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多维观照精选内容

时间:2024-05-07

王禄旗

【摘要】“文选型”教材往往会出现教学内容的随意性。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媒介。阅读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确立應从课程目标、文体特质、学情分析、编者意愿等方面综合考量,合理安排,以努力实现有效教学,促进学生的言语生长。

【关键词】阅读教学 教学内容 选择策略

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作为课程创生者的意识愈发强烈。与此同时,常听到“想教什么就教什么”的声音。于是课堂上出现教学内容或面面俱到,蜻蜓点水;或旁逸斜出,无度拓展;或超越学生经验,追求别样的“精彩”……

凡此种种,折射出的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立的问题。

现行的语文教材是“文选型”。一个作品还未进入教材之前,它只能作为阅读的一般性材料,读者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趣味,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内容选择。但作品一旦入选教材,其不仅具有阅读意义,还更多承载教学意义。作品的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那么如何根据作品内容,选择、确立教学内容(课程内容),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综合考量。

一、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规定、制约着课程内容。在具体的教学中,面对繁杂的课文内容,教师应站在课程的高度,以课程目标为引领,拟定适切、具体的教学目标,确立对应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于永正老师执教《秋天的怀念》时,以歌德的名言“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为引导,提醒学生在课文的关键词句上驻足、体味,感悟母爱的意义。

教学片段1:聚焦“躲”字

师:史铁生把家里的东西破坏了,母亲为什么不制止儿子,反而躲出去?透过这个“躲”你看出了什么?

生:我看出了母亲非常了解儿子。

师:“了解”的“了”字如果换另一个字就更准确了。

生:换成“理”字——母亲很理解儿子。

师:说得好!母亲理解儿子!面对此情,母亲会怎样想?

生:母亲会想,儿子双腿瘫痪了,随他一点,他需要发泄。

师:保留“泄”字,“发”字换一换。

生:宣泄,儿子需要宣泄。

师:好,这就叫用词准确。如果没有宣泄,他可能会发疯。母爱是什么?母爱是理解!泰戈尔说过:“爱是理解的别名。”没有理解就没有爱。

教学片段2:聚焦“笑”字

师:儿子脾气暴躁,态度非常不好,可是母亲反而“笑”了。一个“笑”字,看出什么?

生1:母亲能和儿子一起出去,她已经很满足了。

生2:她对儿子很宽容。

师:体会得真好,给点掌声!只有母亲才有这样的胸怀!儿子脾气那么差,她反而笑了。母爱是什么?母爱是宽容,只有母亲才有这样博大的胸怀。

于老师没有让学生对文字的感悟仅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笼统“母爱”,并据此寻章摘句、泛泛而谈,而是把教学的重点聚焦在课文的细节描写上,响鼓重槌。通过指导学生对关键词语的推敲品味,直抵语言文字的精神内核,解读出母爱的丰富内涵,可谓入木三分。教学中,目标指向课程目标“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语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目标的清晰,使教学内容集中凸显。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中,学生思维深入,言语潜力进发,情感产生共鸣,不仅使课堂散发着浓浓的语文气息,而且能听到学生拔节成长的声音。

二、文体特质

潘新和教授认为:“阅读离开了文体,必定是不得要领的。”现行课标对文体进行了粗线条的划分,并提出相关的教学要求。所以,教师在对课文内容进行筛选时,要把握课文的文体特征,确立相应的教学内容。

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的小说《爱之链》能给我们诸多的启示。在精读《爱之链》时,薛老师的教学主要安排了四个环节:(1)梳理故事的线索(情节);(2)了解人物及相互关系(人物);(3)认识、体会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环境);(4)借鉴课文环境描写的方法,续写结尾,进一步加深对小说主题的领悟(迁移写法、主旨升华)。

薛老师紧扣小说的特点,以小说的核心要素(情节、人物、环境)展开教学,不仅让学生读懂了本篇小说,还在文本的语境中呈现了“情节、人物、环境”等适切的语文知识,使学生的阅读认知达到一定的高度,懂得了阅读该类文体的阅读策略,真正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课文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不同的文体在主题、选材、结构、表达方式等方面均有不同的要求。即使同一文体,由于作者陌生化写作,不仅内容上丰富多彩,而且形式上也追求文体框架下的个性特色,呈现各异的言语风貌。所以,阅读教学的内容,不能仅停留、重复在课文思想情感的理解、感悟、体验上,还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表达方式,领略作者的言语智慧,努力迁移运用。学习课文的言语表达,是教学内容的应有之义。教师在自身研读课文时,需要专业眼光,探寻“这一篇”课文最具价值、独特的表达之处,在具体教学中引领学生学习。当然,这种“学习”是鲜活的,是学生能够接受的,绝不是生吞活剥的“知识”传授。

三、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阅读时,学生是根据自身经验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建构意义的。就单篇课文来说,教师在细读课文时,要注意学情分析,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对课文文体的熟悉度,课文描绘的情境与学生生活图景的差距,学生会遇到哪些课文中出现的独特的言语现象,课文谋篇布局、表情达意的特色对于学生是否陌生等。在对以上问题分析、综合后,确立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及应采取的教学策略,使教学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真正促进学生的言语生长,实现有效教学。

由我区“名师工作室”组织的“基于学情,以学定教”的教研活动中,一位优秀的年轻教师借教笔者班级,课题是《月光启蒙》。笔者负责本班的学情调查。从调查反馈的数据看,82%的学生基本能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不懂的问题主要集中在:(1)为什么以“月光启蒙”为题?(41.2%);(2)为什么写了那么多的民歌、童谣、谜语,有什么作用?(35.2%)(3)质疑文中特殊的表达方法,如“通感”(21.6%)。不难发现,学生在进行陌生化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正是课文表达的独特之处。

上课教师进行精读课文的教学,其过程基本为:(1)释题并告诉学生,文章原题是《月亮母亲》,课文改为《月光启蒙》,同时说出自己的理解;(2)探究性阅读。教师鼓励学生学习课文要有独立的思考,独特的发现,以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用词的准确,写出自己眼中的人物,带着感情才能写出好文章”。(3)播放歌曲,启发学生表达“爱”的方式多种多样,希望学生也能用自己的方式写出对母亲的爱。整节课,体现了基于写作的阅读教学,但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学效果不佳。

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基于学情,以学定教”,而教者恰恰忽视了学情,执着于自己的想法,一厢情愿地沿着预设的教学轨道,透露着“以教定学”的教学认知,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阅读需求出现偏离。

四、编者意愿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表述,是对教师出现一些随意性、偏离性使用课文趋势的匡正,是对教科书编者的敬重。

苏教版教材基本以“主题单元、因课设练”的方式组合阅读教学,其课后的练习设计遵循“少而精”的原则,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直接体现了编者对选文的教学思考,是教师确立教学内容的重要参照。

《鞋匠的儿子》课后设计这样一个练习:读一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语,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马雅可夫斯基曾说:“语言是人的力量的统帅。”这篇课文,作者集中用极富特色的人物语言,表现了林肯对鞋匠父亲的敬意和对民主平等思想的追求。编者安排上述语言文字训练,其直指文本的阅读指向,体现了文本内部结构的规定性,是教师选择教学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实践的重点所在。

教学内容的安排,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我们可以从上文的四个角度综合思考,努力使教学的内容合理科学。同时,教师应有自觉的反思精神,常常追问自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真正服务于学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