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邱俊霖
春秋时期,有一个名叫项橐(tuó)的孩子,十分聪明。项橐七岁时,曾在路上用土堆了一座小城池,他坐在里面,怡然自乐。这时,孔子刚巧坐车经过。然而,项橐依旧稳坐城中。于是,孔子好奇地问道:“小朋友,你为什么不躲避车啊?”项橐认得孔子,便回答说:“我知道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从古至今,我只听说过车子避让城池的,哪有城池避让车子的道理呢?”孔子被项橐问得无话可说,只好驱赶着车避开城池,取道一旁的小路。
后来,孔子还问过项橐好几个问题,项橐都对答如流、能言善辩,让孔子十分佩服。于是,孔子便拜其为师。“项橐七岁而为孔子师”也成为一段佳话。《三字经》里的“昔仲尼,师项橐”,说的就是这个故事。
有一回,卫国的大夫公孙朝向子贡打听道:“您的老师仲尼那么有学问,他都是从哪儿学到的呢?”子贡说:“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治国之道至今还留存在人间呢。贤能的人掌握了其中重要的部分,而不贤的人只明白其中的细枝末节。文武之道无处不在,夫子何必有固定的老师呢?”所以,對于孔子来说,学无常师。
孔子曾经跟随学习过的老师还有很多,比如郯(tán)子、师襄、苌(chánɡ)弘等。唐朝的文学家韩愈认为: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或许比不上孔子。可孔子却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因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