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陈月秋
[摘 要]数学活动经验已成为课程标准的“四基”之一。教师在教学“面积单位的认识”时,通过引发“困惑”、促进参与、化繁为简等手段引导学生经历丰富的“面积和面积单位”数学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让他们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能够举一反三,学会学习。
[关键词]数学活动;活动经验;面积单位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4-0039-01
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原来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变成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只有有效的数学活动(思维活动、操作活动等)帮助学生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现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单位的认识”为例,谈谈如何让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实践中“落地生根”,更好地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活动经验。
一、引发“困惑”,促其“参与”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机体接受外界的刺激,然后对此做出对应的反应。我在揭示常用的三个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之后,把这节课的教学重心转向认识1平方分米。
师: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你知道什么是1平方分米吗?
生1: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
师:老师在每位同学的抽屉里藏了一个信封,里面有三个正方形(边长分别是0.1分米、0.95分米、1分米),请你找出面积正好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2(举起边长是0.95分米的正方形):我找了一个,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大概是1分米。
生2(举起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我用尺子量了,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正好是1分米。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可以看到,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它只属于学生个体。当学生在寻找1平方分米遇到困难时,他们就会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做出判断,可见这样的活动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思维活动和操作活动中来。
二、促进“参与”,生成“经验”
学习数学知识是需要积累的,即后一阶段的学习是建立在前一阶段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很多时候就是对前一阶段知识和经验的深入和拓展。因此,教师要肯花时间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经历整个知识的探究和形成过程。如在认识1平方分米后,我就让学生去找面积为1平方分米、5平方分米、10平方分米的物体。
生1:电灯开关的这个面大约是1平方分米。我把这个1平方分米的紙片盖上去,刚好能重合。
生2:我家的鼠标垫的表面积大约是5平方分米。
生3:我的手帕面积大约是5平方分米。
生4:我的桌面大约是10平方分米。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不仅帮助学生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还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作用。更重要的是,这样观察和寻找物体的过程,又一次加深了学生头脑中对1平方分米的建构。
三、化繁为简,积淀“经验”
化繁为简,是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即把复杂的事物转变为简单的事物。学生在上一阶段经历了数1平方分米的过程后,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机让学生感受到每次都这样去数会很麻烦,让学生去思考怎么做会更简单方便,为学生后续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积淀学习经验。
师:如果老师让大家去找100平方分米的物体,你还会用数1平方分米的方法吗?
生1:不会。那样太麻烦了。
师:那你有更好的办法吗?
生1:只要知道每行可以摆几个1平方分米,再确定摆了几行就可以知道这个物体的面积了。
师:谁能举个例子?
生2:比如一个物体横可摆8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竖可摆4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那么这个物体就能摆32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32平方分米。
师:大家真会动脑筋,看来我们以后估测物体的面积只要“横向数”乘“竖向数”就可以了。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通过引导学生经历估算物体表面面积的全过程,促进了学生进一步参与学习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活动经验和知识储备。
总之,数学活动经验是建立在学生的数学活动基础上的,需要教师合理设计,并努力落实。只有这样,基本活动经验才能在课堂上深入学生心中,并生根、发芽、结果。
(责编 罗 艳)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