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冯硕
【摘要】2014年,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融合讲授式和讨论式课堂,提出了“对分课堂”的教学方法。“对分课堂”把教学分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三个环节,简称PAD课堂。[1]教学的过程是教学方法复合的实践过程。对分的核心问题就是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实践操作性较强的影视后期制作课程,需结合课程特点进行有效地对分,故将对分的三个阶段与问题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及微课相结合的形式来进行对分的整个过程。
【关键词】“对分+” 影视后期 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0-0240-01
1.对分+问题教学法
当下高校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学而不习、知而不识、文而不化”的现象,如何使学习重在“习”、知识重在“识”、文化重在“化”,作为教师,就要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这些根本性问题进行研究与实践。[2] “对分课堂”的“对分”指将一半课堂时间用于教师讲授,一半时间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流学习。结合传统课堂,“对分课堂”强调先教后学,教师讲授在先,学生学习在后。融合讨论式课堂,对分课堂强调生生、师生互动,倡导自主学习。课堂上包括教师对知识点、重点难点的操作演示和学生一定时间后对章节内容的分组讨论。“对分课堂”把教学分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三个阶段。《影视特效与后期制作》、《非线性编辑》课程是以软件的操作和运用为主的实践性较强的影视后期制作课程。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操作,更要将其应用于创作实践中。
问题教学法即problem-based learning,也被称作PBL教学法。 “基于问题的学习”以问题为核心,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知识建构过程,以此过程促进学生掌握灵活的知识基础,和发展高层次的思维技能、解决问题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3]在讲授即操作演示阶段及讨论阶段较多运用与问题相结合的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果评价的顺序进行。软件操作课程实践性较强,运用问题引入知识点能引起学生注意,并且能引导学生集中精力解决重点及难点,可结合知识的关联性及差异性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在内化的过程中,学生在结合知识点进行实践运用的同时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此阶段应是以知识点的运用为主,不仅巩固了内容,还提高了应用技能。在讨论的阶段,学生在内化过程的问题可作为讨论的话题,由提出问题到提出解决方案,最终得出结论,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举一反三。问题能够引起学生主动思考,贯穿于整个对分的过程中。
2.对分+任务驱动法
对分课堂的关键在于把讲授和讨论时间平均,促使学生在课内或课后有一定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地内化吸收。任务驱动法主张将知识包含到具体的任务当中,以任务的完成来实现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4]影视后期课程教学以任务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导入任务-分析步骤-分段操作-举一反三。无论是教师操作演示,还是学生自行创意,都与任务结合起来,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体现了学以致用的“用”,有何用,怎样用。任务的引入,学生能够将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更多地寻思路,找方法。印照了影视后期课程“应用”的培养目标。学生参与进任务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引导,从而在任务中实现对分。在对分的内化及讨论环节,讲解知识点前告诉学生学习后会布置任务,并且一定时间后要交流分析,大多数学生听课时会认真思考,课堂上会积极参与。内化的过程就是不同学生根据不同的掌握情况,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创意并查漏补缺,相互学习的过程。
根据课程特点及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对分的内化过程分为课内内化及课外内化。在影视后期制作类课程中,问题教学法是针对于点状的知识点,而任务驱动法是针对于块状的知识点。对于简单的知识点进行课外内化,对于细碎及难度较大的的知识点,在课内进行分段内化。《影视特效与后期制作》及《非線性编辑》课程中,以遮罩为例,遮罩的原理及方法较为简单。首先,实施对分的首次课,教师演示操作重点、难点,然后布置任务:运用遮罩自行设计一个创意效果,安排学生课下完成;其次,课下学生认真学习内化知识点,通过融入自己的创意加深对遮罩的理解和掌握,加强技能的实践应用能力;最后,下次上课,学生展示创意成果,选出较好的5-8个效果,创作者针对效果分析制作方法及要点,每人阐述和发言时间控制在1-2分钟左右,最终老师给予总结。而对于键控这一知识点,略复杂,教师先介绍键控的方法,还要结合不同对象材质讲解不同的键,这就需要设定多个小任务在课内进行内化。在学生已经掌握键控的知识点之后,由教师呈现键控的综合案例,学生分析制作后,教师总结制作方法,挑选学生操作示范。在知识点运用方面,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制作方法,只对学生做方法思路分析,由学生摸索制作,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点应用于实践。
3.对分+微课
在考核方法上,对分课堂强调过程性评价,并关注不同的学习需求,让学生能够根据其个人的学习目标确定对课程的投入。不同学生的接受程度也有所差异。软件操作课,对于略难的课外内化知识点,通过微课、录制制作方法的小视频等形式促进学生课下自主学习及巩固。课外内化过程,在一定时间内,学生需要将所学知识点融入创意表现出来,对内容吸收、内化,通过作业深化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既检验了技能,又实现了应用,还为分组讨论做准备。知识内化环节,课内内化环节较易监控。部分学生课下学习内化的主动性有待提高。若每班人数较多,而课堂上交流发言时间有限,存在一些未准备或准备不充分的同学。虽然在探讨中,这些同学能在其他同学的实践交流中获取一定的信息量,但对知识点的认识还是不够深入、深刻。录制微课可以为一些在课堂上学习效果不佳、接受较慢,课下查漏补缺的同学进行学习提供方便。
对分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新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也存在接受力、自主学习力弱的同学,对软件的掌握较慢,运用录制微课、制作方法等小视频辅助学生课下学习。但并非所有的章节都适宜采用对分课堂教学,而且从学生的接受心理来看,应适度,分阶段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较为良好的教学效果。
4.结语
将问题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及微课与“对分课堂”相结合,构成“对分+”的教学模式。“对分+”模式提升了学生在课程学习时的积极性、主动性,将课堂由结论式到问题式、由灌输式到参与式、由重分数到重能力地转变。总体上,从操作讲解、课内课后内化、讨论三个核心环节看,以“对分课堂”为指导的复合式教学法实施的目标认同度和完成效果评价较高。“对分+”模式下,在保持适度学习的情况下,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5-6.
[2]张德江.激发教育:教育改革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0(20):38-40.
[3]刘儒德.问题式学习:一条集中体现建构主义思想的教学改革思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5):53-54.
[4]李亚.任务驱动法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5):6-7.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