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林阳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对生命的认知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价值观及人生的形成。在新时期“双减“背景下,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深入挖掘初中语文教材中关于生命教育的资源,创新教学方式,厚植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认识,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 生命教育 群文阅读 大单元教学
在地球上,千姿百态的生命竞相展现出自己的活力,每个人的生命是在无数的偶然中产生的,我们每个人在这一个角度来说是幸运的,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它是大自然的奇迹,是宝贵而美好的。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对生命的认知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价值观及人生的形成。在新时期“双减“背景下,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深入挖掘初中语文教材中关于生命教育的资源,创新教学方式,厚植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认识,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教师对大单元整合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把语文教材中一些主题类似的课文进行有机归类,再归类的过程中挖掘出这些文章的内在关系,结合他们之间的关系创设出一个一致的教学环境,然后再开展主题教学教学。这种对初中语文教材的有机整合不仅对应了统编语文教材编排中的“主题单元” 的编写形式,更有助于学生对主题文章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对生命主题单元教学而言,采用大单元这种形式,有利于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感悟生命的价值和力量。
1.整合教材,引领学生解读生命的尊严
语文教师关于生命教育的使命和担当是:“引领学生把对生命的追思引向心灵的深处,孕育透彻的生命意识,从而达到对自己生命的珍爱,对他人生命的同情,拓展和丰富人的生命情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初中语文教学主要以文章作为载体,但这并不是说一节课就需要对一篇文章进行解读探究,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是综合性强,这一特点就更需要教师对同一个主题或者是统一题材的文章进行归类,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其内在的含义,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就会更加透彻。相反,我们如果把相同主题的文章之间的内在联系割裂开来去分析,就会背离语文教学综合性的特点。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准备充分,研究教材教法、研究学生,选择适合学生最近知识点的表达方式和表达顺序,以此确保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在整合教材的过程中,教师要牢记通过协助学生挖掘自己的潜力,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仅要备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状况,还要分析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顺序。综合分析整个初中语文教材,每学期的教材中都包含四季的美景、人间真爱等单元主题,所不同的是每个单元主题都有所侧重,如果再具体到每篇文章,会发现每篇文章之间也存在很多的内在联系,这就要求我们根据文章的顺序去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方式,以创新教学形式面对我们的学生。
例如统编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就是以“情感哲思”为单元主题,这一单元包含《背影》 《白杨礼赞》《散文两篇》《昆明的雨》四篇文章,我们在深入挖掘这四篇文章的含义后会发现,每篇文章都暗含着生命教育的内容,特别是注重了对生命精神的颂扬。这就要求们在备课时候仅仅抓住生命精神这一共性进行研究。
我们完全可以把这几篇文章的教学重点落实在对学生的生命教育上,例如《背影》中有关描写父亲对儿子细腻的情感中就夹杂着对生命的艰辛以及劳苦;我们阅读《白杨礼赞》这篇文章时候,从表面上理解作者是在赞扬白杨的坚贞不屈,但是如果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去思考和挖掘,就会领悟到作者更深层次的意蕴是在说明中国人民对抗日战争必胜的信念,是对生命的敬畏;《昆明的雨》这篇文章从表面上看是作者作者描述的是昆明的雨以及桃花和桂花,但是内在的含义是作者对那段难忘岁月的挂念,对经过生命洗礼年轮的思念。作为教师如果能从这些内在的联系出发,对这些文章进行整合,从生命的角度带领学生去审视文本,学生就会更全面的感悟生命的真谛。
2.采用群文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生命的实质
群文阅读指的是学生们和老师共同围绕同一个主题曲展开对文章的架构和探究,最终达成共识的教学目的。要做到群文阅读首要的任务是选择好教材中的文章,既要體现文章内容的不同,还要求文章在内涵上的相互联系。现阶段群文阅读教学在中学阶段进行的很火热,教师在开展群文阅读的时候需要精心挑选文章,最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文本。统编语文教材的单元主题编排方式就为我们的群文阅读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环境。例如九年级上册“青春少年”这一主题单元中,完全可以选择《故乡》和《我的叔叔于勒》进行群文阅读教学训练。我们来看部分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阅读《故乡》这篇文章后,能否回答出这篇文章的主人公?
