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与反思

时间:2024-05-07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九年义务教材小学数学第三册第9-10页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想、探究等活动,学会看米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了解厘米的实际长度,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探索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开放学生学习的空间、内容和方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案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呢?(原来是一只可爱的小猫)

要想知道这只小猫有多高该怎么办呢?(用尺子量一量)

在平时,什么时候也要用尺子量一量呢?

(裁缝做衣服、医生量身高、量黑板等的长度)

对,要知道一个物体的长度,就要用尺子量一量,我们先要学会看尺子。

二、新授

1.认识米尺(电脑显示放大的米尺)

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小尺,你们的小尺很漂亮,画有各种各样的图案,请仔细观察小尺上除了画有图案外还有什么?

学生自由说:

(1)有数字,请学生按顺序读一读。

(2)一条一条的线。对,这些线在尺子上叫刻度线,刻度线有的长,有的短,那长刻度线之间的每一个大格的长度一样吗?

(3)都有cm两个字母,cm这两个字母表示厘米。

(4)有刻度线的一边都是平平直直的。

尺子上有这么多东西,那这些数字有什么用呢?刻度线为什么有长有短呢?你们想不想知道?

我们先看尺子上的数字,它们是用来表示几刻度的,最小的是几?0所对的这条线段叫作0刻度线,表示起点,就像我们开运动会赛跑时的起跑线一样。

这些刻度线,有的长,有的短,这是用来表示长度单位的,我们要量物体的长度,就必须有统一的单位,厘米就是长度单位的一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厘米。(板书)

2.认识厘米

(1)1厘米有多长?你们能在尺子上指出来吗?

①学生指一指,说一说,从0到1厘米,从1到2是1厘米……

②每相邻两条刻度线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电脑显示)

③同桌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互相看一看。

④贴出一1厘米的实际长度。

(2)拿起图钉,猜一猜它有多长?(1厘米)

①电脑显示图钉与1厘米长的线段比较。

②动手操作:

1)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图钉,左手慢慢抽出图钉,这时拇指和食指间的小缝大约是1厘米。

2)看看两指间的距离,把它记在脑里,闭上眼睛想一想有多长。

3)不用图钉,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同学互相检查。

判断:数学书的长、宽、厚,哪个长度最接近1厘米?

找一找,你身上的哪个部位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量一量,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电脑显示)

你还知道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3.用厘米量

刚才我们说的1厘米的物体都比较短,也就是说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那怎样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呢?(板书“用厘米量”)

拿出纸条,我们已经知道1厘米有多长,谁能猜出老师手中这张纸条有几厘米?

让学生猜一猜。

为什么大家猜的结果不一样呢?

看来要想准确地知道一个物体的长度,一定要用尺子量一量。怎么量呢?学生试量。

教师演示量的方法。(电脑演示)

( )厘米

把尺子“0”刻度对准纸条的一端,再看纸条的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小结:不论量什么物体,一般都要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如果没有对准0刻度,就要数一数占了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

三、巩固练习

1.看一看

(1) (2)

铅笔长( )厘米 铅笔长( )厘米

比较两种量法。

四、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知道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一比),还知道了怎样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你们会量吗?量的时候应注意什么?(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另一端对着几。)

五、游戏,看谁有一双“火眼金睛”

先估计,再量一量。猜一猜老师手中的钢笔有多少厘米?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使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而且知道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可以丰富知识,增强本领,从而愿意并且想学数学。在“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动画导入新课,让学生带着问题动手动脑,探究新知。首先,安排学生观察,认识米尺;通过操作初步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要求学生找出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既突破难点、抓住关键,又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感觉学好数学是必需的,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然后教学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让学生先猜再量,培养估算能力。整个活动过程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因为不同的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所具备的数学知识与经验也不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在练习的设计和编排上要富有一定的弹性,从低层次的用正常的尺子量铅笔的长,发展到较高层次的用断尺子量铅笔的长,再发展到更高层次的如果没有尺子如何量出课桌的宽大约是几厘米,做到层层紧扣,螺旋上升,既满足了不同学生数学学习的需要,又紧密联系生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留给学生大量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体验成功的喜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