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常见病句辨析(六)

时间:2024-05-07

嘉行

不能说“至少……以上”

小王告诉我,北京南三环附近有一个尾货市场,那里的东西既便宜,又实惠,还挺时髦。她美滋滋地说:“我上周去买了一件风衣,比大商场便宜至少5倍以上”。听了她的话,觉得她买到的货确实便宜,但又觉着她说的这个“便宜至少5倍以上”十分不顺嘴。类似的句子在日常生活中也时常听到,甚至还见诸报端。下面便是报刊上见到的几个例句:

①水果至少有两种以上,糕点至少三种以上。[《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8月31日]

②现在中国的众多民营钢铁企业都在寻求资本的运营,“数量至少30%以上……”(《国际金融报》2007年8月23日)

③至少七成以上的土地,将被划进“基本生态控制线”,属于禁建区。(《大地2007年8月1日)

“至少”是一个副词,表示最低限度。用在数量词前面,表示对事物最低数量的推测或估计,如说“水果至少有两种”这意思很明确,两种是最低限度。“以上”也表示最低限度,用在数量词后,表示对事物最低数量的推测或估计,如说“30%以上”,意思也很明确,30%是最低限度。上面的例句中又说“至少”,又说“以上”,显然意思重复。要把“至少”和“以上”删掉一个,句子才通顺。另外,在现代汉语中需要表述某个数量值以上或以下时,一般要求注明是否含该数量值本身。例如说“18岁以上(含18岁)方能入内参观”“16岁以下(含16岁)不准进场”,就要求加上是否含该数值的括注。

语义冗余的“最多不过(到)”

一日,小张拿着自己刚买的毛衣问小王:“你猜猜看我这件毛衣多少钱?”小王接过毛衣看了看说:“如果你是在大商场买的,应该是300元左右,你这是地摊上的东西,最多不过100元。”小张说:“你猜得不错,是80元。可我要纠正一下你刚才话中的语病。你既然说最多100元,就不要用‘不过。什么叫‘最多不过?这两个词只要用一个就行了。”犯小王这样错误的还不在少数,如下例:

①再加上人工制作费、油盐材料费、运费、餐馆场地租赁成本费均摊,最多不过10元钱,这大概也就是城里餐馆的均价了。(《人民日报》2007年7月9日)

②秸秆发电项目也仅限于个别地区,回收辐射范围最多不过周围几个县。(《人民日报》2007年7月15日)

③给农民补偿的部分,最多不到5000亿。(《国际金融报》2006年3月17日)

④礼部考试毕竟是由地方荐送,名额有限,最多不过两万人上下。(《大地》2007年7月1日)

“最多”和“不过”都是对某一数量的心理估量,“最多”是往最高估量,“不过”是往最低估量。“最多”表示最大限度或最高程度,它要求后面跟一个具体的数目,表示所表述数量的最高限定。“不过”是一个多义词,它可以作副词,相当于“仅”,用在数量短语前,表示接近某一数量,是所表述数量的低估量,这便跟表最高限定的“最多”形成了心理估量不协调。“不过”也可以作动词,表示“不到”,即不超过、不达到,用在数词前表示某个数值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最多”和“不过”连用,造成二者的语义赘余。“最多10元”表示等于或小于10元;“不過10元”也是表示这个意思;至于“不到10元”则表示小于10元。

这样,“最多”和“不过”连用,会出现语义矛盾或语义赘余;无论意义赘余或是矛盾,都是语言表达上的一种忌讳,所以不能说“最多不过(到)……”。至于例④不仅同时用上了“最多”和“不过”,而且后面又加上了一个表约数的“上下”。“上下”表示可能多也可能少,既表示等于也表示少于或多于,使句义所表达的数值出现严重混乱,更不可取。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