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考语言运用类试题分析及测评策略探究

时间:2024-05-07

宋涛

摘 要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表明了语言文字运用至关重要,这在考题中有突出的表现。这一现象为语言文字运用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的突破口。中学语文教师可以从中考语言文字运用类试题的命题依据以及命题特点来探究语用题编制和测评规律,从而为实际教学和测评提供一点借鉴。

关键词 中考 语用题 测评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稿)》反复强调了“语言文字运用”,由此可见,“语言文字运用”至关重要。但语言文字运用的观念确立和能力培养往往在初中的实际教学和测评中被忽略,长期以来教师们习惯于遵循着以考定教的原则来进行语文教学,这样的教学难以引导学生真正把握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加之语言文字运用涉及的范围广,这就要求学生要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知识并在不同的情境下进行实践。因此,语言文字运用过程中存在多重困境。语言文字运用是新课标的聚焦点,是语文教学目标和内容的核心,是个人和文化进步不可缺少的一环,为逐步解决语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就中考语言文字类试题进行分析,探求其命题依据,归纳试题特点,总结语用题编制与测评的规律。

语言文字运动类试题虽在中考语文试卷中的占比不大,但是却对考察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语用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考语言文字类试题命题依据主要有两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初中语文教材。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2019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中也明确指出“取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严格依据课程标准科学命题。”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相较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上更强调了语言文字的运用,并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细致的要求,如要求语言材料的文化融合,要求学生具有初步进行表达与交流的能力。这些要求也可能直接影响语言文字运用的测评内容与方式。此外,新课标区分了生活中的“听说读写”活动和语言的“听说读写”活动。在明确两者的内涵之后,新课标首次提出了语文学习的概念,这也为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和测评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指导,即紧密联系生活中,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跨学科的学习等等。因此,中考语言文字运用类试题的编制与测评要以课标为基础,充分理解课标体现的新理念,将课标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要求落到实处,并且梳理与之相关的评价标准,提高试题编制的科学性。

2.初中语文教材

语文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学用书,是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教材作为语文知识的主要载体与考试密切相关,中考试题往往渗透着教材内容。以2021年浙江省省辖市中考卷的语用题涉及的教材内容为例,浙江省各地区中考卷语用题与初中语文教材存在一定关联。一方面,语用题主要通过主客观题的形式呈现,要求学生写出相关的教材内容,如湖州市初中学业水平测试是通过表格的形式设置了4个情境,让学生根据提供的篇目名称,写出与之相符合的诗句。另一方面,部分地区的中考卷语用题则直接选用教材内容,如嘉兴市初中学业水平测试围绕“水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进行设计,分成“方案设计”“學习实践”“成果构建”三个阶段,正好与“身边的文化遗产”综合性学习的步骤相对应。

学生的语文学习首先要读懂教材。每一篇课文的学习都包含着对词语的积累,对语言材料的分析、体会,对语言现象的梳理总结,而这些也正是语用题要考察的范围。因此,中考语言文字运用类试题的编制与测评要充分研读教材,在整体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深化对于教材中语言材料的理解,提高试题编制的深度。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目的是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虽是由各地区自主命题,但是其命制要求统一,程序规范,命制结束后还会分区域、分学科开展考试命题评估工作。因此各地区中考卷语用题呈现出了一些共通的特点。以下主要就2021年全国各省会城市语文中考卷中的语用题从试题形式、内容和能力出发来分析其特点。

1.试题形式:稳中有变

2021年全国各省会城市语文中考语用题在题目位置、题型上表现出了相对稳定。就各省会语文中考板块命名来看,与“语言文字运用”有关的命名方式就有很多种,如福建省中考卷第一版块就叫积累与运用,北京市中考卷则叫基础·运用。由于板块位置的限制使得语用题的位置也相对固定。题型上主要分为两类——主观题和客观题,客观题主要考察语文基础知识的运用,主观题则主要考察语言的表达与应用。但随着新课标理念的逐步内化,语用题表现出情景化的特征,以2021年杭州市初中学业水平试卷为例,板块一中结合庆祝党成立100周年设置了这个关于“家国天下”的综合实践活动,以赞美家乡的材料、古诗文朗诵会等形式贯穿了对字音字形、古诗文的考察。这样的变化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命题过于单一的形式,使情景化逐渐与试题融合,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运用语言文字。

