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文本解读到文本审美

时间:2024-05-07

王永

【摘要】名著类课文与普通课文相比,有较高的文学成就与教学价值。这一类文本的教学,不能简单停留在解读文本的层面上,应该上升到文本审美的高度。通过审美化的教学将名著的营养、名著的价值充分地释放出来,才是名著类课文应有的教学价值。

【关键词】名著类课文教材解读

美学解读

朱光潜说有审美的眼睛才能发现美。

语文教学文本解读需要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特别是对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类课文的教学。教学这类课文,应该从以下角度去发掘其特有的审美因素。

一、品词析句,咀嚼语言美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类课文数量不多,只有第八册中的《三顾茅庐》、第九册中的《林冲棒打洪教头》和第十二册中的《三打白骨精》。这类课文语言特色、语言风格与其他课文有明显区别,耐人寻味,值得琢磨。

以《林冲棒打洪教头》为例。文中二人打斗描写不多,却字字珠玑,令人回味无穷。

洪教头恼恨林冲,又想赢得这锭银子,便用了浑身的功夫,使出个“把火烧天”的招式。林冲把棒一横,还了个“拨草寻蛇”的招式。洪教头跳起来大喊:“来!来!来!”举起棒劈头打来,林冲往后一退。洪教头一棒落空,他一个踉跄,还没有站稳脚跟,就又提起了棒。林冲看他虽然气势汹汹,但脚步已乱,便抡起棒一扫,那棒直扫到他的小腿骨上。

这一段描写二人打斗的语言,首先具有对称美:使出个“把火烧天”的招式对还了个“拨草寻蛇”的招式,字数相等,格式相同,读起来仿佛看见二人你来我往的较量的节奏感。其次,具有内涵美。《水浒传》最大的艺术成就在于人物的刻画,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人物个性的表现:洪教头嚣张跋扈,使出的招式也霸道非凡,叫“把火烧天式”;林冲为人谨慎,使出的招式就叫“拨草寻蛇式”。相由心生,洪教头心中怒火万丈,招式为“把火烧天式”;林冲小心谨慎,自然使出“拨草寻蛇式”。洪教头恨不得将林冲置于死地,于是“举起棒劈头打来”,林冲欲息事宁人,于是“一退”,暗示洪教头“退一步海阔天空”。洪教头不领会自己的用意时,林冲也不赶尽杀绝,只“扫到他的小腿骨上”,点到即止,符合林冲儒雅大度的个性。

美学研究家张法老师说,同一事物至少有三种属性:知识属性,实用属性,审美属性。知识在于物的物理性,实用在于物的可用性,审美在于物的形象性。这一段描写形象地再现了二人打斗的精彩场景,形象地刻画了鲜明的人物个性,这样的文字,给人留下的是美的享受。这样的教学,是美的教学。

二、远观近赏。品评人物美

小学生阅读较多地关注故事情节,往往忽略故事中对人物和景物的描绘。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描绘类的文字,并且要教会学生去发现其中的美。

以《三打白骨精》为例。从整体看,编者选用《三打白骨精》,情节波折,冲突强烈,描绘性的文字不多,主要是为迎合小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改编过程中对原著的修改幅度较大,特别是对白骨精变成的人物外貌描写删改较多。在教学中,应该用审美的眼光批判地解读文本,适当地对人物描写进行拓展还原。

白骨精一变“美貌的村姑”。原著的描写是: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月样容仪俏,天然性格清。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啭林。半放海棠笼晓日,才开芍药弄春晴。

对小学六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段描写虽有难度,但并不是完全不能理解。首先,描写以诗歌形式表现,对仗工整,格式整齐,具有节奏美;其次,诗歌押“ing”韵,闭口音,读起来轻柔委婉,具有音韵美;再次,作者用“柳眉”“杏眼”“容仪”“燕体”“莺声”等词,将女子比作“半放海棠”“才开芍药”。这些特点集中在一个女子身上,读者想到的词语是“倾国倾城、国色天香”。在峰岩重叠的荒山野岭,有个倾国倾城的美人独自送饭?作者是在暗示这女子不是凡人,而是妖怪。

