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差异理念下的小学中段微习作教学的策略探究

时间:2024-05-07

刘芹

作为教育者,深知学生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而习作教学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接纳学生的差异,于是笔者在差异教学理念的引导下,进行了小学中段微习作教学策略的研究。

所谓微习作,就是三言两语构成的习作,没有字数规定,可以及时地记录这一天中的一个片段、一件事、一小段随感等。即时的观察,即时的心境,即时的感受,即时的表达,目的是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一、探寻:“微习作”在小学中段习作教学中的价值

小学中段微习作,提倡“自由式”和“即时式”。它侧重于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它有着如下价值:

(1)形式上的化整为零。微习作通过穿插、融合,化成篇的写作为“自由式”和“即时式”习作。写的时候只强调一点,那就是“写,大胆写”。形式上,通过情境创设、梯度设计等措施,全力保证学生在习作过程中思维与表达的顺畅、转化。教师则在学生写的过程中,随时辅之以“教”。

(2)技法上的即时传授。微习作虽然短小,但并不回避技法的传授,只不过微习作中的技法传授不是知识点的生硬套用,而是紧密结合每次的练笔,对学生在实际写作中遇到的困难需要给予及时的指点。教师适时的习作技法的点拨,就如同暗夜里的一盏灯,在第一时间让学生体验习作的明晰、快感。

(3)评价理念的完美转变。教育学家如克拉申指出:教师只有在作文的过程中为学生初稿提供反馈,才会对学生有所帮助,而不是在完成的作文上精批细改,写上满篇的评语。因此,我在微习作的评价上,不考虑“遣词造句美不美,好不好”“结构安排是否符合条条框框”等干扰因素,仅仅是对学生微习作过程的一种关注、辅助、提醒、修正,其目的是促进学生会写、敢写、爱写、能写,写不怕。

二、构建:小学中段微习作教学的方略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小学中段微习作教学,让它成为一种可行的习作教学方式呢?在小学中段微习作教学的价值引领下,我对小学中段微习作教学的全过程进行了探索。

1.巧借文本,书写个性化微习作

微习作之妙在于微,因此,不妨利用学生对新生事物的可接受性,借助微习作这一形式,让学生开展一些有效的练笔训练,培养学生语言的凝练。而且,微习作的重头戏便是“随文而作”。因此,语文老师要有一双慧眼,去寻找教材中微习作的训练点,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从而书写个性化微习作。

(1)补白中想象。补白,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写作方式。如《庐山的云雾》一课中的第3自然段,语句想象丰富,比喻精当。尤其是那个省略号留给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我就扣住这一点,让学生以“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为中心续写一篇微习作。

学生原生态微习作:

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转眼间就变成了一只憨态可掬的大象;明明是一团团雪白的棉花,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一朵朵洁白如玉的荷花。

(2)拓展中提升。“微习作”还经常出现在课文讲完后的拓展延伸里。如教学《美丽的南沙群岛》一课时,学习了重点段落“南沙群岛还是个迷人的世界”之后,我让学生围绕“南沙群岛是一幅五彩缤纷的画卷”这句话去描绘南沙群岛独特的迷人景观,最好能用上“打比方”这种修辞手法。

学生原生态微习作:

南沙群岛是一幅五彩缤纷的画卷。湛蓝的天空像一块透明的蓝玉,烟波浩渺的大海便是一块翡翠。远远望去,水连着天,天连着水,水天一色,蔚为壮观。海面上,洁白的海鸥在展翅低飞,海里长满了色彩斑斓的贝类、珊瑚……

可见这篇文章易于仿写,是很好的读写训练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和写作风格,然后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样,这里的微写作训练就有了一箭数雕的作用。

(3)对话中明理。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篇课文都有大量的对话,而第四单元的习作教学恰恰就是“学习写对话”,所以本单元《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的教学自然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我就在第3自然段学习之后设计下列对话微习作练习:风沙过后,骆驼妈妈__地说:“__。”“__”小骆驼说,“__。”

学生原生态微习作:

风沙过后,骆驼妈妈意味深长地说:“孩子,你知道了你那又大又厚的脚掌的作用了吗?”“妈妈,我知道啦!我知道啦!”小骆驼自豪地说,“它可以防止我陷进深深的沙窝里,我以后再也不会嫌我自己长得丑了。”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潜藏着许多的语言训练点,只要精心挖掘、悉心品味,就会成为很好的微习作资源。学完《美丽的南沙群岛》一文,让学生写一段‘南沙群岛”的解说词;学完《槐乡五月》一文,可以让学生为校园里的槐树制作一份说明书……这样做,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还可以活化学生运用语言的技能。

2.链接生活,追寻微习作的源头活水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活动式微习作,便于学生解放习作的心态,觉得因为有内容可写、乐意写。因此,我们平日里可以链接生活,用几句精准的话语记录生活中的见闻和感受,进行微习作的创作,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

(1)节日中写。我们中华民族有许多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重阳节、儿童节,还有一些温馨的生日、婚礼等,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节日开展微习作训练。

案例呈现: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习作五要求学生写一篇介绍端午节的短文,我是这样构建以学生“过端午”的微习作系列题材的:

