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构建小学品德学科“对话式课堂”

时间:2024-05-07

邓峻姣

【摘要】“对话教学”是对话意识在教育领域的回应。“对话式课堂”应该是平等互动的,合作交流的,不断进发创造火花的,“对话式教学”理应使得小学品德课堂趋于和谐。

【关键词】对话 对话式教学 对话式课堂

现实生活中,“对话”正逐渐成为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学习状态。而“对话式教学”则是“对话”意识在教育领域的投射与回应。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期盼着“对话式教学”能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本文笔者就品德学科“对话式课堂”的构建做了一些粗浅的探索和研究,旨在为打造对话式的和谐课堂抛砖引玉。

一、“对话式课堂”的内涵与特征

“对话式课堂”是建立在民主、平等、和谐教学氛围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模式,是指为了促进发展学生,以师生平等为基础,以学生自主探究为特征,以问题为核心,在教师引领下,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进行对话教学的学习活动过程。

因此,对话式的课堂应具有以下特征:

1.“对话式课堂”是平等互动的课堂

在教学中,教师要淡化自己“为人师”的意识,放下架子,把自己融进教学活动当中,成为对话的激发者和全身心参与者。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的第一课《自画像》时,教师在请学生们制作“个人小档案”的同时,自己也认真制作了一份个人小档案,并和全班学生的放在一起,饶有兴味地玩“猜猜他是谁”的游戏,激起了学生们极大的兴趣,他们忘了站在面前的这个大人是教师,他们大胆地猜,放肆地笑……师生间平等的对话关系自然形成。

在“对话式课堂”中,笔者提出了“三个自主”“三个充分”和“四让”原则。“三个自主”即鼓励学生自主地选择对话内容,自主地选择对话伙伴,自主地选择对话方式;“三个充分”即对学生要给予充分的鼓励,充分的自由支配的时间,以及充分的实践机会。“四让”即问题让学生提,思路让学生想,答案让学生找,结论规律让学生说。充分尊重和赏识学生,让学生成为对话主体。

2.“对话式课堂”是合作交流的课堂

在“对话式课堂”中,教学是双向性的,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因而,只有双方进行有效的合作,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合作的前提是要进行平等的交流。

一位教师在教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我们的合作》时,请同桌间合作,在一张纸上相互画下对方的手。等画好后,有不少的同桌都想要这张画,这就必然会产生不愉快。这时候,教师相机引导:把这张画保存起来,长大之后看看这是我和谁的手,是多么有意义呀!能想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让吗?学生立刻心领神会,又开始合作画起手来。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间的再次合作,让他们充分体验到了合作的愉快。

3.“对话式课堂”是生成发展的课堂

同样在教学《我们的合作》时,笔者在与学生畅谈合作的意义时,一个不和谐的声音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一个男学生理直气壮地说:“老师,我认为还是不合作的好。”作为教师,笔者并没有因为这个学生的异议阻止他,而是继续追问。他的理由是他曾经与小组同学合作完成过一份小报,结果发现那次的合作费时低效……就是这个生成的新话题,引领着他和其他学生逐步了解了合作的条件,了解了合作的方法,了解了“取长补短”之外更多的应该是“扬长避短”。而后一发现是笔者课前预设所没有想到的。

可见,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追问、质疑,以及突破思维定式的答问甚至是异想天开,随时都可能生成新的资源。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稍纵即逝的瞬间做文章,以达到师生共进,共同建构课堂的理想境界。

4.“对话式课堂”是以生为本的课堂

教育说到底是生命的教育。以二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走进聪明屋》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给学生出示了一组图形:两个圆、两个三角形和两条直线,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拼一拼,看看都能拼成什么?在兴趣的驱动下,不大一会儿,学生们拼出了五花八门的图案:有可爱的冰糖葫芦,有振翅欲飞的小鸟,有呼之欲出的风筝,有漂亮的糖果娃娃等。其中一个图案引起了教师的关注,请看下图:

它的“发明者”骄傲地说:“这是爸爸高高地把孩子举在头顶,你们看,那孩子多高兴呀!”多么聪明的学生,他的作品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这幅图案中浸润着浓浓的亲情。多么智慧的教师,她没有轻易地放弃这个敬重学生生命,尊重学生人格的机会,“你拼的图案让老师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代,让老师也想起了自己和爸爸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同学们,爸爸爱我们,我们也应该爱爸爸呀!”

