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群文阅读”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4-05-07

王月玲

关键词 高中语文 群文阅读 古诗词 教学策略

“群文阅读”教学理念的出现,对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是一次重要的变革:外在特征上,由“单一文本”到“群文”;形式上,由“单向灌输”到“共同参与”;在组织教学上,由“个体学习”到“合作探究、互动共享、视域融合、达成共识”。学生的阅读逐渐具有如溪流之广度、如苍崖之深度、如攀峰之高度。当前高中语文古诗词出现“兴趣索然,因循敷衍”“牵襟掣肘,进退维谷”“成绩为本,分数至上”的现状,部分高中生在高一学完2本必修教材后,仍然读不懂诗歌,有时甚至对一些浅显的诗歌的分析也存在障碍,学生诗歌的鉴赏水平仅停留在文字解读层面上。到了高二,学完3本选择性必修教材后,学生的兴趣和鉴赏水平并没有随着学习的增长而提高。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生想要感受到富赡绚烂的古诗词魅力,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调动学生参与探究古诗词的积极性。

一、 兴趣层:传承中华文化

笔者通过自己二十多年一线教学对学生的观察,发现在诗歌教学中,学生对作者、时代背景、具体的历史故事比较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建立古诗词的兴趣群。历史变迁、朝代更替、人物悲欢离合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都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无形中接受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在兴趣层,我们可以确定“作者”和“时代背景”两个维度,作为诗歌群文阅读教学议题的参本。

1.同作者选文——知人论世

以作者为议题进行的群文阅读是最简单的组文思路。作者在不同的人生历程中呈现出的创作风格有差异,选取能够呈现生活境遇、意识形态蜕变、个性特点的代表作品进行群文阅读,去了解古诗词背后全面、立体的作者形象,有的同学甚至会从诗人的情怀中找寻情感上的共鸣。

以李清照为例,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年幼时家境优裕,因此在她小时候就奠定了文学基础,结婚后与丈夫赵明诚钟情于收藏整理金石古籍。金兵入侵中原后,国破夫亡、颠沛流离。所作的词,前期多写闺中生活、浪漫爱情、悠闲自在,代表作品《点绛唇·蹴罢秋千》:“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多么活色生香的行乐图,我们仿佛看到一位纯真烂漫、顽皮羞涩的少女。还可以从其他词中感受到这一形象,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表现出李清照新婚燕尔,处于花好月圆、尽享温存甜蜜。后期的词作多写蒹葭之思、愁情不断。《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再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两首词一改往日俏皮的少女形象,而把一个女人对丈夫的的思念愁苦形容得淋漓尽致。通过李清照前期词作和后期词作的对比,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李清照,学生对李清照的人生经历、悲欢离合的人生故事感兴趣,自然会带着兴趣去探究其词作。

2.同时代选文——以时品诗

进行诗歌群文阅读教学时,可以以时间为线索组文。作者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会在诗人身上打下烙印,选取同时代能够代表该时代特点的代表作品进行群文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把握该时期诗人的感情基调及诗歌的主旨内容,从而进一步赏析诗歌。

以唐朝为例,初唐时期诗人上官仪,其诗“以绮错婉媚为本”,追求辞藻华丽;盛唐时期李白的《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既体现乐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又从侧面反映了盛唐时期的繁荣景象。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由盛转衰,杜甫的“三吏三别”尤为典型,“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石壕吏》),反映了人民在官吏们残酷压迫下的悲惨生活,“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反映了唐玄宗年年进行拓边战争,使人民饱受摧残,不少人成为了当时战争政策的牺牲品,白居易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教学以时间为线索组文,让学生了解唐朝时代的变迁,从时代的角度分析把握唐朝诗人不同时期的情感和诗歌的內涵。

二、会意层:领会内在意蕴

从语文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领会古诗词的内在意蕴与语言建构和思维发展的关系密不可分。学生通过对意象、题材、写作手法等关键点的学习,能品味到古诗词独特的魅力。意象,是指具有情感伴随的表象。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述:意象=表象+情感伴随。高中语文教材中,不同题材类别的诗歌,会有常见的意象,如田园诗常见意象有郭外、农田、 墟落、桑麻、牧童、邻人、野老、郊外、草屋、柴门、荆扉、炊烟、五谷(黍)、鸡、犬、牛、羊、蚕、蛙等;山水诗常见意象有山泉、溪水、石桥、樵夫、渔翁、山客、隐者、松竹、树林、草木、明月、清风、云雾、霞光、露珠、五柳、南亩、猿啼等;送别怀人诗常见意象有“柳”“酒”“月”“水”“长亭”“短亭”“舟”“灞桥”“古道”等。老师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意象建立意象群,开展古诗词教学。

