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李佳乐
浅谈《围城》中人物描写的辞格运用
李佳乐
《围城》是我国讽刺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语言丰富,尤其是在有关人物描写中,其辞格的应用无与伦比,得到诸多学者的认可。本文重点阐述了《围城》中人物描写辞格运用的相关问题。文章总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着重介绍了《围城》中有关人物描写的辞格运用方法;第二部分阐述了辞格运用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希望能够进一步加深读者对《围城》人物描写方法的认识,加深对《围城》的理解。
《围城》 人物 辞格
钱钟书先生是我国近现代史的文学大家,其笔下的《围城》被誉为“传世之作”,让无数读者为之倾倒。在《围城》一书中,钱钟书先生采用了丰富的修辞,让书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入木三分。从《围城》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修辞方法的运用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变化,鲜明的突出了人物性格,进一步彰显了这篇文学作品的魅力。
多种辞格交汇使用是《围城》最突出的特点,与单一的辞格相比,这种交汇使用的方法能够更加形象的阐述人物性格特点、心理变化等,成为描述人物的有效手段。例如在描写人物肖像时:
“孩子不足两岁,塌鼻子……眉毛高高在上,跟眼睛远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活像报上讽刺画里的中国人的脸。”
在这则人物形象描写中,钱钟书先生对孩子的形象采用了夸张加比喻的手法,“高高在上的眉毛”与“彼此要害相思病”的眼睛,通过俏皮幽默的方法,不至于给人伤害,但是又仿佛将孩子的五官置放在哈哈镜前,展现出一个与人们所熟悉的相貌相差甚远的孩子形象,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在描写人物的动作与语言时,钱钟书先生也大量的使用了多种辞格交汇使用的方法,例如:
“他最擅长用外国话演讲,响亮流利的美国话像天心里转滚的雷,擦了油,打上蜡,一滑就是半个上空……演讲是站在台上,居高临下的;求婚是矮着半身子,仰面恳请的。”
上述一段话是描述赵辛楣语言特点的,采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方法。其中,赵辛楣“擅长外国话演讲”,并且演讲的风格是“天心里转滚的雷”;同时,赵辛楣还存在讲话“高高在上”的问题,熟读《围城》的读者均知道,苏小姐更喜欢平易近人的说话方式,因此赵辛楣这种“演讲”的方法不适用于苏小姐。通过这段描写,作者根据演讲与求婚时不同的姿态与语言方式进行描述,点明了故事中赵辛楣无法进入苏小姐内心世界的主要原因[1]。
钱钟书先生对于比喻这种修辞方法情有独钟,认为“比喻是文学语言的擅长”,因此在《围城》创作过程中,钱钟书先生将各种比喻方法运用的潇洒自如,除了常见的明喻、暗喻外,还有反喻、引喻修辞手法,让人目不暇接。
博喻就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去反复的说明一个事情(本体),又被称为连比。博喻这种修辞方法在《围城》的人物描写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例如:
“把方鸿渐忘了就算了。可是心里忘不了他,好比牙齿钳去了,齿腔空着作痛,更好比花盆里种的小树,要连根拔它,这花盆就得碎。”
上述一段话描写了陶小姐与方鸿渐彻底结束后的心理状态,想要彻底的忘掉方鸿渐,但是却做不到,用“拔牙”、“拔小树”的比喻方法,生动的描述了唐小姐对于这段恋情的依依不舍。
曲喻是指文章中不直接比喻,而是通过“绕弯子”的方法隐晦比喻,这种修辞方法的效果十分明显,能够引发人的联想,效果明显。例如在《围城》中,有这样一句话:
“她只穿绯霞色抹胸……有人叫她“熟食铺子”;也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是赤裸的。”
