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张新培
【摘要】课堂是“教”与“学”的重要场所,也是教师发挥教育艺术、学生施展能力的舞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参与活动和享受成功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在数学课堂中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因此,教师应从教学源头出发,精心备课,尤其是备好学生,真正做到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让学生舒展的思维回归课堂,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变得越发的丰厚,走得更远。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备学生
学生的长远发展是课堂教学的追求。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是教师应当重点思考的。而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备课重在为学生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搭建跨越的平台。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脱离学生的学情,将知识生硬地灌输给学生,对教学内容分配的时间不合理,教学重点、难点不够突出,致使学生无法透彻地理解所学知识,影响着良好认知体系的建构。因此,在备课时,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顺应他们的学习需求,备学生的知识基础、备学生的关注点、备学生的能力等。课堂上避免平铺直叙,让学生经历有意义、有坡度、有过程的学习活动,提升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从而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
一、了解学生,定位教学起点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教师应该了解自己的学生,知晓他们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学会了哪些知识,因为这是教师科学施教的起点。因此,在备课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思维习惯、感兴趣的学习内容等,真正做到准确定位教学起点。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加减法时,教师考虑到学生已经有整数加法、减法的竖式计算基础,因此,在备课时,教师打算从整数加减法人手,让学生借助已经掌握的知识学习新知,从而实现新知的迁移,完成新知的学习。出于这样的考虑,教师在备课环节,设计了一道整数加法和整数减法的算式:898+ 496和1546 - 896,旨在让学生通过对这两道题目进行竖式计算,回忆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的相关内容,这样可以为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做好准备。然后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根据情境,列出小数加法和小数减法的算式,让学生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掌握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异同,完成新知的内化。
上述环节,教师在备课环节充分地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根据所学新知的特点,精准地定位教学起点,从而让数学课堂教学更加高效,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
二、分析学生,引发认知冲突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因为根本没有分析学生的学情和实际能力,教师习惯将学生当成是零起点,从导入开始,问一些明知故问的问题,然后再引向所要学的内容上去,这样的做法显得耗时且低效。心理学家告知我们,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毫无难度,也不能难度太大。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分析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巧妙地设计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数学情感,不断丰富教学过程,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学生对三角形已经具有初步的认识,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必定会认为只要具有三根小棒、三条线段等,都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教師在备课时,就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一点。在备课环节,教师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①课前让学生准备20厘米长的细绳;②新课伊始,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复习三角形的含义,帮助学生明确三角形是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而成的封闭图形;③让学生将自己准备的20厘米长的细绳分成3段(每段都要是整厘米数),然后动手围一围,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在分一分、围一围后,必然会发现有的学生分成的3段可以围成三角形,而有的学生分成的3段不可以围成三角形,学生头脑中对三角形的固有认识和操作结论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自然会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他们一探究竟。
上述环节,教师在备课时,能充分地分析学生,根据他们的认知经验,巧妙地设计动手操作活动,拨动其思维之弦,在操作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他们对新知学习产生强烈的期待心理并融入学习活动中。
三、关注学生,促进自主探索
关注学生是教学的灵魂,关注学生的学习才会有价值和意义。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互动过程,不应只关注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还要关注学生,以学定教,为学生设计自主学习方式,解放学生,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备课时,教师应对学生探索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采取相对应的策略,并提供必要的帮助,让学生轻松地突破新知,将所学知识及时地融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中。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师在备课时觉得如果将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直接告知学生,学生必定难以理解,也无法产生深刻的印象。小学生活泼、好动,在备课时,教师不仅要备教材内容,还要关注学生的特点,将学情纳入备课视野。于是教师考虑为学生设计实验活动:为学生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容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让学生进行动手实验活动。根据学生特点设计的实验,有助于调动他们的多重感官融入其中,变以往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潜移默化地接近学习目标,教师只要做好引导、点拨,让每个学生感受到,只要努力就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上述环节,教师对学生的特点展开分析,在备课中注重解放学生,为学生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完成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这样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尊重学生,实现深度学习
学生是有个性的人。他们面对同一数学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引领学生从多角度、多途径思考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在备课时,教师应充分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想法,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点拨,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更有深度、宽度和广度,让课堂闪动智慧的光辉。
例如,应用题是小学数学重要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在教学“王大伯家养的公鸡是母鸡只数的4/7,公鸡比母鸡少60只,王大伯家养的公鸡有多少只”时,教师在备课环节,进行了充分的预设,觉得学生们对于这道题目的解答方法不会完全相同,如有的学生会画图,通过观察图形,可以发现,公鸡实际只数是“少的只数”的÷,这时就可以用60×4/3=80(只);也可以根据分数与比的联系,将题目中的4/7,转化成比4:7,公鸡比母鸡少3份,3份就是60只,1份就是20只,公鸡有这样的4份,所以有80只;也可以用方程解决,可以设母鸡为x只,则公鸡的只数为4/7x只,于是可以列出方程:x一4/7x= 60。只要学生的想法有道理,教师在教学中都应该肯定,更应该比较每种方法的优劣,实现方法的优化,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以上环节,教师遵循数学课程标准强调的解题策略多样化的要求,在备课阶段,充分预设学生的解题方法,以便在教学中得心应手地处理,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走入深度学习的境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能力。
总之,备课是成功教学的第一步,不仅是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拓展,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预测学生的学情和可能出现的相关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地教学。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分析学生、关注学生、尊重学生,在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备好课、上好课,真正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安素敏.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河北教育(教学版),2007(10).
[2]王立平.谈小学数学备课中如何有效地备学生[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4).
[3]黄宝师.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备“学生”和备“方法”[J].新课程(小学),2010(7).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