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序列化阅读方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4-05-07

郭伟豪

摘 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被赋予了更高的期待。然而,当前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仍存在忽视对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学模式单一、缺少启发与指导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可以从分组分类以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设计问题以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欲望、关注个体情况以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及时评价以帮助学生正确掌握阅读技巧这四个方面,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序列化阅读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序列化  阅读方法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其语文综合素养。具体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水平提升。但在高中语文阅读的实际教学中,教师的阅读方法指导并不是很到位,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缺乏关注,这都导致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阅读水平不高。

一、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忽视对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过程往往是先疏通文意,后对语句进行赏析,对修辞与表达方式进行分析,重点关注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而忽略了阅读技巧的教导。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很多学生在自主阅读时,往往更关注文本的表层内容,把所见当作所得,缺乏对文本内容的高度总结和深度思考,最终“只见一叶,不见泰山”,无法自主有效地阅读文本。尤其是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时,书中繁杂的人物和情节令学生摸不着头脑,阅读对象体量的增加使得学生借助疏通文意來理解文章也变得艰难,最终阅读所得大概就是几个有趣的情节,几段令人拍案叫绝的词句。

此外,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往往寄寓于课文教学之中。这固然拓宽了阅读教学的广度,丰富了阅读教学的内容,却也让学生失去了对阅读技巧的聚焦。因而学生很难养成自主阅读的能力,提高自身阅读水平。

2.教学模式单一,降低思维灵活性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多数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即将教学内容涉及的阅读技巧单方面灌输给学生,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既没有尊重学生的基础情况,又没有给学生留下自主探索的空间和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只能跟随教师的脚步,被动接受相关知识点。久而久之,学生就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灵活性,难以灵活运用阅读技巧。

还有一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的变体,即教师教学时给学生留足表达的时间,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帮助学生逐步推导、总结出对应的阅读技巧。这种教学模式看似给学生留足了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掌握了主动权,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标准答案早已确定。一问一答的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跟随自己的逻辑分析、思考问题的过程,本质上还是教师单方面向学生灌输知识。

3.缺乏启发,限制发散思维

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和分析来获取知识和技能。然而,如果教学只强调学生对文本的分析和解读,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启发和发散思维引导,就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和个性化发展。例如,教学《红楼梦》时,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而忽略了其中的深层思想和主题,那么学生们就会缺乏对文本进行深入思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此外,如果教师只是要求学生按照给出的固定答案来分析文本,而不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和发挥创造力,也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同时导致学生对文学作品感到枯燥和无趣,从而失去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例如,如果教师只是按照固定模式去分析和解读诗歌,而不鼓励学生自己去感受和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那么学生们就会失去对诗歌的热爱和兴趣。

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而序列化阅读方法的应用,能够为教师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提供一种新的路径。

二、序列化阅读方法概述

序列化阅读方法是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重要阅读方法,也是高中语文教师帮助学生掌握阅读内容、提升阅读能力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可以应用序列化阅读方法,合理编排阅读文本,构建一个具有系统性的阅读框架,让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从而逐步提高其语文阅读能力。

例如,《红楼梦》这本书中有很多关于人物、情节等方面的描写,为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教师可以针对某一具体人物,列出其人物关系图,并将原文中对该人物的描写摘录出来,让学生进行聚焦式阅读。比如对于“秦可卿”,教师可以将《红楼梦》中与“秦可卿”有关的主要人物和情节列出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这个人物形象。

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来对文本内容进行编排。比如在《祝福》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将“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单独列出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三、具体的应用策略

1.分组分类,引起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在阅读的组织形式上,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小组成员共同阅读同一文本,对其内涵进行合作探究。学生在相互鼓励和支持下,充分挖掘文本的内容,从而对文本产生强烈的兴趣。这种挖掘会在兴趣的驱使下越加深入,挖掘到的成果在阅读完成后会转化成更深刻的知识和更强的获得感及成就感,促使学生期待下一次的合作阅读,由此形成良性循环。

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教师需要先对阅读内容进行分类,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某一类型的阅读内容进行自主阅读。教师根据不同类型的内容,指导学生掌握相应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有序阅读。例如,有学生对《诗经》有阅读兴趣,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诗经》中的不同主题以及背景知识,再让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角度去阅读文本内容,并进行分析和解读,最后通过布置任务的方式让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总结。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主动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2.设计问题,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欲望

教师在进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时,可以通过设计问题的方式来引导学生阅读。问题提出后,教师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回答,再通过分析学生的答案明确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困难,从而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具备开放性且能高度概括阅读文本,以便学生充分调动相关学习资源,对文本生成自己的理解。例如,在《将相和》这一课,教师可先让学生阅读《将相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再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将相和是什么意思?”以进一步引出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

此外,课堂上的一些有趣的活动同样有着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欲望的作用。例如,在学习《背影》这一课文时,教师可以先组织一场角色扮演游戏,让学生两两一组,扮演文章中父亲和儿子的角色,以调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分享一些和父亲在一起时的难忘事件,以此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内涵。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情境,进而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关注个人情况,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一方面,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牢牢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阅读水平,以此为依据,选择合理的阅读方法和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取得进步。

另一方面,教师不能过于“迷信”自己所掌握的学情,要学会“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在教学设计中留足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对文本内容进行有目的地阅读。例如,对于《边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故事背景,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置阅读任务,带着任务有重点地对《边城》进行阅读,并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想法和感受记录下来,最后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4.及时评价,帮助学生正确掌握阅读技巧

在阅读过程中,一些学生因为没有正确掌握阅读技巧,遇到不懂的问题往往略过,对于文章的理解含糊不清而不自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阅读收获进行反思性评价。例如,在学生运用相应阅读方法自主阅读《陋室铭》这篇文章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梳理自己的收获。接着,教师需要对读后感进行评价,重点关注学生是否正确使用了相应的阅读方法。学生根据教师的反馈,重新对这篇文章进行解读,最后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总结和评价。如此再三,直到学生完全掌握阅读方法为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掌握阅读方法,还可以有效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总之,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来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自主阅读。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水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将序列化阅读方法应用于阅读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并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为此,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理论、探索新形式,并積极地与其他老师进行交流和探讨,探索出高效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以有效地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系淮安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立项课题“高中语文‘序列化阅读方法的运用研究”(课题立项编号:2021GZZX13)的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江苏淮阴中学教育集团新淮高级中学]

随着教育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推进,通用大模型的教育应用将促进教育生态朝着数字化、个性化、多元化发展。针对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对教师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挑战,教师应保持包容、开放的态度,主动开展学习,加强自身对智能技术基础性原理和知识的了解,在实践中不断强化和拓展自身数字素养,在教育理念、技术应用、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改进,从而主动适应人工智能新时代的到来,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

教师应全面提升自身数字素养水平,积极探索利用人工智能在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模式创新、数据驱动的教学评价实践等方面的教育价值,重新认识“师—机—生”三位一体的新课堂,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构建人机协同的数字化学习共同体,将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应用融入数字化教学设计、实施、评价全过程。通过持续开展数字化学习与研修、教学研究与创新,提升专业水平。例如,教师可以基于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按照上下文序列执行任务、生成启发性内容的能力,把课堂活动的组织放在时空序列中进行重新设计,构建有助于促进学生探究、思考、协作的开放性思维支架;把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拆解成多个问题群和思维链,引导学生在智能技术支持下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 吴 砥、陈 敏,《中国教师报》2023年10月18日13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