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杨建新
[摘要]“十二五”期间,基于学校实际情况,我校承担了苏州市教育科学重点课题“农村小学教师专业成长机制的学校个案研究”。在研究的四年多时间里,以校本教研、专业成长训练、课程改革、文化建设等为依托,通过大量调查、观察、分析、实践、总结等研究,不断探索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的一般规律,逐渐形成了促进学校(农村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学习、研训、评价等机制,从而推进了课程改革,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教师 专业成长 机制 研究
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越来越感觉到教师专业素养的关键作用。农村教师由于其特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一定程度影响了其发展。在农村,由于教师资源的短缺和特定的环境,教师往往出现一专多职的现象,身兼数职,工作烦琐,影响其对本专业的深入钻研,一定程度上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师渴望对自身专业和素质的提高,却受到现实条件和环境的制约,专业缺乏引领,发展平台较少,几年下来使其职业追求变得迷茫。基于这样的因素,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具有紧迫性的,是时代的需求,是基础教育的呼唤,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在此背景下,我们提出了《农村小学教师专业成长机制的学校个案研究》这一研究课题。
此课题是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目的是建立提升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长效机制,构建各层次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路径,有效推进课程改革,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和影响力。我们在研究中不断实践,提炼理念、总结经验、探寻方法,逐渐形成了适合学校特色的教师专业成长机制。
我们把校本教研作为实践基地,将成长训练作为研讨平台,扎实根基,推动研究的进展。同时以课程改革和文化建设作为新的探究契机,促进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化。研究历时四年半,我们在大量实践中进行个案分析,探索出了我校(农村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一般规律,形成了促进学校教师发展的方式方法,推动了教师在教育教学和科研反思等方面的能力的提升,推进了课程改革,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
一、探究并形成了促进学校(农村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机制
研究使我们进一步明确,教师的专业成长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学习,需要历练,需要内在的动力和外在搭建的平台。教师各方面的提升是一个吸取、实践、反思不断循环的过程,经历这个过程是成长的必然规律,而多种方式方法相结合,促进内外兼修,必能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
1.机制一:有效学习,促进教师成长
(1)理论吸取。孔子、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等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是不朽的,李镇西、于漪、李吉林、魏书生等教育专家的教育智慧是充满魅力的,《人民教育》《上海教育科研》《江苏教育》等核心刊物的教育争鸣是最前沿的。阅读并吸取这些思想的精髓,是一线教师必须做的事。研究中,我们给教师们订阅了很多有价值的教育报刊,定期在校园网转载优秀教育文摘,定期给教师们印发理论学习材料等,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使教师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始终有理论支撑,成长更有方向。
(2)专家引领。专家的眼光更敏锐,思想更先进,治学更严谨,教学能力更是毋庸置疑。青年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专家的引领。近几年,管建刚、潘小福、许红琴等专家和名师先后到我校以展示课和讲座的形式引领教师的成长。我校多位青年教师在上市级公开课时,本市名师都专程来校指导,对教师们的成长是一大助力。课题研究使我们更加明确,教师的学科素养、教学水平要提高,光靠自己的摸爬滚打还不够,需定期“对症”指导,因此形成了“每学年申请活动,每学期邀请专家”的成长策略。
(3)观摩学习。学校鼓励教师参与外出学习,积极主动参与校内外听课、各项培训和学历进修,拓展视野,丰富学识,汲取成长的营养。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的校外学习活动是丰富的,如参与课堂经验改革交流会,参与片、市级评优课、展示课,参与各类基本功竞赛,参与观摩各学科、素养大赛等,确保每人每学期都有外出取经的机会。外出学习听课后,鼓励大家写好体会和反思,使之内化为自身成长的能量,从而加快成长的步伐。
(4)阅读思考。我校向教师倡导多阅读,内容是宽泛的,除教育教学类的书籍,鼓励老师们博览群书:文学类、历史类、哲学类、自然科学类……以阅读提升素养,使阅读成为习惯。每学期,学校会向老师推荐优秀书籍,如《第56号教室的奇迹》《静悄悄的革命》《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每年寒暑假,“读一本好书,写一篇随想”是教师们的必修课;开学后,学校例行举办读书交流会,分享读后感。优秀读后感会通过学校网站、微信平台做展示,会向各报刊和上级媒体投稿宣传。因此,教师们的读写热情得到很好的激发,丰厚了教师的素养。
