》中的插图描绘的是“摇桂花”的情景:一棵老树,一个竹匾,一树浓密的叶子,一簇簇小巧精致的桂花,还有纷纷扬扬的“桂花雨”中摇花的慈母和欢呼的孩童。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为了进一步感受在纷纷扬扬的“桂花雨”中“我”的快乐兴奋之情,加深对第五自然段的理解。教师让学生先看这幅插图,然后闭眼想象,想象着画面上欢呼雀跃的孩童就是自己。伴着生动有趣的画面,配以舒缓优美的音乐,教师以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人情入境:“桂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你觉得此时的桂花像什么?沐浴在这样的桂花雨中,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请把你想到的写在插图的旁边。”几分钟之后,美妙的词句从学生们的笔下流淌出来……
创生读写训练点,基于教材语言风格,更要基于单元“语文要素”。在这样的思维背景下,解构言语密码中所蕴藏的教学价值,在练笔中达成读写之间的初步迁移和交融,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依据“语文要素”,分解写作内容,助力单元习作教学
统编版教材改变了以往教材以阅读为中心的编排体系,创新单元结构,重视表达,专门编排了“习作单元”。教师要依据语文要素,将写作知识、技巧等内容分解到每一篇精读课文中,结合“初试身手”“习作例文”,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表达,为单元习作教学助力。
以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基于本单元“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的语文要素,教师把《太阳》的教学目标定位成:了解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太阳?(“写什么”)作者是如何把这些特点介绍清楚的,说说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好处(“怎么写”)。在教学中,结合课后习题,引导学生在读中揣摩,在读中体会,在读中发现作者采用了列数字、做比较等说明方法,把太阳距离远、体积大、温度高的特点介绍得通俗易懂,这是一种用平实的语言“把某一事物介绍清楚”的方法。习得了这一写作方法后,随即完成“初试身手”训练一:选择身边的一个事物,试着运用多种方法来说明它的特征。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太阳》,从“写什么”和“怎么写”两方面人手,即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这个事物,运用哪些说明方法把它的特点写清楚。通过练笔,学生运用列数字、做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把铅笔盒、教室等事物的特点介绍得准确清楚。
在精讀《松鼠》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发现:在表达方法、语言风格方面,它与《太阳》有很大的不同。在介绍松鼠时,作者主要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语言生动形象、活泼有趣。此时,学生又习得了方法: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也可以来介绍事物。“初试身手”训练二——将课文《白鹭》第2~5自然段改写成一段说明性文字。这是学完《太阳》《白鹭》后的一个巩固提升训练,充分体会说明文和叙事抒情性散文语言的不同,为单元习作做准备。
通过“精读课文”的学习与“初试身手”的训练,在依据“语文要素”的前提下,教师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逐步渗透了说明文写作的方法,学生在阅读中练写,在练写中提升,使单元习作水到渠成。
丁有宽先生说:“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要站在语文素养的高度,智慧地把握好两者结合的策略,找准读写训练点,锤炼言语表达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