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廖平平 曾南华
国内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研究综述
廖平平 曾南华
文章选取了国内与幼儿入园分离焦虑问题有关的108篇学术论文,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分析了国内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研究的基本情况,指出了国内幼儿分离焦虑问题研究存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单一、实验研究严重不足,被试面过窄等问题,提出今后的研究应注意扩宽研究内容面、丰富研究方法、扩大被试样本量及被试类型。
幼儿 入园分离焦虑 现状与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实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学前教育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5%,我国适龄幼儿入学量将逐步增加。而入园幼儿必然面临与重要他人(父母或者其他抚养者)进行分离,以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和学习。在适应过程中常表现出心理和生理上适应不良,诸如哭闹、不正常进餐[1]、过度依恋替代物、不参与同伴交往、感冒、发烧[2]、呕吐、头痛、肚痛、遗尿、睡眠习惯紊乱[3]等现象,称之为入园分离焦虑。入园分离焦虑是常见的幼儿焦虑的一种。幼儿入园分离焦虑处理的妥当性关系到能否适应入园生活,关系到幼儿的身心理健康。
现有文章较集中关注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入园分离焦虑的特点、症状表现、成因、预防和干预。
(一)入园分离焦虑的特点
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出现时间呈现三个高峰期,即入园、午餐及午睡时。如黄志敏发现,早上入园时间、午餐及午睡时间时幼儿分离焦虑表现最明显的时间段[1];从刘少英等的研究中发现,梯度入园与全天入园的幼儿入园时其入园分离焦虑最明显[4];王巧婧认为幼儿在入园一个月内入园分离时段和午饭时段幼儿的分离焦虑最明显[5]。
(二)入园分离焦虑的症状表现
幼儿的入园分离焦虑在生理和心理行为层面有不同的表现。生理上主要表现为生理机能下降,如易出现头痛、肚痛、腹泻、恶心、呕吐、心悸多汗等现象,且易消化不良、睡眠困难及免疫力下降等;[6-8]心理行为层面通常表现为明显的焦虑情绪、依恋和破坏行为,如烦躁不安、大声哭、哭泣、依恋替代物、心事重。如黄志敏认为哭、寻找依恋替代对象是幼儿分离焦虑的普遍表现,哭闹、默坐等行为是个别幼儿的表现[1]。而张鹏认为,入园时出现分离焦虑的幼儿,易出现过度哭闹、淡漠、退缩、不与同伴交往等情况[7];王巧婧对幼儿进行一个月的观察也发现,幼儿普遍出现的入园焦虑主要表现为三种哭、重复句子以及跟人[5];另有研究者的调查发现,与父母与分离时哭闹、过度依恋父母、不愿相信他人、忧心忡忡的幼儿所占比例均高达80%以上[9-10];杨楠根据不同幼儿在入园时出现分离焦虑的不同表现将其划分为狂暴型、喋喋不休型、自我安慰型、认人型、封闭型[11]。
(三)入园分离焦虑成因分析
国内学者对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成因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深入探讨:从单一的微观或宏观分析向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多方面分析幼儿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从单纯得理论分析到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
茅于燕发现,相对于入过托的幼儿而言,未入过托的幼儿表现出更明显的分离焦虑[12];朱立新认为,幼儿分离焦虑源于幼儿自身,如对母亲的离开及陌生环境的消极认知及其倒退行为的产生[13]。此后,许多研究者认为幼儿分离焦虑的产生除了幼儿自身认知或倒退行为,还与幼儿家庭有关的因素,如家庭人际交往特征[1]、教养经验[3]与方式[14]、家长思想认识上的偏差等有关。此外,分离焦虑的产生还与教师、幼儿园生活环境与习惯、幼儿园制度有关。如黄志敏和陈艳军等人认为,分离焦虑的产生还与教师的教育观、儿童观[1]及教育技能水平[3]有关;也有研究者认为,它还与幼儿的生活环境与习惯变化[15]、幼儿园是否采取梯度入园[4]及社会文化[16]有关。
对于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成因,有研究者致力于从心理学相关理论得出答案。如张鹏试图从依恋理论探出其根源,并认为它与幼儿对陌生环境本能的害怕及其依恋行为有关[7];刘少英认为1.5至3岁时幼儿自主性形成期[4],入园后幼儿的行为易受行为规范的制约,而产生分离焦虑;也有学者认为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在于入园后幼儿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自尊需求的缺失[17];吕房艳则从存在主义、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等流派的观点中寻求原因[14]。
(四)入园分离焦虑的预防和干预
总体而言,入园分离焦虑的预防和干预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预防和干预方向从“被动”转向“主动”。大部分研究者提出的解决策略更注重在幼儿出现分离焦虑时积极干预,如有研究者认为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提升教育技能和业务能力、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幼儿园创设良好的环境、延迟分离时间、[15,18-20]提供混龄体验等有利于缓解幼儿分离焦虑。也有少部分研究者致力于采用积极预防的策略,如刘少英和王巧婧认为梯度入园[4]及预入园亲子训练[5]有助于缓解幼儿的入园分离焦虑情绪。