白骨精二变“八旬老妇”。课文中仅用了一个“闪”字暗示老妇是妖精所变。原著是这样写的:

假变一婆婆,两鬓如冰雪。走路慢腾腾,行步虚怯怯。弱体瘦伶仃,脸如枯菜叶。颧骨望上翘,嘴唇往下别。老年不比少年时,满脸都是荷叶褶。

“慢腾腾、虚怯怯”,形象地表现了老人行走的步伐;两鬓、颧骨、嘴唇传神地刻画了老人的外貌特征。最关键也是最有趣的,作者这一次对她的描写带有戏谑的成分,“脸如枯菜叶、满脸都是荷叶褶”,让读者感到白骨精可笑。白骨精看似聪明,却敢在孙悟空面前玩花样,这是多么愚蠢的事情,于是作者这次要嘲讽她。

读者凭借知觉感受白骨精形象、发现描绘形象的文字的内涵,从而判断白骨精的真假善恶。读者在这样的“审美鉴赏”中可以获得情感愉悦和精神满足,正是名著阅读和教学的价值。

三、起伏回环。感悟情节美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一段: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这段叙述明确指出孩子的阅读兴趣只在故事曲折的情節上。名著课文教学时,在引导学生在关注情节趣味性基础上,应进一步体悟情节的美感。

《三打白骨精》情节很简单,三变、三打。纵观整部《西游记》,都是采用这种一波三折、反复叙事的构造方式,九九八十一难其实就是几个步骤的无限重复:抓(唐僧)、斗(妖怪)、败、请(救兵)、收(妖怪)。

结构显得烦冗,名著却脍炙人口。原因在于这些故事情节的反复架设,使故事中冲突矛盾不断升级,趣味倍增,更在于这些情节类似之中有不同,在看似整齐的结构之中有参差。

《林冲棒打洪教头》情节简单,分为“席间挑衅受辱”与“庭院比武雪耻”。但用欣赏的眼光审视文本,会发现情节是该打先退、欲打先让,起伏跌宕的波形发展。先极力表现洪教头的嚣张跋扈,激起读者的怒火,盼林冲痛打出手。可作者偏不让林冲出手,而是无限退让。在柴进的要求下林冲出手,可是三五回合,林冲说“我输了”,读者刚刚燃起的激情被泼了一盆冷水;最终,柴进给林冲开枷、赏银,林冲才完美取胜。

打的过程一波三折,作者用张弛变幻之美调足了读者胃口。最终林冲出手虽然没有“痛打”,但是读者同样找到了“痛快”的阅读感受。一部作品让读者可以获得情感愉悦和精神满足,这部作品是美的,阅读的过程是美的享受。

四、浓墨重彩,体昧手法美

名著洋洋洒洒百万字,人物的刻画,情节的展开,是通过多样化的表现手法,作品才充满灵动美。课文节选通常会选取具有典型性的代表篇章,为读写教学提供范式。

《林冲棒打洪教头》全文从明、暗两个角度,灵活地将对比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林冲的礼让与洪教头的无礼形成对比;林冲的谦让与洪教头的傲慢形成对比;林冲的忍让与洪教头的紧逼形成对比;林冲的退让与洪教头的狂妄形成对比;林冲的蜻蜓点水与洪教头的使尽浑身解数形成对。这是对比衬托手法在明面上的运用,学生容易发现。

再深入探讨对比手法的运用。洪教头与林冲素无怨仇,却处处针对他,出于洪教头嫉妒林冲禁军教头身份,柴进厚待林冲也正因为林冲的这一身份。“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洪教头的嫉妒,正衬托林冲的英雄之气;洪教头很希望柴进给他相似的厚待,可柴进却暗示林冲将洪教头打翻。柴进的态度与洪教头形成对比,衬托出的是第三个人——林冲的英雄之名。

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学语文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鉴赏、体味。在审美体验的过程中,不断获得心灵的触动,情感的升华,精神的享受,是名著阅读的魅力,是语文学习的独特魅力。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