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在活动中积累 在经验中提升

时间:2024-05-07

张琳

数学活动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基本手段。因此,数学活动要以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基本准则,让学生在长期的活动中积累经验,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培养基本的数学思维方式,养成良好的数学直觉,纠正不良习惯,在活动中提升自己,强化能力。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对知识的感悟和积淀,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重视直接经验获得,形成替代性经验

根据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一切经验的学习都要从最基本的参与性动作经验开始。也就是说,直接获得经验的途径是参与到活动中去,从活动中学习经验,习得知识,在活动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这就提示教师,在教学中不必“事必躬亲”,不需“面面俱到”,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动手,自己去经历。学生能动手操作的,教师绝不用任何理由省略,学生能亲自参与的活动,教师绝不用多媒体演示。例如,在学习“物体的体积”相关知识时,教师通常的教法是用多媒体播放各种形状的容器里面装水的画面,虽然动画很生动,让人觉得栩栩如生,但是毕竟学生没有自己体验过容器装水的实验,对这一知识的体会还是不够深刻。而如果把多媒体演示改为容器实物演示,让学生自己操作,往不同形状的容器里加水,教师选取底和高相同的圆柱容器和圆锥容器,学生先把圆锥容器注满水,然后再把圆锥容器里的水倒入圆柱容器中,再让学生观察圆柱容器里的水,学生此时就会发现,只灌满了圆柱容器的三分之一,那么也就可以得到定理:圆锥物体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物体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教学,重视了学生对经验的直接获得,又形成了替代性经验。

二、遵循经验积累规律,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布鲁纳的经验分层理论表明,教师在准备筹划教学活动时一定要认识到学生获得经验的规律,按照规律来安排教学活动,尊重学生获得经验的过程,创设的教学情境应当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按照“直接性经验一映像性经验一抽象性经验”的规律来布置教学任务。先从具体的、直观的活动开始,多采用实物作为活动材料,随着活动的深入进行,再进行映像、抽象的活动,先给学生留下感官上的刺激,再通过感官深入到思维层次的参与。例如,在开展课题为“三角形边的特点”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找来四根长度各异的硬纸条,教师再为学生悉心设计一份学习提纲:(1)用三根不同的硬纸条围成一个三角形,然后根据得到的三角形填好表格;(2)注意观察三角形的三条边,思考这个问题:要想围成一个三角形,三条边要满足怎样的条件呢?有了学习提纲作为导向,学生就用硬纸条进行试验,努力把三角形围出来,然后各自对表格进行交流和讨论,填好自己手中的表格,这就是直观、具体的“直接性经验”的获得。随后安排所有学生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讨论与思考,这就是“映像性经验”。最后引导学生根据表格发现规律:构成三角形的边的条件是任意两条边相加大于第三条边,这就是最终的“抽象性经验”。

三、开展合作探究,实现群体间经验共享

布鲁纳对“经验之塔”理论进行了提取和浓缩,按照学生获得经验的一般规律,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把教学活动分成了三个类别:动作性活动、映像性活动、抽象性活动。合作学习是新课程重点强调的学习模式,是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得活动经验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让合作学习开展起来。合作交流的前提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人探究,都有自己对活动的想法,都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只有学生都有自己的东西,合作交流才能进行得起来,学生在交流时才会有源头活水,才能有话可说,有内容可讲。教师要在活动中多给学生自己操作的机会,多让学生自己探究,自己思考,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例如,在进行主题为“搭配的规律”的活动时,教师可以提问:三件衣服和四个布娃娃搭配,你能想到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操作结束后,让学生互相交流经验。学生会发现,每个人的搭配方法都不一样,都是无序的,但是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从衣服开始的,一类是从布娃娃开始的,也就是说其实又是有序的。在如此的合作交流过程中,学生的个体经验得到了分享,也就实现了群体间经验的共享。

四、优化操作活动,在做中积累活动经验

活动是积累经验的载体。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必须建立在活动之上,因此学生的直观感受与亲身体验是通过活动逐步获得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做中学”。所以在数学活动中,应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等,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从而在动手操作中获取知识、积累经验,进而丰富自己的数学思维。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这一内容时,教师就设计了这样的操作活动:先把一个任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撕掉,把角的顶点重合后依次地拼到一起,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平角。然后,把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进行折叠,把角的顶点重合后也拼到一起。这样就得到一个平角。最后,用测量度数的方法得出角的度数,从而得出三个内角的度数在180。左右(其中忽略一些误差)。通过这样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积累了这样的经验: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应该为180。在这样的数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亲身经历了动手操作活动,从中获得了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的直观感受。

五、通过活动反思。提升、内化活动经验

教育实践证明,个体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过程。数学活动后进行自我反思是十分重要的,反思有利于从活动中汲取经验。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组织学生对参与的数学活动进行回顾与总结,回顾自己是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在活动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基本原理,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解决,积累了什么样的解题经验。例如,在教学《小数乘以整数》时给出这样的问题:0.8×3等于多少?首先,要求学生自主找出解决办法。其次,让他们思考问题:用什么办法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知识?通过这样引导,有学生提出:运用学过的以“元”为单位的数把这个小数转化成以“角”为单位的整数。这样,就把小数乘整数变成整数乘以整数。我们还可以把0.8看作8个0.1,然后再乘3得到24个0.1,从而得出2.4。学生的这两种方法看上去不一样,但比较一下可以发现,它们存在共同之处:都运用了数学思想方法中“转化”的原理,就是把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这样也很容易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发现了知识的内在关联,从中找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从积累的经验中反思从而提升并内化了数学活动经验。

总之,只有日积月累长期坚持才能在活动中积累学习经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活动的舞台,鼓励学生积极探索,踊跃参与到活动中去,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安排相应的教学活动,学生也就能通过多种活动积累学习经验。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