其次,干预的视角逐步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干预实现了从“教师—家长—家园共育”[21]向“教师—家长—家园共育—社区帮扶”延伸。如程海龙从人类发展生态学视角提出家长、教师、幼儿园及社区需共同努力帮助幼儿缓解分离焦虑[16]。温艳梅和侯盼稳分别探索了社区工作对缓解幼儿入园分离焦虑中的积极作用[22-23]。
再次,对缓解入园分离焦虑策略的探讨从理论、经验分析向实证研究转变。早期大部分研究者——诸如黄真敏、阮能、马闫等都是从理论分析或经验观察中得出结论,向家长、教师、幼儿园提供相应的预防或干预措施。近年来许多研究者致力于采用教育实验法、质性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等证明梯度入园[4]、预入园亲子训练[5]、音乐治疗[24]、分享阅读[25]和社区工作[22-23]等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幼儿的入园分离焦虑。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到,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存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单一、实验研究严重不足,被试面过窄等问题。故今后的研究,应注意扩宽研究内容面、丰富研究方法、扩大被试样本量及被试类型等。研究内容上,可以聚焦到入园分离焦虑与幼儿认知、社会性发展、入园适应、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上。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测量研究上,绝大多数调查者采用自编问卷(父母报告),编制的问卷存在理论依据不明确、信效度也不高。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要注意采用或编制信效度高、结构合理的问卷,也可以采用专门针对幼儿的投射法进行测量,将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被试类型上,将来的研究可考虑扩大样本量或将研究的对象聚焦于特殊儿童。
[1]黄志敏.小班幼新入园分离焦虑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
[2]宾晓亮.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现状及其分析研究——以北京大学某部幼儿园贝贝班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4,21(2):163
[3]陈艳军,杨喜梅.幼儿入园亲子分离焦虑分析及应对策略[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2):136
[4]刘少英,陈帧,方小兰.梯度入园对幼儿入园焦虑的缓解[J].学前教育研究,2009,(3):35-38
[5]王巧婧.预入园亲子训练对2-3岁幼儿入园焦虑的缓解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6]张慧.减轻孩子的分离焦虑[J].幼儿教育,2007
[7]张鹏.从依恋理论看幼儿分离焦虑及其消除策略[J].读与写杂志,2008(5): 62
[8]阚湘丽.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的成因及其对策分析[J].幼教园地,2017(9): 198
[9]王晓琳.新入园小班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成因及其对策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10]马玲.小班幼儿新入园分离焦虑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
[11]杨楠.新入园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观察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6
[12]茅于燕.独生子与非独生子在入园适应方面的比较研究[J].心理学报,1984
[13]朱立新.幼儿入园初期亲子分离焦虑与分析爱[J].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
[14]吕房艳.关于分离焦虑与家庭教养方式之间关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社会心理科学,2015(30):49-51
[15]马闫.关于儿童入园分离焦虑期的研究[J].教育战线,2011
[16]程海龙.缓解入园分离焦虑,促进幼儿发展——基于人类发展生态学的视角观察[J].读与写杂志,2015(12)
[17]史文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视野下的新入园小班幼儿分离焦虑及其缓解[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3):61-63
[18]黄真猛.家园携手缩短幼儿的分离焦虑[J].科技资讯,2007:220
[19]阮能.对托班幼儿入园焦虑与适应性问题的对策思考——从入园新生的典型案例说起[J].实践与探索,2010
[20]徐建华.有效缓解新生入园焦虑的策略:提前入园与混龄体验[J].学前教育研究,2015(12):58-60
[21]管琳.国内学前儿童入园分离焦虑研究述评[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126-129
[22]温艳梅.社会工作方法在预防幼儿入园分离焦虑情绪中的应用研究[D].贵州大学,2015
[23]侯盼稳.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新里社区3-4岁幼儿为例[D].长春工业大学,2016
[24]李岩,刘欣茹,齐易.幼儿入园焦虑的音乐治疗—基于“同质原则”的尝试[J].学前教育研究,2011(1):70-72
[25]王艺凝,谢倩,许晓春.分享阅读:有效缓解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的策略[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7(33):38-44
(作者单位:抚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