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章春梅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朗读训练作为重要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笔者结合实践通过从示范朗读、创设情境、情感朗读、解读技巧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在朗读训练中能正确发音、高质量地进行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与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训练 有效方式 朗读水平
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朗读并不是漫无目的的进行,而是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让学生在理解作者写作情感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朗读质量。为提高学生的朗读质量与水平,本文将阐述加强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有效策略。
一、示范朗读,激发学生兴趣
为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应积极调动全班学生参与,并以提高学生朗读训练的信心及朗读质量为前提,通过示范朗读,成为朗读训练的引导者,让学生提升朗读训练的能力。故教师应结合课文作者的情感基调,以示范性的朗读引导学生进入到朗读训练中,继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例如,在教学《金色的草地》这篇文章时,教师在朗读示范前可让学生发挥想象,谈谈自己心目中金色草地的情景,或是在哪里看到过金色草地。待学生回答问题后将课文内容进行朗读导入,让学生带着“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问题进入学习。以教师亲自示范朗读课文情感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快到中午的时候,我返回家来,整个草地又都变成了金色。我开始注意观察……”。通过示范朗读的方式,将文中作者用孩子的眼光去观察身边周围环境的变化表现出来,体会作者对蒲公英喜爱的情感,通过示范朗读将蒲公英颜色在昼夜发生的变化及作者内心的情感变化体现出来。又如,在学习《听听,秋的声音》这一首现代诗时,教师也可通过示范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倾听作者对秋的赞美,联想秋的意境,从声音中体会秋色的美好:“听听,秋的声音,大树抖抖手臂,‘唰唰是黄叶道别的声音……”。通过有情感的朗读,让学生加深诗中秋的意境。朗读示范既能帮助学生纠正发音错误,还能通过自身优美、富含情感的语言魅力,激发学生朗读兴趣。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朗读示范的过程中,要准确拿捏文章作者写作的手法与情感,不能过于做作,要通过语言情感沁入人心的方式,感化学生心灵深处。
二、创设情境,构建朗读氛围
创设情境教学的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范围较广,为此,在朗读训练中引入情境教学也是提高学生朗读能力与质量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对文章或古诗的情感烘托,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深入学习,加深对文章内容及情感基调的了解。例如,在学习《长城》这篇文章时,教师要考虑到班上可能大部分学生没有真正见过长城。为此,教师可先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有关长城的图片、短视频等方式拉近学生与长城的距离,转移学生注意力,让学生身临其境。随着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的深入,情感表达及氛围将逐渐烘托而出。这时,教师便可让学生进行文章朗读,同时通过音频的方式导入朗读环节,让学生带有情绪地进行朗读:“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石条,很自然地想起……”。待学生朗读完整篇课文后,教师可对学生易读错的成语或词语进行纠正,如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等。例如,在学习《望天门山》这首诗时,教师也可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通过音乐播放渲染整个语文课堂,并让学生闭上眼睛去感受诗中的意境,以便对诗中长江浩荡奔流与两岸青山的场景有初步的体验,最后再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展现作者自由洒脱的精神风貌。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我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还能在朗读过程中学会增加自身的情感,投入学习,进而提高朗读质量与学习效率。
三、情感朗读,激发思想共鸣
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让学生带着情感朗读是提高朗读质量与学生理解能力的主要方式之一。但学生在情感朗读时并不能准确地拿捏文章主要的表达情绪,故教师要注意对学生朗读的引导。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朗读前,应对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或段落进行整理,通过解析帮助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最后让学生带着对文章情感的理解去朗读,才能事半功倍。例如,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文章,在朗读第一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伯父”这一人物说话的语气,拉开整篇文章的序幕,通过略带恐惧、感叹的情绪对“伯父”的语言进行朗读:“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或“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文章后续可通过激愤的情绪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流传至今的名句朗读出来。这样学生在情感朗读中,才能体会到当时中国衰败不振的景象,并通过激愤的朗读对文中周恩来这一人物形象、神态、语言等进行刻画,激发爱国情怀,与文章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四、解读技巧,提升朗读质量
朗读训练不仅要注重对情感及氛围的烘托,还要注重对朗读技巧的训练。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文章语句进行针对性的解读,并让学生注重自己在朗读时语气的停顿、节奏的快慢、语调的高低变化等,并告知学生标点符号就是朗读文章时“喘息”的机会,适当的停顿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与领悟。部分学生在朗读后觉得“气喘吁吁”,其原因就是没能把握好朗读的节奏而造成的,这样不仅降低朗读水平,对文章的理解也只能停留于表面,故朗读文章的技巧非常重要。例如,《我多想去看看》这篇文章,在朗读第一、第二句时语速要缓慢:“妈妈告诉我,沿着弯弯的小路,就能走出大山……”。让学生“沉浸”在对大山外世界的遐想中,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文中运用反复手法的句子如“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在朗读时,应注意语气的强烈,重点突出“多想”这一关键词,表达文中主人公内心向往北京、崇拜天安门升旗仪式的激烈情绪。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文章前,还可播放相关的语音朗读音频,让学生模仿学习音频中正确的朗读方式,通过长期的耳濡目染,学生就会逐渐学会朗读的正确读法,并提高朗读水平。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小学语文朗读训练是培养學生语文兴趣的关键时期,通过朗读训练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故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小学语文课文重在学生对作者写作情感的理解与表达,在朗读训练中,教师要以身作则,以学生为主体地位,通过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并不断优化朗读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在朗读训练中能正确发音和高质量地进行朗读,最终提高朗读水平与教学质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