2.机制二:有效研训,促进教师成长
(1)教学研讨。学校教研活动是教师成长必不可少的一方土壤。每学期期初,学校会下发教学工作计划,安排好学期教研活动。每个学科每个年级的研讨活动,由年级组长组织组内教师一起讨论制定,再由大教研组统一安排实施,确保每周都有有效的教研组、备课组活动。研讨课的形式,有骨干展示课、新教师亮相课、老教师传经课、师徒结对汇报课,有整合课,有单元主题研讨课等等,成为大家熟悉并自觉实践的研讨方式。课题研究至今,每学期的校级公开课都有六十节左右,而学校教师,也在多种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中揣摩着课堂艺术,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课堂驾驭能力逐渐提高。
(2)成长训练。“教师专业成长训练”是我们为提高教师专业成长专门搭建的平台,课题研究至今,我们都能有效开展并不断调整,促进教师在交流活动中反思和借鉴,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科研能力的提升有明显的助推作用。“教师专业成长训练”涵盖多项内容,如“教师论坛”“案例分析”活动、“论文答辩”活动,以及三字竞赛、教育叙事、师徒结对,2015年起又增加了“微型课题研究共同体”活动。
每两周一次“教师论坛”,以主题交流分享经验,全体教师参与。交流的教师围绕学校热点,结合自身教学案例,讲述自己的做法和想法,其余教师参与讨论。论坛主题既相对独立又逐步深入,既推进课程改革又促进教师发展。每一次交流,教師们结合自身教学案例,形成具体的交流稿,并制作好课件,生动形象地阐述自己的教学观点,是非常实在的课改一线资源。交流不仅使老师们提高了观察、反思、交流的能力,而且更新了教学理念,使教学方法更加科学合理,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每月一次“论文答辩”,不仅锻炼了教师的写作水平,更能促进反思和提炼,促使教师更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主张,在“答”与“辩”的切磋中相互学习。每月一次“案例分析”,有文案、实录、视频等,内容有本校教师的研讨课,也有外出听到的名师的课。我们对案例分析的要求是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出发,对案例中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流程的设计进行较为深入的剖析。骨干教师可以对教师的案例分析进行点评,也可以就案例本身提出商讨的建议,除了客观公正的赞扬,还有细节处的不同声音和建议。
每月一次“教育叙事”,教师们通过一个个教育教学上的小故事反思自己,总结经验;每月一次微型课题共同体活动,及时回顾和探讨,获得理性认识;每学期的基本功竞赛,以团队展示激励着教师们的成长。现在,成长训练已成为我们非常明晰的校本研训方式和教师成长机制,逐步完善并常规化。
(3)微型课题。微型课题的切入口小,主要研究的是与教师自身教学实践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非常贴近教师教育教学,具有深刻的研究意义。考虑到教师们的实际需要,我们让大家自由组合,2~3名组合成一个研究组进行研究。近几年来,每学年都会申报17或18个微型课题,其中《任务型教学的任务设计与实践研究》等7个课题申报为市级微型课题,每学年结束都要进行课题结题汇报。教师们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真正将教科研落实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解决了日常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促进了教学行为的调整,促进了自身成长。
3.机制三:有效课改,促进教师成长
学校不断探索课程改革的有效路径,在课改中扎实学校发展的根基,调整学校发展的方向,带动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2014年,通过几个学期的反复讨论调整,《西张小学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定稿(注:学校2015年更名为凤凰中心小学,下文同)。同时,相应的课改体系也形成,如《西張小学“体悟德育”指导意见》《西张小学关于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意见》《西张小学数学单元主题探究教学实施意见》《西张小学“三力课堂”评价标准》《西张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意见》,等等。这些方案提出了具体科学的课改举措,为学校和教师开辟出更开阔的发展路径。老师们依据课改方案不断摸索,探索向前。如今,我们的“三力课堂”做得踏实而初具成效,“单元主题教学”在数学和语文学科已形成体系。教师们从开始的疑惑、迷茫到现在的理解、把握,这是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成长。
我校课改提倡学科整合,数学教师要上综合实践课,语文教师要上品德和计算机课。学科之间本就相互交错,相互补充。老师们在其他课程中发掘出有价值的教学资源,相互整合,既简化了教学,又扎实了成效。我们又将学科课程与少年宫活动、足球活动、体悟德育活动相结合,开发个性化生本课程。编印校本教材《主题阅读》《经典诵读》《足球的故事》《情系河阳》等,学校教师在发现和尝试中探索出更佳的成长路径。
4.机制四:有效考评,促进教师成长
(1)“三力课堂”评价标准。学校制定并修改了《“三力课堂”评价标准》,以课堂的“实力、活力、魅力”来衡量教师教学,推动教师成长。《“三力课堂”评价标准》对课前的预习、课堂的策划预设、引导点拨、学生活动都提出了具体要求,给出了相应分值,使课堂呈现整体性、前瞻性和有效性。从2013年正式推出这一评价标准来,我们辅以开展了“教师论坛”等多种交流研讨活动,现在“三力课堂”已植根于学校教师的教学思想,促进他们从理念到行为的不断进步。
