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时间:2024-05-07

朱顺珍

[]空间观念是建立在观察、感知、操作、想象、思考等础之上的,而且是一个长期的螺旋上升的过程。观察和操作能丰富学生对表象的认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想像和思考能对表象进行再次加工,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它们相互依存,综合运用,同生共长。

[关键词]核心素养  空间观念  观察  感知  操作  想象

《(2017年版)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总体目标指出:“让学生通过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作为数学核心素养之一的空间观念在课程标准中被明确提出,这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让空间观念成为学生具备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几何知识能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空间观念,如图形的认识和特征、图形的位置和运动、图形的测量等都能起到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作用。教师要立足于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激活经验,感知形象,构建空间观念

在生活中,学生会接触到各种形状的物体,如玩具,桌子,柜子等,他们已经感知并积累了很多生活经验,只是他们还没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去发现。而这些经验正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和宝贵资源,教师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拿过来,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更好地把握教学起点。

例如,在学习《认识体积和体积单位》时,学生有这样的经验:把东西放入同样容器,放的东西越多,容器越满,放的东西越少,容器越空。在教学体积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利用好这一生活经验:

师:请同学们从桌肚里拿出书包放到桌面上,观察桌肚,你有什么发现?

生1:桌肚里空空的。

生2:桌肚空间变大了。

师:桌肚空间为什么变大了?

生1:书包原来占据桌肚的空间,现在书包拿出来,里面就空了。

師:现在把一块橡皮放入桌肚,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3:桌肚还是很空

师:把书包再放进去呢?还会很空吗

生:现在桌肚里又挤了。

师:想一想,通过刚才的一系列动作,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激活了生活经验,自然感知空间观念。橡皮所占的空间小,书包所占的空间大,通过对比反思,自然引导出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这样,体积这个抽象的概念变得不抽象,学生脑海里的生活经验被唤醒,对体积概念的理解有了更形象准确的把握。

二、有序观察,积累表象,形成空间观念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最直接最简单的一种方法,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大多数是形象思维,到中高年级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对图形和空间的感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直觉和观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和创造机会,让学生去观察,去感知,去发现,积累表象,感知视觉空间,发展空间观念。

例如,学习《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课,就可以从观察身边的物体入手,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礼品盒,从同一个方向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每个面的形状是怎样的?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征?棱和顶点有什么特征?你能画出长方体的立体图吗?教学伊始,我让学生猜测,从同一个角度,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有的学生说六个面,有的学生说4个面还有的说一个面,学生的认知起点不同,答案就不同。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呢?最好的验证方法就是让学生去观察实物。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依次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这个长方体盒子,每次能看到哪几个面?每个面的形状是怎样的?你有什么发现?学生通过多次多角度观察,得出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而且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学生从观察中积累表象认知,在接下来画长方体的立体图时,即能手到擒来。这是从三维空间到二维平面的过渡,是学习的难点,学生在观察中体验,在体验中交流,突破了难点,建立了长方体的表象观念。

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不仅要观察物体的表面现象,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让学生在观察中感悟,在感悟中积累,日积月累,学生头脑中的空间形象会越来越具体、深刻,达到一定程度后,学生即使离开具体的实物,也能进行空间化思考,形成空间观念。

三、实践操作,多感参与,深化空间观念

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手过一遍”,“听过不如看过,看过不如做过”, 动手做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好途径。小学生还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实践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结构和特征,建立概念表象。想要深化学生的空间观念,必须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操作的机会,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合作,能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例如在教学《正方体的展开图》时,我首先让学生观察各自准备的正方体,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获取了正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的特征。然后让学生动手把一个正方体沿着棱剪开,观察正方体的展开图,指出正方体的前后左右上下六个面分别在展开图上的哪里,在相对的面做上相同的标记,并且以小组为单位,寻求不同的剪法和不同的正方体展开图。正方体的展开图有很多种,特别是当展开图“三三型”和“二二二型”时,学生很难把展开图和正方体的各个面一一对应起来,如果有实物在手中,理解就会容易许多。这时,再让学生把展开图还原成正方体,观察哪两个面是相对的面,相对的面和相邻的面在正方体上的位置有什么特征。这样,将立体图形转化成平面图形,再把平面图形还原成立体图形,在合——分——合的动手操作过程中,立体图形和它的展开图在自己的手中经历了立体——平面——立体的变化,通过动手操作,学生的大脑跟着手一起动了起来,思维活跃起来,正方体和它的展开图犹如一幅三维动画图,深深地刻画在了学生的脑海中。

通过操作活動,学生手脑眼嘴并用,多感官参与学习,现实中的图形会在大脑空间留下形象记忆,几何图形与现实中的形象会在学生头脑中随意切换,学生能根据头脑中的形象描述现实中的样子,甚至描述其变化。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也会更多维更深广。

四、丰富联想,放飞想象,升华空间观念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观察和操作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丰富的空间想象力。空间想象力是在丰富的空间感知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是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升华。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表象的获得能帮助学生建立相关的空间观念。数学知识复杂而丰富,对于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的感知只能为学生提供理解知识的起点,只有表象的建立才能帮助学生更快地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而想像就是建立表象的不二人选。

例如,在“正方体的展开图”中,当让学生剪一剪,折一折后,把正方体展开成平面图形,再把展开图合并成立体图形,要求学生边动手边思考,正方体的“前面”展开后在展开图的哪里?“后面”在哪里?“上下左右”又分别在哪里?再把展开图围成正方体,观察相对的面和相邻的面在展开图的位置,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在脑子里回想一下刚才的展开和围起来的过程,就像在脑子里放电影一样,把对应的面在脑子里连一连,用手比划推论一下,再睁开眼验证自己的推论。学生通过正方体立体图形——展开图———立体图形——闭眼回想——脑中比划——验证应用的认识过程,正方体和它的展开图的表象在学生的脑海中会更准确深刻。

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建立在观察、感知、操作、想象、思考等础之上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螺旋上升的过程。形象感知、积累表象、放飞想象、升华空间观念也不是独立存在的,其中观察和操作能丰富学生的表象,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想像和思考能对表象进行再次加工,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它们相互依存,综合运用,同生共长。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核心素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去,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空间观念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赵雅威.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J].神州,201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