新课程的理念核心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品德课堂上,教师应该让评价充满人文关怀,渗透阳光和爱意。

二、对话式和谐课堂的构建

1.设计教案时,教师应预设对话的空间

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有强烈的对话意识,课前预设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标性,能准确地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如在预设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我们小声点》一课教学案例时,教师通过对学生们已有知识、生活经验、生活环境的了解,把握了学生最迫切的学习需要:不是缺乏对噪音危害的道德认识,而是缺少如何去做的道德行为指导。因此,教学目标定为:知道在校园里应低声说话,不影响别人;感受到安静的环境给人带来愉悦,嘈杂的环境给人带来负面影响;能够做到在校园里保持安静,逐步养成文明的说话习惯。这样宽松的教学任务,使学生有更广阔的空间参与活动,他们主动对话,主动学习,亲身体验着知识、技能获得的过程。

课前预设还要有很强的情境性和开放性。品德课程的综合性特点要求教师必须有多个学科的知识背景。例如,在预设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从一滴水说起》的教案时,作为教师应当了解淡水资源严重匮乏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话题,继而应大量掌握我国淡水资源现状的资料,以及了解我国政府在开源节流方面所做的努力。课前应布置学生调查生活中浪费淡水资源的现象,备课时应为学生预设具有启发性和互动性的对话情境并为他们预留好充足的对话时间。

2.教学流程中,教师应营造对话环境,抓契机促交流

同样在执教二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走进聪明屋》时,教师为学生创设了“勇闯聪明屋”的对话情境。学生们的参与热情高涨,因为拥有“通关密语”的“金钥匙”,打开那一扇扇景致的大门,欣赏聪明屋内的不同的景致,一展自己的聪明才智是学生们的期待。在小组合作的前提下,学生们或倾听或讨论或动手或展示,一个个“奇思妙想”在学生们的心中、手中、口中诞生。一个学生展示了他的作品:整齐划一排成一队的蘑菇,因为怕太阳晒,他又为每个蘑菇打上了“伞”。在这幅作品中我们读出了规则,品味到爱心,感受到童真,更看到智慧的火花。对话的真实与透彻关系到课堂的精彩。应该说,教师在情境的创设上是颇动脑筋的,她充当了课堂情境的创设者、学生活动的组织者、问题生成的引导者。因此,笔者以为对于品德课堂来说,生活有多大,对话的课堂就有多大;教師对话意识有多强,课堂的对话就能延伸多远。

3.课堂评价中,教师要在“让”字上下功夫

对于学生的道德评价,笔者认为不应以教师的标准答案为唯一的标准,而应该采取多维的、开放的评价标准,在坚持社会主义道德价值取向前提下,让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道德行为能力选择行为起点,并努力向高标准靠拢。教师要在“让”字上下功夫。例如,当一个学生表达完自己的观点之后,教师切莫一个答案作结。如可以这样做:同学们,你们同意他的意见吗?代表你们小组的意见吗?有没有补充?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在小组中再议一议……这样的“让”,是点燃,是促进,是推动。这样的“让”往往可以使得对话的进程向纵深发展。

德国“对话教学”研究专家克林伯格说,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我们只有树立“教学就是对话”的课程理念,才能使课堂教学由“传话”“讲话”甚至是“训话”,走向“平等”“诚信”“安全”的对话;使课堂教学结构由“戏剧性”的逻辑假想结构,走向“日常性”的散文化和叙事性生活真实结构;使课堂话语由“专业话语”“权威话语”“经典话语”,走向“经验话语”“生活话语”“平实话语”。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