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把绊脚石变成垫脚石

时间:2024-05-07

谢金秀

一位教师网上发帖:实施高效课堂教学以来,老师的积极性不高,总是未按先学后教的模式上课,怎样激发老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呢?

这是各校进行课改过程中都存在并很现实的问题,只是程度、表现形式不同而已,领导、老师都认为绊脚石太多。随着课改进入深水区,很多学校都在探索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有效教学,提升教学质量。课改现实状况就像一块厚橡皮,不断地压缩、拉伸、变形,当就要变成另一种形状的时候,一松手,终是功亏一篑,又回归原形。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有几点需要校长引导一线教师辨析清楚。

一、何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有人说,教学是个偏正词,我认为,教学是个合成词,就像太极图,是师生和谐互动的一个历程。课堂上谁为主体?有的环节教师是主体,有的环节学生是主体,还有时师生、生生合作是主体。课型不同,各个环节的流程有差异,应该是双主体。这就需要教师合理转变自身角色,以平等和发展的目光看待学生。

纵观当前的课改主流,我认为可以分为研教型和导学型。有一定影响的特色课堂教学模式,如广东生本课堂;江苏洋思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山东杜郎口的先学后教,小组合作;上海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的后“茶馆式”教学;河南西峡的“三疑三探”;山西太谷的“二十四字”教学法。究其实质都是导学型下的不同教学亚型。所谓的模式,为的是便于区别和给外来者一个临帖的模板。所谓的风格,是几个先行探索的行家和教师赋予的。真正的实施,每个老师其实都有不断改进和发展的空间,课堂上均可打上自己鲜明的个人风格,也就是只要你真正走进新课标的课堂教学研究天地,就会有你自主的收获。只要能较大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主思维和表达能力的课堂就是高效课堂。

二、课改过程如何评价一个老师

我们的评估已成了一个体系,学校办学水平评估越来越弱化教学成绩而凸显办学特色,可教师评估却绕不开教学成绩。构建一个向高效课堂倾斜的评估导向机制已是势在必行。(1)学生成长不单单是用笔试成绩的高低作为衡量标准,应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估机制,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引导教师主动开展高效教学实践研究,防止先行一步成先进、先行三步成先烈的发生。(2)要有切实有效的制度来打消一线老师习惯性困扰的顾虑:这种有效教学的模式能否大幅提高学生成绩?能否为自己减负?操作过程中有很多问题,如何得到领导和同行的支持与帮助?实施过程中质量下滑咋办?领导考核时是否有倾斜、加分……(3)通过一线教师身边榜样的示范让他们感到实施课改模式上课的优势,杜绝玩“猫与鼠的游戏”,挑熟悉的弯路走,重选传统的教学方式。

三、校长要懂课改,靠前指挥

领导的态度就是风向标,作为校长,工作再忙,学校的教学中心工作不能放弃,只有靠前指挥,才能从中发现课改中的问题,不停地寻找规律、总结经验,就像一个美食家,炒菜本领不行,但辨味本领一定要有。特别是主管教学的领导要亲临课堂教学一线,有一定的课改教学经验,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能给教师作示范,乐意手把手地传授给同行,不能光是讲大话,空洞理论讲起来一大套,做起来一节课都上不了。唯有如此,才能形成学校的课改氛围与合力。

实行走动式管理,与大家一起去用心感悟课改的痛苦与快乐,通过思想、行为的引领将课改理念转化为教师行为。实行“走课”形式深入一线,看看学生在学什么,如何交流;老师的教学行为有哪些新变化,有没有可以推广借鉴的地方。从中发现课改中的问题,带头在实践探索过程中不停地寻找规律、总结经验,才能去推动、引领教师投身课改。

对课改老师要给予支持和帮助,给其宽松的舞台,考核方面应给予可能的倾斜。对观望教师多引导、交流,要有耐心,有时急于求成可能适得其反,不妨待别人成功后再学习借鉴。

有效教学从低效到高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借鉴、改进和完善,不可毕其功于一役。主观上,由于缺乏专家引领,课改浮华的表面也有许多的困惑。教师应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