2.试题内容:语料来源多元

《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指出语言文字事业具有四个特点,关乎国家经济历史文化发展、国民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要大力推广,规范使用。基于发展纲要的引导,命题人员在命题过程中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关注现实生活,贯通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将传统文化、社会生活、时事热点、跨学科知识等都纳入到语料范围,使得试题创作来源更加丰富、多元,比如2021年重庆中考卷B卷中的语用题就围绕“和”这一主题,让学生针对班级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消极的情况拟定“班级议事规则”。这样做不仅能有效拉近语言材料与学生的距离,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留意、思考社会现象,广泛涉猎各学科知识。

3.能力考察:综合性凸显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评价要体现整体性和综合性,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以提高语文素养为目的的语用题也逐渐表现住综合性的特征,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比如2021年上海市中考卷13题在考察概括能力的同时,对语言的表达的简明准确作出了规定。太原市中考卷第8题则兼顾了对学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考察,即要求学生理解杨绛和钱钟书先生的生平事迹背后的内涵,又要用准确、得体、连贯的语言进行表达。

语用题选材来源广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等方面存在关联,题目形式呈现多样,甚至有时候会结合最新的网络形式,表现出新颖性和灵活性,能有效训练学生整合处理信息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1.立足课标,体现课标理念

语言文字类试题的测评要以新课标为基础,努力落实课标理念。新课标强调了在“语言文字运用”中体现语文的特征,即怎样在选择和运用语言来进行交流沟通和表达。这也给与语用题的测评一定的提示:首先,语用题测评要明确测评的指向性,测评应指向学生语用能力的提高、语感的培养而不是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因此,要注意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实际进行测评。其次,语用题测评要扩宽测评材料的广度和深度,注重多领域、跨领域语料的引用,挖掘语料的深层内蕴。最后,语用题测评要兼顾人文性和工具性这两大特征,在对学生的知识积累进行考察的同时,发挥语言材料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中自主进行言语经验的建构,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2.研读教材,灵活运用教材

由于学习任务重、课时紧张,中学教学过程中有时候经常会出现教师选择性放弃一部分教学资源的情况如跳过一些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简单梳理其中的基础知识,更有甚者,直接忽视综合性学习等综合性较强的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不仅将学生对语文的理解局限在一些重要的选文之中,也将语文和生活、文化等割裂开来。但就中考卷的语用题测评而言,这些教师忽略的地方正是中考的考点。若是教师对教材的关注都是局限的,自然在测评过程中无法准确把握重点,无法感知语用题背后的深意。因此教师必须要端正自己的教学观念,充分研读教材,若无法开展“语文文字运用”专项教学,也应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逐步渗透,努力挖掘选文与语用题之间的联系,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对每次考试的语言考点进行归纳总结,尝试总结语用题的命题规律和未来趋势,不断提高自己对语言文字的敏锐度和洞察力,例如2020年湖南中考卷第7 题就让学生针对避讳的语言现象发表看法,而这一语言现象正是统编版七年级下册《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中会涉及的。

3.关注生活,树立大语文观

虽说考试是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各项能力的考察,但换一个角度来看,测试实则是体现所处时代对学生的素质等方面的要求,社会生活作为试题的编制的来源对编制过程发挥着重要影响。所以,无论语用题的测评形式发生多大的变化,其本身都不可能脱离时代而存在。所以,教师要想做好语用题的测评,在理解体悟新课标之余,要培养自身了解社会生活,观察时代动向,关注社会变革的习惯。如2021年浙江省绍兴市的适应性测试就涉及了2020年十大流行词等新型媒体带来的新词语和新华社2021年度关于三星堆的新闻报道。教师既要以课文为基础,又要将眼光投向世界,看向不断进步发展的时代,从生活中发现感受语文。教师要跳出语文的传统框架,让生活中的语文进入视野,这样做既有利于教师基础知识的巩固,又能提升教师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度,更好地对语文题进行设计和打磨。

综上,在语用题的编制上,命题人员能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不断与时俱进,跟随时代发展的浪潮不断变换题目形式等,表现出了强烈的改革意识,大体上实现了多角度多方面考察學生综合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而在试题的测评上,教师也需要努力进行思想变革,基于课程标准总结测评标准,基于教材和时代发展提升测评能力,基于教学实践把握测评规律,逐渐促进语用题测评向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

[作者通联:重庆第一中学校]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