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谈口语“我了个去”的语用策略

时间:2024-05-07

内容摘要:近年来,“我了个去”、“喵了个咪”等网络用语迅速走红各大媒体。据悉它们相当于语气词,用于表达愤怒、埋怨,也可以用于加强语气,属于发泄的一种俏皮而又委婉的说法,同时还常带有委屈及郁闷之意,一般用于心情不好时的一种发泄。针对此现象,文章拟从语用学角度分析其走红原因并探究其用到的语用学策略和隐含的会话含义,并分析了网络流行语的流行趋势及阶段性,为后续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我了个去” 语用 含意

1.发现问题

a.A:情敌,就凭你这货!

B:我一定会从你手上吧叶子夺走的。

A:我一定不会让这货把叶子从我身边夺走的!

(叶子出场 丑)

A:我了个去,这货不是叶子

……

b.A:你期末考试英语挂科了。

B:我了个去......

c.“我了个去,这菜做得比我都难吃”

注:第一個例子选自网络,第二三个自拟。

透过上述三个例子,大家大体可以了解“我了个去”的所用语境,并推测出它们各自的含义,下文将会对此做详细的介绍。首先让大家先了解一下该结构的起源,其实在“我了个去”等网络用语出现之前,类似结构的语言也常在口语中用到,比如:“逛了个街,吃了个饭,洗了个头,烧了个水,得了个奖,踢了个球,谈了个恋爱,吃了个饺子,做了个报告……”此类结构在此将用一个公式总结一下,即“V+了+个+N”。其实,这个结构本就是由最最普通的动宾结构演化而来的,比如说,“吃了个饭,洗了个头,烧了个水,得了个奖,踢了个球,谈了个恋爱”是由“吃饭、洗头、烧水、得奖、踢球、谈恋爱”等动宾结构加上虚词“了”和量词“个”而演化来的。

2.探究必要性

逐渐走红的“我了个去”究其根源从结构上来看也是由“我去”演化而来的,只是“我去”从结构上并非动宾结构的规范用法;但就用法上来看它们相当于语气词,用于表达愤怒、埋怨但又不伤大雅,也可以用于加强语气,属于发泄的一种俏皮而又委婉的说法,还带有委屈及郁闷之意,一般用于心情不好时的一种发泄。因其简洁易懂,被广泛使用。下文将简要分析其流行原因并结合例子详细介绍其语用策略。

3.解决问题

3.1流行原因

上文中提到“我了个去”本为网络用语却被迅速普及,文章会从两个方面谈其原因,一是从它的语言结构,另一个从指示语“我”和它的心理距离之间的联系这个角度。

3.1.1汉语语言结构的简化及活用

“我了个去”来源于“V+了+(几)个+N”的结构,随后简化为“V+了+个+N”结构,此处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即花最小的精力获得最大的语言效果。但是,“我了个去”又是该结构的非常规用法,属于该结构的活用:“了”表示行为的结束,属于完成体标记,此处无特殊使用;“个”表示数量单位,通常放于名词前面,使名词个体化,它除了此功能,还可以表达主观量。在该句式中,此处的“个”可以增加主观认同,提高谈及对象的可及性。而且该结构中“个”后的成分由名词扩展为动词“去”,那么该结构就有了一定的特殊语言意义,说话人对发生的事情感到意外或不如意,并由此产生了或许带有消极的主观评价意义。陈晓阳提到“个”在句中充当凸显预期以及预期和事件结果间逆差关系的角色。而此处的“去”作者认为表达的是一种心理落差的弥补行为动向。类似的用法还有比如说“喝了个痛快”、“吃了个精光”中的“痛快”和“精光”。

3.1.2指示语体现的心理距离

例:我了个去

*你/他了个去

在这里文章运用了指示语,上文中为什么只能用“我”而不能用“你”、“他”?Yule指出,指示的语用基础是心理距离,人称指示语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第一人称处于交际语的中心地位。“我了个去”所用语境都是表达比较消极的语境意义,为了使听话人免于说话人交际目的的责难之中,故使用第一人称,也就是自己来承担所用话语消极被动意义的所有责任。这样拉远与对方心理距离的处理可以使对方能体会到其中的委婉之意。

正因为该结构的语言简化和语言活用,还有通过使用特定的指示语委婉表达交际目的的方式促成了该流行语的普及。

3.2语用策略及会话含义

此部分主要涉及“我了个去”在不同语境中体现的语用策略,当出现不如意的主观情感时,为了给对方留有余地,保全面子,同时保证我方保持冷静态度、不发飙,此时,可用“我了个去”来排解一下心中的不快及郁闷之情,又不至于让对方下不了台。下文将针对不同的例子(见正文开头,在此不再累述)来展开具体探讨。

例a中出现的“我了个去”,是一个语气词,暗含了自己不敢相信一直追求的梦中情人丑的事实,以此来舒缓一下郁闷的心情或者说来减小自己的心理落差。在此短剧中,其实A是在自言自语,而在正常的交际中,如果某人被迫改变自己的观点或被迫做某事,他就会丢面子。当必须实施某一威胁面子的行为时,就必须考虑在多大程度上去执行该行为,在此基础上,说话人会采用一些手段来挽救有可能丢掉的面子,在该例子中,说话者A采用了负面礼貌策略(Negative politeness strategy),说话含糊其辞,目的是给对方留面子,不至于下不了台。同时,这也符合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中得体准则(Tact Maxim)的第一条次则,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并尽量让别人少吃亏。在该例子中,A为避免叶子尴尬,使用了礼貌策略,还遵循了礼貌原则。

例b中的“我了个去”可能有以下几个含意:假设A、B是同学,A告知B英语挂科了,B听到后的反应,有可能是吃惊(不接受这个事实,我怎么可能挂科)、郁闷(怎么又挂科了呢)、接受(我知道了)。从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来分析该对话的话,B 的回答违背了方式准则(Manner Maxim),于是产生了以上几种可能的会话含意。可见,“我了个去”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一定的特殊会话含意。

在例c中,上文提到的“我了个去”用于特定的语境具有的含意,那么,在该例子中,它就不受语境的限制了,凭人们的直觉便可以捕捉到此用语中含有的谩骂成分,还有说话者强烈的主观感受也被体现在话里面,相比较谩骂语,“我了个去”更委婉,更易于被人所接受,还能避免引起与听话人的道德冲突,毕竟,在公共场合,大家都不喜欢听到谩骂语。在这里,暂且将此用途归于规约含意(Conventional implicature)。

上述三個例子针对不同的语境分别给出了“我了个去”在执行会话行为时用到的语用策略,从而避免产生面子威胁行为(Face Threaten Act),并依据其语境推断出会话含义。

4.总结与反思

文章由一句网络流行语“我了个去”引出问题,并探究其渐渐流行的原因,从汉语结构活用和指示语所体现的心理距离两个方面做了简要分析。而后结合三个不同语境下的例子分析了“我了个去”的语用策略和体现的会话含义。同时,文章拟指出网络流行语流行的必然趋势及它所存在的阶段性特征,为以后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并将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吕叔湘,朱德熙:吕叔湘全集(四)[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78.

[2]方梅:指示词“这”和“那”在北京话中的语法化.中国语文[J].2002.02,(P343-356).

[3]陈晓阳:与“个”相关的两种主观性句式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硕士论文,.2006.

[4]Yule,George:Pragmatic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Leech, Geoffrey:.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 Longman.1983.

[7]Grice, H. P.:Logic and conversation. In P. Cole & J.Morgan (eds.) Syntax and Semantics 3:Speech Acts[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

(作者介绍:王存,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句法学,语用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