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时间:2024-05-07

张卉

摘 要 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一直贯穿语文学习的始终,其在传统语文课堂教学和现代语文课堂中的学习方式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古诗词和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对学生学习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以这两类课堂为例,结合教学实践,分析现代语文课堂学习方式的特点,探索在现代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好地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 传统文化 语文课堂 学习方式 古典诗词

最近几年,随着汉字听写大会、中华成语大会以及中华诗词大会在各大电视台的热播,全国掀起了一场场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热。其实,中学语文课本始终都贯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而在中学语文课堂上,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学习也一直贯穿着语文学习的始终。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对中学語文课堂上教与学的关系有了全新的阐述,中华传统文化在传统语文课堂和现代语文课堂中的学习方式也随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现代学习方式的优点已日益凸显出来。那么,如何在现代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好的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呢?我们可以通过传统语文课堂与现代语文课堂学习方式特点的对比分析得出经验。

传统的中学语文课堂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法为主,而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是听讲,对于课堂知识往往只是被动的接受。在课堂上,师生的交流很多时候只是简单的问答,没有更多思想和语言交流。老师高频率、高速度的讲课,让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黑板上,学生忙于将老师所讲的知识点记在笔记上,根本没有时间进行更加有效深入的思考,也无暇与老师进行更多的交流。“一言堂”的授课方式让语文课堂变得气氛沉闷、缺乏活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大多集中在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古代诗词鉴赏两个部分,很多教师在备课时往往关注的是学生如何会做题,如何在考试中拿高分,很少基于语文能力的培养及语文素养的提高而制定学习内容,所以很多学生都是机械的记忆文言知识点,背诵古诗词。对于这一类优秀古典篇目的学习,学生经常是还没来得及进行细细的品读和思考,老师就已经迫不及待地将文本分析倒给了学生,这样就破坏了学生对于文本的自主及创新性的解读。传统语文课堂学习方式的弊端已经在教学实践中明显显露出来。

随着学习型社会的到来,学会学习比学习本身更为重要。与传统语文课堂相比,现代语文课堂的学习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语文课堂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由过去单纯的“听老师讲课”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课堂上的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以课堂主人的身份学习思考,并提出问题,再通过合作、探究,自己解决问题。这样自主学习的方式为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让课堂气氛不再沉闷。

对于文言文、古诗词鉴赏篇目的学习,现代语文课堂学习方式不再是听老师读、听老师讲,按老师要求记忆、背诵。在自主预习中,学生会搜集与之相关材料,为正式学习做好准备;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在预习的基础上对作品预先做出自我理解;合作探究学习会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在老师的指导下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学习过程中充满着学习的乐趣。现代语文课堂的学习方式因最大限度的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优势及良好的学习效果已渐被长期的教学实践所证明。

中国古典诗词是古人经过历史的积淀留给后人最经典的作品,使中华传统文化最直接的体现,但由于年代的久远不容易被学生轻易的解读,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更好的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呢?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得到了以下几点经验。

1.通过课堂诵读,有效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诵读,是古诗词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往往都要借助诵读来实现。重视诵读教学,学生就必然会认真仔细揣摩作品,细细品味其中的情感,这就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为进一步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打下基础。

记得讲《扬州慢》的时候,四个小组的同学经过内部的评选各推选出一位代表进行小组竞赛,当最后一组的代表伴随着略带没落伤感的音乐开始朗诵时,大家顿时安静下来,那声音的抑扬顿挫完全与作品内在实质契合,直到朗诵结束几分钟后,班级才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语文课堂一瞬间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作品赏读的舞台,学生说:“在读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就是姜夔,走在已经衰败的十里扬州路上,满目青青的荠麦,悲伤感油然而生。”而其他同学也在缓慢而低沉的音调中,有了扬州昔盛今衰的强烈情感体验。

2.通过古诗词背诵比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古诗词背诵默写一直被教师视为检验学生诗词学习最基本的方法,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诗词常常就是通过吟诵来体现其浪漫的魅力,如果只是一味的背诵、做题,学生会觉得特别枯燥。因此,在语文课堂上组织一场小型的古诗词背诵比赛,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赛的形式可以依托高考默写题的形式,采取分难度答题的方法,采用给上对下、给下对上或者情景式默写的题型,也可以借鉴中华诗词大会的形式,设置“飞花令”等环节,让语文课堂充满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语文课堂充满比赛的热烈气氛,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3.通过传统文化的知识拓展,提高学习的兴趣

中华传统文化灿若星河,知识体系系统完整,而中学语文课本由于篇幅的限制,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现往往只是完整体系中的一个点,如果在课堂上老师只是简单说明,便不会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个契机进行知识的拓展,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在学习《氓》这篇课文时,当学到 “总角”时,笔者问学生还学过哪些表示年龄称谓的词语,学生想起了 “垂髫”以及花甲、古稀等。学生对古时候不同年龄的称谓产生了莫大的兴趣,笔者就抓住这个学习的契机,对传统文化中对于不同年龄的称谓进行了知识的拓展,学生也了解到 “孩提”“黄口”“束发”“弱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等不同称谓所指代的年龄,在课堂上还进行了饶有兴趣的讨论。因此,在语文课堂上对课本所涉及的传统文化知识点进行拓展,将会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语文学习日渐突出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下,充分利用有限的学习资源及现代学习方式的优势,在中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学习并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认真思考,并努力去做的事情。笔者相信,只要我们在现代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让学生更好的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并收到良好的效果就一定会事半功倍。

[作者通联:黑龙江大庆市第四中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