生:我认为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我”,因为这篇文章是站在“我”的视觉展开叙述的。
师:你的思考具有一定的道理,设想一下,探究谁是一篇文章的主人公我们是看这个人物在文章的字数还是看这个人物在文章中的情节甚至冲突是否占主要地位?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师通过字数来表现还是通过人物来表现?显然,文中的“我”在文章前后没有太大的变化,对比也不够明显。
生:闰土。
生:虽然闰土在文章的篇幅比“我”要少,但是闰土却处于文章的中心地位,对文章的的中心思想起到了决定作用,而“我”仅仅把整篇串联起来,是这篇文章的线索人物。
师:那么《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主人公是谁呢?
生: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并不是于勒,而是菲利普夫妇。于勒在文中的情况变化了三次,而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也发生了三次变化,作者是通过菲利普夫妇的三次表现来展现了本文的主题思想。
师:两篇文章的作者不同,写作方式不同,那么两者的共同之处是什么呢?
生:都抓住了人物前后的变化来表达对社会的不满。
从上面的教学片段中,我们会发现教师在开始的时候没有从生命的角度展开教学,而是从引导学生确定小说的主人公入手,在对比了两篇文章的思路之后,才带领学生曲领悟生命这一主题,从中激发了学生对社会生命的精神生命实质的探究。
在文章基本内容的基础之上采用适当的方式对本章进行解读,达到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教学目的就是文本拓展。生命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不是让学生仅仅知道一个结果。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帮助学生拓展有关生命教育的知识,以此来满足学生对生命内涵的理解需求。
1.思考文章所处的时代背景,在时代大背景下感悟生命
作者对小说的创作过程脱离不了对当时时代的记录,正是因为作者的文字赋予了时代的内涵,作者本人也是时代的记录者。初中统编语文教材每册包含24篇文章,这些文章虽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也能够满足不了学生的阅读需求,这就需要我们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帮助学生增加阅读量。文章的时代背景往往赋予了文章的生命,学生需要通过了解时代背景来了解文章,甚至通过时代背景能够把文章的主题和内涵挖掘的更深入。
在阅读《故乡》这篇文章的时候,学生能够体会到作者是通过对闰土的描写来表达家乡近几年的变化,又通过杨二嫂等人物的前后变化来看待人性的变迁。学生如果在阅读的时候不了解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去理解闰土和杨二嫂等人物变化的原因是很难的。在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命脉和政治力量以及军事力量都进行了操纵,我们在这样的多重压迫下,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杨二嫂和闰土的变化那是时代的产物。文章二点时代背景是作者无法改变的现实,而文章的内容正是作者对这一时代背景的感叹,或者是对新时代的呐喊。有了这样的时代背景,我们的学生就会明白农民在当时的生存是何等的艰难,学生就会感悟到生命的艰辛。
2.研读作者本人,在作品中渗透生命教育
主題是作者赋予文章的灵魂。即使同一个作者的写作风格在不同的文章中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作者一般对通过自己的多篇文章表达自己的情感。就是同一个作者也会通过另一篇对自己的思想进行延续,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对同一作者的多篇文章的整合也构成了作者的情感链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仅解读教材上的文章,就会显得单调和乏味,如果能对统一作者的多篇文章进行归纳,就会对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有一个截然不同的理解。例如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中,当自己的母亲意识到自己的日子不多的时候,依然惦记着自己瘫痪的儿子,当作者在很多年之后去写和母亲相处的时刻时,用“艰难”这个词语去形容母亲的生活,会发现在艰难的背后,是母亲自身对病痛的挣扎,母亲十分明白,要想让自己的儿子成为生活的强者,自己必须成为坚强的母亲,要想让自己的儿子珍惜生命,必须自己要珍惜生命。而在《合欢树》这篇文章中,史铁生却用“安慰”两个字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这既是对母亲不再忍受折磨的欣慰。也是自己敢于摆脱病魔、直视曾经愧疚的内心的安慰。作者正是通过这个词让人们在痛苦的挣扎中读出了一丝的欣慰。文本在读者和作者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人们在相互切磋中表现出了对不同作品的不同解读。多角度去解读作者的不同文本,就能感悟到生命的的成长,聆听到生命拔节的声音。
总之,教师只有在语文教学中挖掘中教材的资源,在文本拓展中渗透生命教育,创新生命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找到突破生命教育的突围路径,就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培植学生的生命意识,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
[作者通联:安徽萧县中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