四、课改深处是细节

如果说思路决定出路,操作中细节决定成败。不研究则已,一深入,问题便接踵而来。正是这些细节的困扰阻挡了人们往前再跨一步的决心。针对课堂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应不断进行策略研究,使这种教学模式不断地精细化和有可操作性。为此我认为应该注意这几点:

1.学生须培训

当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的基本功比教师的基本功更为重要。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醒、纠正,培养学生养成各种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会先做自学,会在小组进行有效的讨论交流,会分工合作,会互帮互学、会认真倾听,会质疑辩论;能大声汇报,能认真书写,会搜集资料、会出题改题,会自我管理,会评价欣赏别人。经过培训,我们发现我们的学生课堂上的表现越来越精彩,仪态大方,发言大胆,声音响亮,有信心,有独特的见解。

2.目标应明晰

推行目标教学时,要求上课前必须明示学习目标,但很多教师出示的是“教学目标”。我曾问过:这目标给谁看?大多回答没想过,应该是给听课老师看的。教学目标我认为有教与学两个方面,针对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完全格式化的教学目标只会让学生看得云山雾罩,浪费教学时间。

针对有些老师照搬备课录中教学目标的现象,应该改为学习目标,并力求简洁,有引导性。如敦厚小学郭志农老师在教学二年级《7的乘法口诀》时,学习目标定位为:我会编7的乘法口诀;我会用7的乘法口诀;我会背7的乘法口诀。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一目了然。如一年级数学《找规律》一课教师设计成游戏,用上台阶闯关式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竞赛中完成学习目标。高年级与导学案合一,每个学习目标之后设计了相关的导学案,这样学习目标是到达方位,而具体导学设计就是到达目标的具体路线图。

3.课件要交互

伴随社会的进步,现在的教学活动越来越科技化。听过很多课,精彩纷呈的背后,教师的个性和创造性却被预先制作的渗透于教学过程的课件所排斥,课件成了贯彻始终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反成了客体。尤其是实施课改后,由于学生已经“先学”,常常出现老师精心设计课件,预设的方案无法施行,一出示课件就把学生往预设程式里拽,人机互动实效性不高。

现代教育技术及设备对于今天的课堂教学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刻意的抵制或放弃是错误的。我们必须清醒:课件只是服务于师生的,什么时候用课件,以什么方式和方法应用?如何人机交互?应该大有文章可做,我认为教师可根据课堂生成的需要来应用。高塘小学吴双华老师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青山不老》一课时,在学生自主展示中提议:“同学们,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课堂学习所需的煤炭资源,待会儿你展示交流时若能结合老师课前为你们准备的这些资源来说,那你的发言一定比同伴更精彩。她课前把课件拆解成16个素材,用超链接方式可以随时打开。这些素材,就像餐厅的菜单,学生汇报时根据需求只打开了4个。一堂课学生实现了文本、课件、学生、教师间良性互动,收效良好。

4.展示有技巧

“先学后教”中“先学”工作做好了,“后教”环节中学生的展示评价、补充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的课堂,由于学生先学到位,展示环节用时较多,有拖沓重复之嫌。我们先后使用过小黑板、硬卡纸,发现水土不服,书写时间过长,学生有时被一些低层次的问题纠缠,后来发现用视频展示台效果更好,也可学生口头汇报。

当老师把课堂的主体让给学生时,就应该尽量少干涉和介入。要解决的问题应该设计成导学案的形式进行引领,一般问题由学生提出和解决。小问题在对学中进行,有一定难度的在小组讨论中解决。不必什么都拿到班上汇报。在课堂上应力戒老师接话:“他汇报得怎样?”之类的口头语,这样既有老师包办之嫌,还使课堂流程时时被教师打断。为此,我们专门收集过老师探索学生评价,补充的好办法。简单的就是:“我汇报完了,同学们认为还有什么补充的吗?”“我还有问题,想请××同学帮助回答。”变教师评价为学生、生师互动评价,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及思考的积极性。

爱默生说过:“一心向着自己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会为他让路。”如果我们能改革评价机制,靠前指挥,坚持不懈地开展高效课堂实践,回眸走过的路,也许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已经把一块块绊脚石变成垫脚石。?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