①我们班明天开展端午节交流会,你会怎样向同学介绍呢?请你写一段解说词。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端午,请你为端午节设计一条广告语。

②采访自己的奶奶、妈妈,了解粽子的制作方法;学做粽子,以“我的粽子诞生记”介绍自己第一个粽子的制作经历。

③班级举办粽子展示会,给自己包的粽子起一个名字,写一段“粽子说明书”;品尝粽子时,让学生认真观察,之后以“粽子吃相”为话题写一段话。

微习作教学,和学生的故事一起发生,只要学生想表达故事,我们语文老师就要为学生搭好“舞台”,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在课堂,也可以在课后。

(2)游戏中写。爱玩是学生们的天性,用游戏的方法教学生们习作十分有效,所以我常将“扔沙包、捉迷藏、老鹰捉小鸡”等游戏融入到微习作中。以师生共玩“猜词游戏”为例:

案例呈现:

师生共玩“猜词游戏”,规则是一个同学看了老师指定的词语后,用动作表达出来让另一个同学猜。同时,我还用手机将这些过程记录下来。游戏结束后,我会针对班级学生的不同习作水平,设计有梯度的“微习作”话题,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个方面去写。如:“将游戏过程写清楚而已。”“观录像察细节,描摹动作表情而已。”“观录像想象,用上一些修辞写生动而已。”以此达到在反复的微写作实践中进行叙事能力的训练。

游戏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学生们在游戏活动中饶有兴趣地观察、遐想、体验、感受,势必情动而辞发,这时再把游戏过程、令人振奋的情景、切身的感受有条理地写出来,学生们在玩中学写,写中再现玩趣,微习作也就成为最轻松平常的事了。

(3)体验中写。阿莫纳什维利说: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应使严肃的事情变得有趣味。如果习作本身就充满魅力,如果当下的习作生活充满趣味,儿童怎会不投入其中?以“吃苹果”为例:

案例呈现: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习作七要求学生写一篇日记,内容上只要求写得真实、明白、通顺就行。因此,我设计了“吃水果”的观察场景。

场景一:教师吃苹果。我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们说:“现在我请同学们看我吃苹果,同时观察苹果的样子,还有我吃苹果时的动作、神态,好吗?”说完,我吃了起来,一大口,接着一小口,然后又一大口……我一口气就把苹果吃完了,还故意馋他们:“嗯,真好吃,太甜了!”学生们乐了,一个个笑得前俯后仰!

场景二:请一个同学到台前吃自己带来的水果。其他学生继续观察。

最后我让学生选取其中一个场景,从吃相、动作、神态、同学的表情等方面先说后写,字数没有规定。由于有了细致的观察体验,学生们便可以捕捉到更富有情趣的素材,微习作的小船便能自由荡漾。

学生原生态微习作:

只见刘老师张开大嘴,猛咬一口,“哇!”一大块鲜嫩的果肉被“撕”下来了,还没等我缓过神,刘老师又咬了一大口,慢慢咀嚼起来。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有敏锐的习作嗅觉,要悉心关注学生的语文生活,及时捕捉瞬间习作资源,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在不经意中开始自己的习作之旅。相信通过这些微习作训练,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培养一些习作方法。

3.点石成金,创新多元化微评价

学生兴致勃勃写了微习作,当然迫切想得到他人的关注和评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指出:“应注意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是呀,学生们不仅要会写、乐写微习作,同时对同伴的微习作当然也要会评、乐评。

(1)即时式微评价。书写“微习作”是快乐的,交流“微习作”是精彩的。每天语文课前,我们有一个约定——秀“微习作”。利用晨读课或午读课的前三分钟,通过班级的投影仪来呈现一两篇当天书写的微习作,让他们诵读作品、畅谈创作背景的特点,并让其他学生做“微点评”。

(2)接力式微评价。笔者在班中设置了一个“接力微评价”的环节,就是对在班级微平台中展示出来的微习作,每周选出一篇放在班级那面特定的微习作展示区里,并及时写上“微评语”,然后让其他学生进行“链接”评论。这样,在互相点评、欣赏的过程中,既提高了习作者的作文水平,也练就了点评者的语言表达能力,真正起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3)笑脸式微评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提倡建立写作档案。”教师应该创造一切机会,收集展示优秀习作,让学生们的习作得到更多人的评价和认可。如开展“优秀主题习作擂台赛”活动,学生们可以在自己喜欢的习作上贴上笑脸,评一评谁的笑脸最多,谁就是这一次的“擂主”。下一轮再评选出新的“擂主”进行PK。

(4)群组式微评价。当今时代,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微信已走进人们的生活。笔者组建班级微信群,然后把本班学生写的微作文发布到微信的讨论群,并欢迎朋友圈里所有的人都积极地参与到微作文的评价中来。于是教师评,学生评,家长评,从而实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风吹水动微波起,处处文章处处文。要想激起学生作文的“头脑风暴”,首先老师那里要有风吹来。这风一开始,肯定不会是飓风,它需要先从酝酿微风起,先让学生头脑里有了作文的涟漪,时间久了,相信学生的笔下定会波澜迭起。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