例如,酒文化在中国古诗词中品醇味久,诗人用“酒”这一意象表达出的情感各不相同,如失意、思念、慷慨豪迈等,“酒”在这里就是意象群。李白的《月下独酌》以韵味取胜:“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独”字写出诗人内心以及环境的冷清,李白不甘落寞,把天上的明月、地上的影子一起举杯畅饮,月下人影、酒中人影以及诗人,便成了三人,更加衬托出李白的清高孤傲。再如李白的《行路难》写出了诗人在愤慨中雄豪奔放气魄不减:“金樽清酒斗十千”,李白对于朋友的深厚友情,对于友人被弃置的惋惜,不惜万两的金钱,设下盛宴。到后面的“行路难!行路难!”发出前路崎岖艰难的感叹,直至最后李白终于坚定了“直挂云帆济沧海”,唱出了高昂乐观的曲调,诗人内心虽愤郁不平,但仍然对理想充满自信与乐观。酒亦有清新恬静之意,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是淳朴舒适田园生活的代表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绿树环绕,青山横斜、场院菜地、饮酒言欢,一幅淳朴自然的田园风景图映入眼帘,“桑麻”描绘出诗人与朋友不劝酒、不拘束的氛围,写出了自然天成的美感。边塞酒更为豪放豁达,王翰的《凉州词》堪称优美:“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不正面描写战场,却通过战前饮酒表现出战士们对战争的厌恶以及视死如归的悲壮情怀。忧郁哀怨的酒当属杜甫的《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悲”字是整首诗的核心,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自己年老多病、忧国伤时,感情更加深沉了。诗人本登高临眺,现如今徒添悲伤,忧国忧民的情感跃然纸上。酒与古诗词的结合,酿造出更加醇香的意蕴,有着更加深刻的意象。因此,把握好意象所象征的意义,则古诗词的意境便惟妙惟肖,教师通过群文阅读中的古诗词意象进行教学,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审美层:提升鉴赏能力

古诗词鉴赏水平的提高,能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观、提升审美情趣、增强审美体验,这也是语文核心素养提出的要求。学生们对古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理解古诗词的涵义、进一步感受古诗词的内在美。教师可以建立古诗词的审美群,与学生共同畅游在中国古诗词的海洋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水平。

意境是古诗词的灵魂,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外界的客观景观统一的产物。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根据同一题材类型的诗歌所营造的意境建立意境群,开展古诗词教学。

以山水田园诗为例,王维的《山居秋暝》、黄庭坚的《题竹石牧牛》、谢灵运的《登永嘉绿嶂山》,可以让学生对这三首山水田园诗进行群文阅读,找出异同点。王维《山居秋暝》中一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了一幅雨后的群山、皎洁的明月洒下清冷的月光,山泉叮咚,淙淙有声,给人明镜清幽的感受,诗人于诗情画意中寄慨言志以及对田园生活洁净淳朴的喜爱。黄庭坚的《题竹石牧牛》“子瞻画丛竹怪石”与“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形成鲜明对比,石与竹是他所喜爱的,代表作者心中的田园生活,而砺角和斗牛都对竹子有破坏,且有轻重之分,诗人要以此为戒,寄寓自己对现实政治的观感。谢灵运《登永嘉绿嶂山》“裹粮杖轻策,怀迟上幽室”,“裹粮”和“杖策”二词表明此次行程山高路远,道路险阻,诗人沿着逶迤的山路兴致勃勃,要去攀岩泛流,流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每一首诗词都有自己独特的意境,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所描绘的意境,同时融入自己的情感,学生以景入情,获得自己独特的意境体验。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发展和教育理念革新,教学组织形式也发生改变,群文阅读促使阅读议题由单项输入走向集体建构,由简单读记走向共享智慧,由沉闷无聊走向趣味盎然,这样的变革具有积极的意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古诗词具有简洁性和跳跃性,相比于现代汉语,学生不易理解,学生经常“谈古色变”,古诗词课堂状况令人咋舌 ,群文阅读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相结合,注入新的教学理念,促使高中语文课堂焕发活力,提升学生古诗词阅读水平,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核心素养,开拓阅读视野,显著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同时能够丰富阅读教学形态,提高课堂效率以及教师的幸福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