上文是《围城》中关于鲍小姐的描述,因为鲍小姐的穿着相对暴露,因此将其比喻成“熟食铺子”。作者通过这种曲喻的描述方法,将鲍小姐的形象特征完全展示在读者的面前,让读者对鲍小姐这种放荡的性格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将辞格应用到《围城》作品中,对于整个作品内容的影响是深远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能够进一步凸显人物形象特征。《围城》在人物形象塑造中大量的使用了辞格,书中很多形象鲜明的人物都是在辞格的修饰下展现在读者面前,包括唐晓芙、方鸿渐等,在钱钟书先生巧妙的辞格修饰下,这些人物肖像的特征得到了进一步确认,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一位是顾尔谦,是高松年的远亲……虽是近五十岁的干瘪男人……他的笑容要比脸年轻足足三十年……两只金牙让他的笑容尤为辉煌。”
这一段话形象的描写了顾而谦的人物形象:一个干巴巴的老头,但是却像小姑娘一样扭捏作态;再加上嘴内的金牙,笑的时候仿佛更加“引人夺目”,完全在读者面前展示一个阿谀奉承的小人形象。
(2)讽刺人物性格。《围城》作为一个具有讽刺意义的小说,其亮点就是充分的描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性格特征。因此在这部小说中,钱钟书先生采用大量辞格阐述知识分子的心里变化情况,进一步凸显小说中灰色文人的性格特点,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例如:
“方鸿渐一溜烟跑出门……以为唇上的吻吻得很是轻松……不当做自己喜欢她的证据……好像接吻也等于体格检验,要有一定斤两,才算合格。”
上述文字描写了方鸿渐的心理变化,他对于苏小姐吻进行了自我解释,其中先简单介绍了苏小姐奉献自己吻之后,方鸿渐的行为,之后根据方鸿渐的心理变化,用“体格检验”这一词汇,比喻苏小姐的吻在方鸿渐心中的地位,说明方鸿渐并不喜欢苏小姐,但是却理所当然的接受了苏小姐的问题,之后还需要自己在心理上被动的接受,这种方法将方鸿渐不负责任的性格特征完全的展示出来。
(3)结露现实的丑态。在对《围城》的创作背景进行研究后发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我国社会选择、接收的时代,钱钟书先生针对那个时代的现实曾指出:好的东西,到了中国就变了味道。而当时的中国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整个社会满目疮痍,就如方鸿渐在演讲时所说的梅毒、鸦片等,这些仿佛成了那个时代的代表。在这种情况下,钱钟书先生所营造的《围城》这一故事世界,是一种孤独的世界,并且贯穿在整个故事的始终。通过对《围城》中的人物做分析后发现,仿佛孤独成为瘟疫一般贯穿了整个《围城》的世界。例如在描写方鸿渐被唐小姐揭穿进而拒绝他求爱的心理描述时写道:“他个人的天地突然从世人公共的天地中分里出来……他的天地里,谁都可以进来”。在这段描述汇中,这种比喻阐述了方鸿渐在失恋后心中的孤独,在没有亲人、朋友关怀的情况下,心中的凄凉可想而知。在经过一系列事故后,方鸿渐逐渐明白了“一个个该各归各……好像一只刺猬,保持彼此的距离”。这里,钱钟书先生用刺猬表述《围城》中人物之间的孤独,正像是刺猬一样,彼此之间不能机亲近。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钱钟书先生通过辞格在读者面前展示了一个孤独的世界,暗示着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个无法逾越的鸿沟。而就当时的社会背景而言,社会落后、政治黑暗,人与人之间敞开心扉的交流几乎是难得一见的,彼此之间勾心斗角、争权夺利,钱钟书先生已经厌恶这一切,并通过《围城》一片的比喻辞格表述出来。
《围城》犹如一座艺术殿堂,对我国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这篇小说中关于辞格的应用,更是让整篇小说充满魅力,是这篇小说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值得人们的关注。
[1]叶颖.挣扎于“围城”中的悲剧人物——解读方鸿渐形象[J].新丝路(下旬),2016,(03):134+132.
(作者单位:衡阳市八中)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