(2)教学质量考核方案。每月实施“双基考核”,详细制订了各学科各项目考核方案。以语文学科为例,分为一年级拼音过关考核、古诗文诵读考核、朗读比赛考核、写字质量考核、习作展评考核等,并且就不同年级提出了不同的细则。这些方案,经历了多次修改定稿,由教代会审核多次,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在实施过程中,更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更关注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而教师自身,也更注重教学艺术,注重教学内容的解析取舍,注重教学中的点拨引导和课堂内外的多项训练,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多次修改《西张小学教师学期工作质量考核方案》,将“二率一分考核”改革为“动态指标考核”。具体做法是根据年级平均分划定六个分数段,年级平均分以上分A、B两段;40分至年级平均分,划分为C、D、E三个分数段;40分以下为F段。考核时将上学期期末考试与本学期期末考试相比较,根据各分数段人数的变化综合考评确定教师的教学等第。这一举措,促进教师的观念发生改变,正确对待每个学段的学生。
(3)“美丽教师”评比方式。近两年,学校进行一年一度的“美丽教师”评比。根据每位教师的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两方面标准,分为“杏坛三十年”和“教坛先锋”两类,采用教师评、学生评、家长评等方式。肯定了教师敬业、乐教、爱生、示范等诸多的师德素养,这既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规范,促进了我校教师队伍向思想正、理念新、工作勤、业务精、学术深和一专多能发展。
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教学能力获得有效提高
研究的实施,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教师的学科素养、理论基础、教学水平、研究能力等都有了提高。
1.增强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
教师对“专业成长”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自身的专业发展确定了更明晰的目标。课题组每学期都认真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定期组织教师们认真学习相关理论,推荐学习优秀教育书籍杂志;观看教学录像,交流教学经验,在学习研讨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写好一篇评析。及时总结阶段性实验成果,讨论下一步研究计划。课题组每位老师每学年读一本教育专著、做好一本读书笔记;每学期撰写一篇以上教学经验总结或论文、撰写4次以上教学反思或随笔,提高了自身理论水平。我们积极组织教师外出听课,并写好听课感悟进行交流;围绕课题开展教师论坛、案例分析、论文答辩活动,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得到很大提高。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教师发表论文124篇,获奖论文244篇,成果颇丰。
2.增强学科素养,提高教学水平
本课题的研究给教师提供了很多的锻炼机会和发展途径,学校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和教学基本功获得了普遍提高,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成长是极为明显的。
通过课题研究,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青年教师在竞赛和展示中成绩显著。据近三年统计,仅工作五年以内的教师,就有8人次在市级以上教学评比中获奖,其中2人次获市级一等奖,1人次获省级二等奖;中青年教师更是形成了强有力的团队,在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中参与展示课、评优课等活动,广受好评;青年教师陈峰还在今年的省级习作教学赛课中获得特等奖。他们在活动的磨砺中渐渐生长,大大缩短了成长周期,必将成就更精彩的课堂。
通过课题研究,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学科把握能力得到提高。近年來,我校教师在市级以上学科基本功竞赛中屡创佳绩。就今年苏州市教师素养大赛而言,囊括了语文学科一等奖第一名,数学学科一等奖第一名的成绩,获奖的14名教师中,多数为一、二等奖。
学校骨干教师比例逐年上升,现有苏州市名师1人,张家港市学科带头人3人,张家港市教学能手6人,教坛新秀8人,德育新秀1人。这对于农村小学来说,是可喜的收获。
三、推进了学校课程改革,办学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们一方面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明确自己的教学思路;另一方面,能更好地解析教材,更好地点拨引导,更好地与生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提高了教育质量。在学校“三力课堂”理念的引领下,绝大多数教师的观念发生了改变,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得以更充分地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得到了更好的发挥。从我们每月的教学常规检查来看,教师的备课、作业批改优秀率达95%以上,随堂听课优良率达95%以上。学困生辅导亦扎实有效,学生的双基考核和期末学业检测成绩都有一定的提高。学校根据教师特长开设了以学生选修为主的“贝贝少年宫”活动课程。从2012至今,学生参与的各级各类比赛,有400余人次获奖,团体奖76项。学生作品发表260余篇。学校的办学水平不断提升,被评为张家港市课程改革工程示范学校、张家港市学校文化建设工程示范学校,多次被评为市教育行风建设先进学校、市文明单位、省体育传统学校。
学校进一步提炼办学理念,对学校文化进行全面设计完善。明确了“鞠育”学校核心价值观,“动静相宜,超越自我”的教育理念,组织贝贝文化系列活动,将贝贝活动结合于各科教学,关注教师情感、价值观的发展,促进了教师立德树人观念的形成。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